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吕晓蓉
大雨仍还在不停地下着,路边梧桐树下,站牌前,我在着急地等待公交车的到来。
已等了好几分钟了,仍不见63路车的影子,我盼望着来辆的士也好呀!
今天的课快要迟到了,这可是期未的最后一次总结课了,有重要内容必须聆听。
大雨从天而降,像满天的珠帘挂下来,点点珠子不间断地飘落,雨中只见一辆辆小车在公路上疾驶而过……。
突然,一辆私家车停在公路边,只见一对老年夫妻相互搀扶着爬进车内。
我看见驾驶室旁边位置还空着,我就连忙硬着头皮前去问那个年轻司机:“请问帅哥,能带我一段路吗?”
那帅哥友好地问:"你去哪儿?”
我回答说:″我去香樟路民政学院音乐系分院学习。”
帅哥马上回答:“你上车吧,我送你一程。”
“谢谢!”我喜出望外地连忙上了车。
在车上,我与车后座的两位老人打招呼:“您二老去哪里呀?”
那个阿姨回答我说:“我带老头子去XX医院做身体检查。”
我又问:“那这家医院不是与我去的艺朮学院一条路线呀?”
年轻帅哥马上回答说:“没事,我先送你一程!”
“啊,太谢谢你们了!”
我从内心发出感谢,原来他们一家是去医院,竟然还愿意先送我一程,又不顺路。此时我内心无比激动,我感觉到,这个社会热心、友爱的人还真多!
大雨还在下着,窗外的雨飘打着车窗玻璃,发出动听的音符……
不一会儿,我到达了目的地了,我谢谢了这一家人,感谢了他们热心的帮助!
我幸遇了他们,而没有迟到,顺利地参加了期末总结课的学习。
课后,雨中搭车的情景仍在我脑海萦绕,那一家三口对我热心相送,仍感动着我的心。
我在心里想:为什么我总这么幸运,关键时刻,总能遇到好人,虽然是一点点帮助,但却让我为之久久激动。
为此,我联想到,在我漫漫人生中,相遇到的好多的好人。
在我二十七岁那一年,我刚从农村小学调入城步儒林镇镇小。那时我一边工作一边参加中师函授学习。学习的时间大部分是星期六和星期天,地点就在县进修学校,给我们上课的老师是中央讲师团(北京派出的支边支教队伍)的老师们。
我们学习的内容有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及中专函授课程。
北京讲师团的每一个老师都是那么优秀,他们知识渊博,讲解课上分析问题精辟透彻。
有位叫韦光明的年轻男老师,他教我们教育学及教育心理学两门课。他的知识底蕴深厚,教学风格精湛风趣,普通话非常标准,语音很有磁性,深得我们的敬爱。
他上课时,常穿插几个故事引人入胜。同学们非常喜欢听他的课,而韦老师也喜欢与我们亲切交流,并与同学们建立了友好的师生关系。
在与韦老师交流中,韦老师也对我十分赏识。他提的问题我能对答如流;他布置的作业,我都认真完成。他也喜欢了我这个用心学习的好学生。
也就在这段紧张而愉快的工作与学习中,我的母亲心脏病突发,病逝了。
对我来说,这一精神上遭受的沉重打击,是无法比拟的。我像被霜打的落叶,全身蔫了。
那几天,韦老师带同学们天天来我家看望我,安慰我。
当我休完丧假,继续走上课堂的那一天,韦老师他把一本签着自己各字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名著赠送给了我,给了我最大的精神鼓励。
一年后,北京讲师团要回北京了,在送别他们时,韦老师紧紧握住我的手,他亲切地对我说:“你的理想还在路上,希望你鼓起勇气,朝前奋进!”
在以后的生活与学习中,韦老师临别时的那句话,成了我的座右铭,一直在我脑海里回响。
还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那句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这句话,已印进我的脑海、溶入我的心灵,一直鼓励着我勇往直前。
韦老师虽然只与我们相处了一年时间,但他对我的鞭策与鼓励却让我永生难忘,他是我的恩师,是我人生道路上的导师!

我在小学部工作了十年。当时,我内心还想在工作上再上一个台阶,到中学部工作。我深知自己的知识还未达到高层次的修养,我在寻找继续学习的机会。
我怀着这个理想,一天天地在追求、在努力。
1994年的春天,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路上相遇了本县的教育局局长,他曾是我高中时期的政治课科任老师,我也是他眼中的优秀学生。
在与老师交谈中,我把心里的想法告诉了他:
“老师,我还想继续学习!”
