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插班生
(八)月到中秋
文/沺源
每年中秋节,学校是不上晚自习的,我便叫上如嫣,与我、奶奶一起过中秋节。
以前的中秋月饼是按人口供应的,每人可以买到半块月饼。改革开放后,月饼不再按人口供应了,但人们的经济能力有限,多数人家基本上还没有突破每人半块的购买能力。为了买到月饼,我牺牲了两个中午的时间,到麻地里剥qiao(巧)麻(不结麻籽的被雨淋过的麻杆外的麻皮),弟弟帮忙到供销社卖了麻皮,买回两个月饼,分给弟弟半块,剩余的正好够我们三个人。
农村人没有工资,我从小就跟着奶奶去挖药材、剥麻皮来换钱,这些零散的劳动很难挣出较多的钱,半天的劳动也只能挣到几毛钱。农村人一年四季缺钱就是常态。
农村人种地产粮,但也无法天天吃到“美”食,酸菜饭窝头就是家常便饭,这样,初一十五就显得非常珍贵(中国农村的节日),主妇们必须尽可能地做些好吃的,比如玉米面饸饹、黄米面油糕、油炸麻糖(麻叶)。生活因此多了享受的色彩,吃嘴的孩子就盼初一十五,大人实际上也在盼,期盼和等待就这样时时召唤着人们,去学习,去劳动,去等那初一十五的到来。日子就因为有初一有十五而充满了奔头。奶奶常自豪地说,“有命的生在初一十五”,奶奶是腊月十五的生日,奶奶坚信自己就是有好命的人。
除了月饼,我们也拿不出什么好的东西招待如嫣,奶奶煮了咸毛豆,蒸了南瓜、土豆,把仅有的一点白面做成了揪片。如嫣说自己最喜欢吃的就是揪片了,当然有月饼就更奢华了,她多次说着说着都哽咽了,眼里噙着泪花。第一次离家这么久,如嫣想家了,想自己的父母,想弟弟妹妹。中国农村,一直以来还是使用以月缺月圆为参照而制定的阴历,十五之夜就是月圆团聚之夜,八月十五月是仅次于春节的团聚节日。一个女孩子,远离亲人,孤独于他乡,想家落泪是最朴素的情感。如嫣面对我和奶奶,是一直含着泪在微笑着,她说今晚很高兴。喜和忧也许从来就没有什么严格的界线,就如麻糖的美好,就在于我们吃到口里的又甜又咸,那甜和咸是分不开的。
村东有个关老爷庙(关公庙),在一个高台上,我从来没有见过关老爷圣象的样子,去过几次庙里,看到的都是喂牲口的干草。但在这里赏月,站得高,望得远,秋风习习,是别有情趣的。我俩来时,已经月升三竿了,我俩席地而坐,对着月亮闲叨识(闲聊)。
“听表哥说,高考很难了,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如嫣问:“比考中师还难?”
表哥七七年七八年参加过两次高考,表哥说,考前动员大会,会场里乌泱乌泱近千人,高考后录取的就十几个人,录取率才百分之几。
“百分之几?”
“全国高考录取率大概是百分之五六吧”。
“中考录取率是多少?”如嫣又问。
这个是可以计算的,全县两千多一点点人参加中考,录取二十七八个,应该是不到百分之一点五吧。算是“百里挑一”。
“考中师比考大学还要难?”不一定,我给如嫣做了个分析,高中毕业生没有初中毕业生多,读高中的学生就比读初中的实力强人数少,这个表面上的高录取率,掩盖了高考录取的难,我觉得,高考升学难度和考中师的差不多。
我俩聊考试,聊月色,月光很美,亮哇哇的,把整个夜都照透了,如嫣慵懒地背了几首和月亮有关的古诗词,“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她念叨的诗词,把我的心也搅得酸溜溜的。
我把表哥高考使用的一套复习资料借给如嫣。我已经看过几遍了,这些书虽然是针对高考的,但许多知识我们初中生也是用的着的,比如语文资料中关于修辞、语法、阅读、写作的内容。如嫣和我当时得到这套书的心情是一样,如获至宝。我们读书的时代,找书比读书还要难。(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