连载小说《知青岁月》后记
作 者:好人一生平安
两万五千字的中篇小说《知青岁月》终于完成了,并分三期先后在我的不同的微信群和朋友圈发表,受到了大家的热情关注、鼓励和好评,许多好友纷纷转发到他们各自的群和朋友圈,让更多的朋友看到了这篇小说,扩大了影响。我感到很欣慰,在此向各位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现谈一谈我的创作初衷和体会,与好友分享。
发生在上世纪六十到七十年代的一场延续10多年的上山下乡运动已经过去五十年了。它涉及到当时几乎一半以上家庭,1700万青年学生。如何评价这一产生于文化大革命特殊历史时期的运动,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和敏感度。
我认为,在当时“知识越多越反动”的思想指导下,高考停招,大学关门,成千上万的高、初中毕业生,失去升学的机会,在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号召下,离开城市,离开学校,离开家庭,到农村和边疆插队劳动,这只能说是当时的无奈之举。客观上是对科学、教育和文化的摧残。广大青年学生,在正值青春年华的大好时光,不得不中断学习和深造,给整个家国造成了人才的断层,给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损失和危害。这一点,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充分地反映了出来。这是知青运动的实质。每一个有理性、有良心的中国人都看得很清楚,谁也否定不了。
知青运动对整个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得到的结果是三个“不满意”:国家不满意,农村不满意,家长不满意。所以,才使得中央在1979年不得不下大决心作出决定,让知青全部返城。
但是,事物都有两个方面。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灾难也确实磨练了我们,教育了我们。知青们离开了舒适的城市,到最艰苦的地方插队落户,发挥了自己的知识和才干,为开发、振兴祖国的贫困地区作出了贡献。艰苦的农村生活,培养了我们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特别是到了农村,接触了社会的最底层,亲身体验了劳苦大众的艰苦生活,经受了血与火的磨炼,生活的脚印深浅在泥泞的田间地头。我们学会了生存,学会了坚强,学会了思考,锻炼了意志。事实上,凡是经历了知青这一关的磨练,饱经风霜,我们更加成熟了。知青经历成了我们以后生活的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经历了上山下乡的磨炼,还有什么苦痛不能忍受,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还有什么沟坎不能跨越?
十年知青路,一把辛酸泪,同时也是一部觉醒史、奋斗史。里面有多少悲欢离合的故事,体现了跌宕起伏的人生。内容丰富,精彩纷呈。虽然已经过去了五十年,但往事历历在目。早就想能写出其中一二,作为记念,大有益处,也很有价值。但苦于自己精力有限,水平有限,总觉得力不从心,不敢贸然动笔。直到今年五月份才下决心写一部中篇小说,从某一个小的方面来回忆一下我们亲身经历的这场运动。
对于一个从未写过小说的人来说,跨出第一步是很艰难的。但是不写出来,心有不甘,总觉得有一件事没有完成。所以还是想尝试一下。就是在这个矛盾心理状态下,才下决心动笔的。
虽然是小说,但可以说故事都是真实发生的。人物都可以找到原型的,当然都是综合了好几个人的原型。故事既有来自我的知青组,也有来自我爱人的知青组,也有许多我们看到听到的故事。把它们综合起来,把那么多的素材糅合在一起,在人物、情节的安排上。既要考虑到篇幅,又要考虑到合情合理,又要考虑到有故事性,引人入胜,确实动了不少脑筋。
另外我想,小说不能仅仅是为了反映知青生活的艰难和道路的坎坷,更要反映一代知青的艰苦奋斗,他们的远大的理想、高尚的品格和钢铁的意志,要歌颂人物心灵的真善美。
这就是我写作这部小说的目的和思路。最后,再次对支持我、鼓励我的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