老师听后说:“可以呀,想学习是追求进步,我支持你!"
局长干脆的承诺给了我信心,我的求学梦想已不遥远了。
但是梦想与现实还有段距离,有沟壑需要勇气去跨越。
当时,脱产学习是要指标的,因为教学岗位还紧张,不能随便流动工作人员。全县每年也只派一两名教师去外地进修学习。
在争取到了局长同意后,我又去争取学校领导的意见。我当吋担任了四年级的班主任工作和语文教学工作,任务挺重的,学校也没有其他流动人员来接替我的工作,怎么办?这时,我想到了本校的党支部书记肖冬花,她平时很关心支持我的工作,我想她应该是懂我的。
于是,我找到了肖书记,把想去脱产进修学习这个愿望告诉了她。她听后,先是犹豫了下,说学校人员正好饱和,各就各位,没有流动人员顶替你的工作呀。
她思考了一会儿说:“我支持你,你去吧!你的班主任工作由我代替!语文教学由教导处安排!”
肖书记发自肺腑之言,使我当时激动不已,深深地感到:她太好了!
我争取到了教育局和学校两方面同意我进修后,又顺利地参加了成人高考,成绩优秀。顺利地到省教育学院中文系汉语语言专科进修两年,实现了我的那个“进修"的梦想。
两年后,我带着优秀的答卷回到了家乡,如愿地调到了中学教学岗位。
人生的道路上有无数阶梯,每向上登一级阶梯,都要付出努力,付出汗水,付出毅力!
在我人生道路十字路口上,在我迷茫时,需要引路人给我指点迷津,使我认清前进的方向。
我从内心感激我的领导,我的老师,他(她)指引了我,鼓励了我,帮助了我,给了我寻求知识的动力,他们是我事业上的提携者,是我前进路上的领引人!
“友人”即朋友,我从小喜欢交朋友。
在我的童年,少年时,我有很多同学、朋友陪我一起度过那段艰难岁月。
在这里,我要写的“友人"是我在省教育学院学习时期,在去学校的路途中相遇的。
他的名字,我至今都叫不出来,我与他只一面之交,但是我却永远忘不了这位曾经帮助过我的陌生人。
虽然我叫不出他的名和姓,但他那双温暧的手却一直温暧我的心扉。
那是九五年的春天,那一天,下着毛毛细雨,天地间一片朦朦胧胧。
我乘坐一辆从家乡出发开往长沙的大巴车去学院学习。那天,正是春寒料峭,一路上十分寒意。
我一路上想着自己的心事:1977年,我参加了那场轰轰烈烈的第一届恢复高考的考试。我满怀信心,满以为自己能考上理想的大学学习,可却以十几分落榜。然而这个大学梦却没在我心中放弃。如今我正赶上了这班大学之梦的末班车,心中感到高兴。
正想着往事,突然听到司机大声地对乘客们说:“前面在修路,车子过不去了,需要大家换乘对面那辆车,大家赶快下去吧!”
司机的话音刚落,乘客们纷纷拿起自己的行李,赶紧地跑向对面那辆换乘车。
当时我坐在驾驶室旁边位置上,也连忙拿起行李,准备从驾驶室跳下去。
因为心急,一脚踩偏,整个人跌了下去。
就在这瞬间,刚好驾驶室旁边有两位男人在讲话,其中一位很有绅士风度的男人,他眼疾手快用双手把我托住,又扶着我站稳。
此刻,我好激动,由于要赶车找位置,我来不及向他表示感谢,只匆匆说了句:“谢谢!”转身就向前面的换乘车跑去了。
又安稳地坐上车了,客车飞奔在137国道上,路边青葱的田野,一排排挺直的白杨树在我眼前掠过……
然而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下来,那双温暧的手的余热还在温暧着我的心房。
人海茫茫,在人生道路上真不知会遇到多少突发的意想不到的事。然而这些看似平淡,微不足道的小事中,就彰显了人性的光辉。
一双温暧的手,一个发自本能的托举动作却能温暧感动人的一生!
