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难忘的知青岁月
潘宗媛
又是一个新年到,又是一个满街猪肉飘香的季节,我的思绪如同茅草屋顶袅袅升起的炊烟,飞向远方,飞向那遥远的小山村...
距春节还早,乡下各家各户就开始杀年猪啦!每年的这个时节,乡亲们都忘不了招呼我们去吃杀猪菜。
这家请,那家叫,我们若不去,他们就会到城里送些肉来。怎好辜负他们这片真情,又怎忍心让他们往返二百多里路。
一月十八日,看天气很好,上午抓紧会诊查房,处理完工作将近中午,赶快去商场给村里的老人孩子买些衣物食品玩具,来不及联络其他同学,带着一直嚷着要去农村感受亲情的妹妹,开着车去了乡下...
我家几代没有农村亲戚,与乡亲们的这种情感,源于我人生的一段特殊经历。
五十年前,一九六八年九月三十日,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号召,我们二百零四名初、高中毕业生,离开城市,告别父母,下乡插队辽宁的大西北——阜新县于寺公社的各个大队。我们八名同学分配到东新邱大队一小队。
那时农村的生活非常贫困,乡亲们在还没有解决自己温饱的情况下,收留了我们。

从此,在这个偏僻的小山村,我们五男三女同学八人,开始了近四年时间的相依为命的青年点生活。
当时的农村,生活的困难,劳动的艰苦,让我们非常的震惊和不解。
老乡家住的土房,窗户没玻璃,都是用纸糊的;土炕上拼凑着一块块破碎的席子;孩子们多数都光着脚,不穿鞋;大人很少有人穿内衣;吃饭没有菜,盐水拌大葱;养的几只鸡,下了蛋也舍不得吃,去供销社卖掉,换回些盐、煤油、火柴、窗户纸等生活必需品。
农村缺医少药,方圆几十里没大夫,得了病几乎都是硬挺着;邮信也得去三十里外的镇上;交通不方便,无论去哪儿、路途多远都要步行。
农民们一代一代,重复着“面朝黄土背朝天,汗珠子掉地摔八瓣”,“日不出即做,日落仍不能归”的艰苦单调的农耕生活,却从未见有人抱怨命运的不平...所有的困苦,都在给他们的心灵披外衣。我们发现,在困苦下挣扎的人们,内心竟是如此坚实而强大!
而这生活关和劳动关,对我们却是极大的考验...
在乡亲们的带动、影响、照顾、帮助、指导下,我们调动了生命中的全部顽强,经历了脱胎换骨的磨炼,用自己的双手创建了不同于老百姓的别样生活,尽管有那么多的苦涩,但生活得色彩斑斓!

我们八个同学,互相照料,亲若同胞,团结一心,苦中寻乐。在略年长一点的冬安大哥带领下,日子过的还算有模有样。
三年养了五口猪,几十只鸡;钻研农艺,科学种田,地下栽地瓜,地上种冬瓜;秋天,小仓库里,白菜、萝卜、冬瓜、地瓜大丰收;冬天,两个大缸盛满自产自制的豆包、冻豆腐、猪肉、粉条儿,还经常招待邻村青年点的同学来解馋,改善伙食。
空闲时跟乡亲们学编筐,绑扫帚,缝制盖薕;午休时间男同学去刨树疙瘩,入冬前拉回整整两马车,准备冬天烧材用...
青年点的四间房子是村里给盖的,虽然是土坯房,但在当时也是全村最好的。进屋环顾四周,墙壁没有颜色,躺在炕上,棚顶不时飘落秫`秸叶和尘土,有时还有小虫掉在脸上。
我们自己动手,将四面墙壁用花花绿绿的画报糊满,又从供销社拾几个大小不等的纸箱,错落摆放,蒙块花布,伪装成当时最时髦儿的高低柜。再从山上采摘些野花野草,插在玻璃药瓶,摆在柜子上。旁边摆放王秉军同学研制的半导体和大家的一些旧书籍,小屋立刻变得清雅、温馨,有了家的样子。
晚饭后,大家围在油灯下夜读,互相看着被熏得黑黑的鼻孔,傻傻的笑。就是现在,有时提起,还会笑个不停。
好几个姓的青年点比一个姓的老乡家日子过的红火,远近闻名,让人羡慕!
山区偏僻,交通不便,老百姓信任我们这些有文化的知青,培养我们当赤脚医生,为他们治病;遇有村民纠纷、家里吵架找我们调解;生产队的宣传广播要我们承担;谁家的猪或大牲畜丢了,我们帮忙找寻;老乡打井,盖房子,我们去帮工。几年下来挣的工分钱,一分没剩,也都奉献给有需要的老百姓了,甚至谁家生了小孩儿,都要请我们给取名字...

乡亲待我们真是亲如家人,连端午节给自家孩子每人一个鸡蛋,都会有我们的份...
几年间,我们同学陆续有参军的、上大学的、回城工作的,最后全部离开了那里。
回城后,我们一直思念淳朴善良的众乡亲,联系至今未断,感情已经延续到第四代。
乡亲们大事小情,婚丧嫁娶,我们青年点集体都来参加。
多少年了,每到年前,谁家杀了猪,一定要请我们回去吃上一顿。并不太富裕的人们,走时还要给你带上大包小包儿的农副产品。热情,真挚,感人!
每次回去,闻讯的人们老远就在村口迎着,一见面嘘寒问暖,紧握着的手久久不愿放下,簇拥着走进一户又一户,宛如远行的亲人回到了家。
一年又一年,我们的称呼也从大哥大姐,升级到叔伯姑姨,直到现在的最高职称爷爷奶奶,真是温暖啊!

记得1989年的某一天,房东家小妹路翠香夫妇来市,我们几人招待,酒过三巡,冬安大哥即兴吟出“二十一年前,广阔天地间,青春供农耕,小丫多助咱。小丫成外婆,咱也银鬓染,多少辛与苦,几多酸与甜,酒香情更浓,城乡共婵娟”,至今记忆犹新。
下乡插队,让我们见识了那么多痛苦与残酷的同时 ,也让我们触摸到了那么多善良与美好;我们不仅锤炼了意志,更收获了一生的友情!而这一切,不仅谱就了我们青春的曲线,也成就了我们今天难忘的回忆。
这么多年,回第二故乡的这条路,走了多少次,无法计算,但每次回去,都会被纯洁真挚的乡情所深深感动。
看到他们,会让我强烈地感受到“高山厚土”的真实意义。他们身居山乡,质朴无华,却如泥土般坚实,养育万物。
想着他们,告诫自己,感念乡亲们的培养,深情厚谊永记不忘!
所以,每次下乡回来,我都把用手机随拍的一张张照片整理出来,并希望用自己并不高明的笔触,朴实而真诚的记录下这一幕幕感动,寄托我对父老乡亲的思念,为这个小山村的人们,唱一曲颂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