来到了省城,已是华灯初上,城市里的繁华热闹顿时使我忘却了路途上的疲劳。
到了学校,抬头望见教学大楼上,在闪亮的灯光下,有同学们晚自习的身影。
于是我急忙放下行李,来到教室,开始晚自习。
我的心还在为那个托举动作而感动着,当即伏桌,我以《那双温暧的手》为题,把今天换乘车所发生的真实情景写下来。
第二天,我把这份稿投到了校园广播站,然后又将这文投到了本市的日报上。
第三天,当地日报在文艺副刊的头条头版上,出现了几个醒目的字《那双温暧的手》。
我以此文感谢在茫茫人海中,在人生路途上,那些伸出双手热心帮助别人的人。
那些人是有高尚情操的人!

在我的三十多年的教育教学生涯中,我相遇学生无数,阅人无数,从未累记过。
从小学到初中我做过无数期的班主任,从我手中送出的学生有多少?也没去累记过。
现在回想起来,我应为我所选择的教育事业而欣慰,为自己选择的教学岗位而自豪。
因为我看到了我曾经哺育过的那一批批幼苗和花朵都巳茁壮成长,他们分布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在各个岗位上发挥着热能,为社会做贡献。
每每相逢到学生,他们亲切地喊我一声:″老师,您好!"我的心就会立即感到温暧。
我想教师的职业就是这么神圣而无华,教师们的付出也无需回报。只要有春风吹送的地方,他们的心就会感到温暧,只要看到林木成材,他们的付出就得到了收获。
有人把老师比作春蚕,比作蜡烛,这些都很贴切。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头,空悲切。”我想起了南宋名将,爱国诗人岳飞的这几句诗,想起了我曾多次用《满江红》这首词来激励学生们,要在少年努力,树立远大理想抱负,珍惜宝贵时间。
当然,也作为自己教育人生的自勉。
每每想到这些,激动的同时,我的眼前也会浮现许多学生的身影。我不可能把这些学生一、一数出来,但其中有几个学生的印象却烙进了我的心底。
记得我还在小学部工作时,当时我还很年轻,才从师范学校毕业,被分配到县城一所希望小学工作。
学校领导安排我接任三年级19班的班主任工作及语文教学任务。
我欣然接受了这份工作。这个班有五十多名学生,都是清一色的小可爱!
我每一天大早就来到了学校,把课前准备工作做好。然后迎接每一位学生的到来。
这些小可爱也特别乖,一到教室就投入早自习课。
我要求学生们先预习课文,我把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写到黑板上面,注好拼音,要求学生们字正腔圆地朗读课文。
学生们稚嫩的声音,如同百灵鸟在歌唱,一声声,一阵阵地在校园上空萦绕。
在这群可爱的学生们中,有一名小男生最为突出。他叫王新,虎头虎脑的样子,红朴朴的小脸蛋上闪亮着一双灵活的大眼睛。他上课时十分专心听讲,下课后也常常跑到我办公室来,问我这样那样问题。
他的作业做得非常认真工整,看他的作业真感觉是一种舒服,一种享受。他的作业基本上找不到一个错字。我总以他的作业当范本来批阅其他同学的作业。
他乘巧,守纪律,对老师尊敬,有礼貌,团结同学。我选他当班长,他也无愧这个班长称号。
第二年,升上四年级时,王新同学的母亲病逝了。他小小年纪就失去了母亲,他多么可怜啊!
他这么优秀,心灵受到巨大创伤,多么令人心酸……
我想到了我的童年,我也从小失去父爱。王新不是跟我小时候一样需要众人的关爱吗?
于是,我把他当儿子一样对待。在学习上,生活上更关心他了。
星期天,常喊他到我家里同我女儿一起做家庭作业,一起玩耍,让他忘记忧伤。我把做班主任的责任与做家长的爱一起送给他。
我教了这个班两年的书,每一天我都伴随着这群可爱的孩子们读书、写字、课间活动,在快乐中度过。
1994年下学期,我赴省教育学院脱产进修学习,而告别了这群可爱的孩子们。96年毕业回来后,我调入了中学教学,从此没有了19班同学们的消息。
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有一天,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路上相遇到了已成长成一个帅气、阳光的小伙子王新。他惊喜地喊我:“老师,好久未见了,您还好吗?”
我几乎认不出那个一脸稚气的王新了,我分外高兴地与他交谈起来。我问他现在哪工作?生活情况怎样?
王新他欣然地告诉了我,说他大学毕业后到基层工作了几年,现在是本县管工业的副县长了。
噢,我真为他高兴!
还有一个学生,也是印象深刻。
那是我在中学部时遇到的一个农村学生。
1999年秋季将近开学时,我县教育局发出一则招聘函:"诚聘青年骨干教师,到边远山区支教两年。"其待遇是有下乡补贴,无条件晋升职称。
我和几位同事接受了应聘,欣然前往边远山区支教两年。
那个暑假的最后一天,太阳似火,我们几个支教同事,背着行囊,来到了边远山村中学,受到了当地学校领导和同事的热烈欢迎。
学校领导接待了我们一行,并当天就安排了我们工作任务。
安排我担任初一新生班(47班)的班主任工作和语文教学工作。
第二天,我们就投入新生报名工作了。当我来到报名处,在办公桌上发现了一张字条,上面用钢笔工整地写了几行字:“老师,我等您两天了,今天我家里有事,不能来报名,请老师先给我代报下。我明天来学校。”字下面落名是学生杨威。
我收起字条,心想:这个学生是谁呢?我刚来到这所学校,他怎么认识我?
新学期正式上课了,昨天那个写字条的同学一大早到了学校,我把他喊到办公室补办了报名手续。
我问他:“杨威,你怎么知道我要来这所学校呀?"
他红朴朴的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笑容,回答我说:“是我哥告诉我的。”
“你哥是谁呀?”我反问他。
“我哥叫杨帆,他也是您的学生呀!”
哦,我晃然大悟,立刻清楚了。
杨帆是我的一个得意门生,前几年,从我接任的毕业班毕业的。
他是个寄宿生,去年考上了湖南大学建筑系。怪不得杨戚如此眼熟呢。
杨威同跟他哥一样,读书刻苦认真,在学校表现优良。
我发现他穿的衣服就是两件。一件是本校发的校服,另一件是他哥穿过的县城中学的校服,已经破了几处了,他还轮着穿。
中餐,杨威同学也不去学生食堂吃饭,而是吃几根早晨带来的红薯。为了这事,我决定去他家走访一次。
那天,我约了个同事,翻山越岭地到了杨威家。
原来,杨威家在去年冬发生了一场火灾。房屋灰飞烟灭,家里东西全被烧尽。幸好,人都还安全。
现在他们一家寄住在亲戚家里。他的父母都是农民,要重新创业,重新制家,多么不易啊!
我看到此情此景,心里十分难过。回校后,我把杨威家的困难向学校领导反映了。征得领导同意后,在学校师生中为杨威同学家进行了一次募捐活动。
募捐活动上,我作为杨威同学的班主任,带头捐了笔大数额。接着教师与学生纷纷踊跃捐赠。为杨威家送了爱心。捐赠了两万多元现金,帮助他们家度过目前难关。
在一个周末,我回到县城休息,特意上街到服装店为杨威同学买了一套运动服装。
星期一早晨,当杨威同学来到教室后,我把他喊到办公室,把这套运动服交给了他,他双眼红润了。
我拍了拍他的肩膀说:“这是老师的一点心意,希望你努力学习,做个有出息的好少年!”
三十多年的教育人生,我遇到像杨威同学这样有困难的同学又何止一个?我凭一颗对教育事业的挚诚之心,对学生热爱之心,把我的爱和温暧,浸润一颗颗需要关爱心幼小心灵。把学习知识的兴趣与方法教给了学生;把对人生美好的追求与向往潜移默化地感染熏陶我的学生。
当然,在爱的传递中,我也得到了许多爱的回报。

在我的生命历程中,曾有一次与死神擦肩的故事。那是一段真实的刻骨铭心的记忆,在我的文学作品中从未提及过。
但现在,当我在写“相遇"这一主题时,我忽然觉得这个故事值得写一写,因为这个故事是真实的,它包含了人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人性的最真实的表现。
让时光回溯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吧!
那是1988年初夏的一天,发生在广西与湖南两省交界的公路上。
那是我27岁时的一次劫难,是封存三十二年的往事!
一九八七年深秋,几天连绵不断的阴雨,简直要让人的心里生霉了,冬天都还未到,气温却特别低,冷嗖嗖的。
就在这几天,我的母亲突然病了。原本身体一直很弱,这几天的阴雨天气,母亲受了寒,上呕下泄,竟一病不起了。
当年这个时候,大哥与大姐都不在家里,大哥在乡村一所小学教书,大姐远嫁广西桂林了。家里就只有二姐与我陪伴母亲。
我与二姐见母亲病情严重了,就赶紧把母亲送到医院住院。
住院不到三天,在那个拂晓,天仍下着毛毛细雨,母亲永远的闭上了她那双慈祥的眼睛。她永远的熟睡了。
母亲阖然地离开了让她揭尽全力哺育长大的四个儿女,她没有留念这个曾让她痛苦悲伤的世界。
母亲的这一生吃苦受难太多,而幸福欢乐的又太少。
在我的记忆中与听闻中,母亲二十一岁从师范学校一毕业就来到了城步教书,这一来就是一生。
我是母亲四个儿女中最小的一个。当我八岁那年,一场运动,母亲死里逃生,好不容易熬了出来,但身心遭受了重创,留下满身病痛。
我的记忆里,在我八、九那些日子里,我是经常帮母亲去县中医院取中药,一取就是一包包的十几副。
母亲就这样拖着满身的病痛坚持在农村小学上课,直到退休。
退休没几年,61岁。就在那场阴雨天气中,一场急病中,阖然长逝了。
我八岁那年,那个有一轮清月的夜晚,父亲走出家门,他没有再回来。
如今,我27岁,母亲又阖然离开了我们,我一时无法接受:以后我的家在哪里?我受委屈了再与谁去诉说呢?
我跪在母亲的冰冷的身体旁,我的心在流血,眼泪已哭干。
27岁的我还不完全成熟,在母亲面前只是索取妈妈对我的好,我却从不知要为妈妈做些什么、买些什么?
我觉得自己今生深欠了母亲的哺养恩情,以致一直沉浸在自责中。
第二年初夏的一天,大姐在桂林给母亲买了一副组合石碑。那墓碑雕刻很精美:上头有双凤飞翔,左右两旁有双龙戏珠。大姐很喜欢这种碑的造型而不顾路途遥远把它买了下来。
大姐知道我的朋友多且热心,就把这运送石碑的重任交给我。
母亲对我们恩重如山,对去广西运碑一事我定当完成。
一个星期天,天气晴朗,正是出行的好日子。我邀了一位当时在单位当领导的朋友(因为他单位有小车,他又会开车)。他也爽快地答应帮我完成这一任务。
就这样,我与他上午就驾车出发了。
我坐在副驾驶位置上,一路上边观赏沿途风景,一边与他聊天。
小车在湘西南边陲与广西龙胜路段行驶。在一个拐弯处,突然,一辆大货车迎面向我们的小车疾驶而来。
“碰嚓",一声震响,我眼前一花,昏了过去。
不一会,我醒过来,头上,身上溅满了碎玻璃。我摇了摇头,觉得还好,没受重伤。
当我向左边看我那位朋友时,我惊呆了:他满脸是血,额头上的血还在往下滴,下巴边的肉被掀开一大块,连牙根都露了出来,血肉模糊一片。额头上的血把眼睛都弄迷糊了。
我惊魂未定,从驾驶室出来,去右边扶我的朋友下车来,站到公路边。此时才发现我们这辆小车就被撞到离陡坡边缘线只两三个厘米了。
多危险呀!陡坡下面是波涛汹涌的江河。若是那货车司机晚一秒刹车,那我与朋友就葬身江水中了。
也许是上天惠顾我,也许是母亲在冥冥之中保佑我。我竟然很奇迹地没受大伤,只有头上和手臂上被挡风玻璃划伤了几处小口子。
即使这样,我仍惊恐万分,因为我的朋友受了重伤,我在为他担心着。
几分钟后,一辆客车经过,把我的朋友送到了桂林医院抢救。
而我,留在原地处理事故。
半个月后,我的朋友伤愈。但他的牙齿全部被撞脱,换了一套假牙。他的下巴处也留下了一道长长的疤痕。
他回到家乡后,我去看他,我心有余悸地看着他,心里充满了内疚与歉意。但他却微笑着说: “没关系,这是命中注定的,注定我要与你经历一场生死考验。”
他对这事没有一句怨言,像平常时一样大度。
在我的心里,我却觉得我这一辈子欠他一份还不完的情。
从那次与死神擦肩走过后,我遇到任何挫折与困难都不畏惧了,因为我是重生的人。
经历了死神的考验,我与这位朋友结下了生死之交。

曾经读过贺龙大女儿贺捷生的《父亲的雪山,母亲的草原》,作者在后记上写的一段话:“早知道文字是迷人的,却不知道文字这么迷人。” “我期待的文字常常穿越时空,翩然而至,它们引领我回溯和追忆;寻觅和缅怀。”
“我发出的声音可能微弱,但我感到我是在对天空倾诉,对大地倾吐,对潺潺溪流向未来的倾诉。而这种倾诉,原来是如此幸福,如此快乐。”
就让作家贺捷生的这段精典名句作为我写作的主旨吧!
感谢生命,感谢生活,感谢命运,它们让我经历了那么多,那么曲折和独特。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相遇了这么多的好人。
他们的真诚,他们的友爱,他们的帮助,无时无刻地鼓舞着我,然而我也学会了把这种爱传递给他人,传递给我的学生。从而丰富了我的人生!
2020年12月29曰于长沙

作者简介:
吕晓蓉,笔名雨露,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人,城步第四民族中学退休教师,县作协会员。热爱文学,笔耕不辍,有散文、诗歌、通讯作品在省市多家媒体发表。

简评呂晓蓉的散文《相遇》
相遇是很奇妙的事,每一个人都少不了相遇的邂逅与机遇。
你会遇到好人或坏人,你会遇到诤友,也会遇到帮助你的亮者、强者和爱者;相遇是对你的考验、考试和考察、考查……太多变数了。
这是一个人生的永恒的主题之一。作者这篇散文的主旨是炫目的!
她偶遇了不惜牺牲及时的医治时间而帮助她的长辈;相遇了她的恩师、引路人和陌生的友人。
作者不仅仅是索取者,更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是春蚕,是蜡烛,她盼春风一年一度来,吹得满园百花开,一心一意哺幼苗, 树大我当笑开怀。
作者也曾经历过与死亡擦肩而过的考验,有过生死之交的朋友……
人生际遇,百转千回。作者是乐观的,是向上向阳的。
她且行且珍惜——珍惜所有相遇的人,感恩强者、帮助弱者。
她认为,每遇见一个过客,都是一种幸福;每一次回眸,都是一场最美。
缘来时,她女性地珍惜;缘走时,她男性地释然。
在时代的光景里,盛世倩影,辛苦耕耘;阆苑仙葩,美玉无暇。
作者欣赏贺捷生的大作《父亲的雪山,母亲的草原》,尤其共鸣她的肺腑之言:
“我期待的文字常常穿越时空,翩然而至,它们引领我回溯和追忆;寻觅和缅怀。
“我发出的声音可能微弱,但我感到我是在对天空倾诉,对大地倾吐,对潺潺溪流向未来的倾诉。而这种倾诉,原来是如此幸福,如此快乐。”
作者说,这句话就是他散文《相遇》的主旨。
我想也是。
人生的每一场遇见,在正能量的作用下,都能绚烂成烟火,升空举世,绽放朵朵的盛世繁华!
不是吗?!(点评:吴仰生)
吕晓蓉是位真正的老师,在《相遇》这篇文章里,除了描述人生中各阶段的种种相遇外,写的最多的是在教育事业耕耘中所遇到的相遇,相遇好恩师,相遇好领导,相遇好学生。吕老师是一位上进好学,勇攀高峰的知识女性,对自己永不满足,如饥似渴,明确人生目标,不断加强学习;对学生欣怀爱意,勤恳敬业,传授基础知识,奉献满腔热爱。从教小学到教中学,心中满满的都是如何进取、如何施教,工作的路上总只有起点而无终点,收获雨露阳光,也摘得春花秋月。心中有目标,行动就有力量,人懂得感恩,他得到的永远比付出的多,心存善念,那么围绕他的也是善举,所谓的好人好报,正在吕老师身上体会,也就不难解释她一生总是遇到贵人了。文章告诉我们,人要学无止境,乐施于人,爱在人间,感恩社会,你才会一生快乐,早晚平安,永远幸福!好文章,拜读学习!(点评:李花满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