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君子本色
既然人是政治的核心,哪么,什么样的人才能担当治国的重任呢?这显然是实施“为政以德”所应解决的具体问题。孔子认为,唯有“君子”才有资格担当此任。
那什么样的人才算是君子呢?在西周时,君子是对有身份地位的贵族阶层人物的通称。贵族是统治阶级,儒家的传统观念认为,周之所以能代商而取得天下,是因为西周的统治者有“德”,是“以德得之,以德治之”的结果,其统治者个人的道德修养是天下人的典范,所以认为治国者首先要有象西周统治者那样的道德修养和超常的学问、才能,因此,在春秋时期,“君子”就已逐渐演变成为“有德有才”者的称谓。《礼记.曲礼上》说:“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那么,君子在本质上有哪些特色呢?孔子认为:
一是博学多能,通晓天下事理
【原文2.12】子曰:君子不器。
“器”,就是器具、物件。“君子不器”并不是说“君子不是东西”,而是说君子不象一个器物一样只有某一种用途,而是一个在道德、学问等各方面均具有极高造诣的能文能武的通才。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个优秀的政治人才,不一定是某一方面的专家,但却一定是博古通今、对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科学等社会各个领域无所不通的复合型人才,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领导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二是说到做到,言行一致
【原文2.13】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对于这一章,有人翻译成:子贡问孔子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回答说“先实行你所要说的话,然后再说出来。”这样的翻译我感觉生硬不通,原因是,既然你已经做了,为什么还要说出来?是怕别人不知道你已经做了吗?这显然是不对头的!正确理解这一句话意思的关键是要搞清楚“行”与“从”两个字的确切意思。以我之见,“行”即“践行”,就是做到的意思,“从”当理解成“坚持”的意思,“而后从之”就是“以后也要始终坚持自己所说过的话”,那么,这段话就可翻译成:
子贡向孔子请教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告诉他:“自己说出的话自己首先要践行(说到做到),而且在以后也要始终坚持自己所说的话(坚持自己的观点)”。
很显然,孔子是在强调,要说到做到,言行一致,认真负责。做不到、办不到的事情不能说,自己说出的话自己首先要做到,不能说空话、假话,也不能人云亦云,不负责任,更不能见人说人话,见鬼唱鬼调。在现实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官员,言行不一,不是言过其实就是口是心非。说到反腐倡廉,在民众大会上,在文件、讲话中,对腐败现象深恶痛绝,义正言辞,给人的确有一股铁肩担道义的勇气和决心,但在私下里却是照吃照喝照拿照玩,自己腐败着,还带着身边的亲信一起腐败着!这种言行不一、口是心非的作风,百姓是很反感的,对其官德人品岂能恭维以“君子”乎?!

三是团结大众,不结朋党
【原文2.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周”,是周全、普遍的意思,“比”,是勾结的意思,与“周”相对。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
孔子说:“真正的君子总是团结大众而不与少数人结朋党;小人则是为达到个人的企图相互勾结而不与大众团结”。
为什么君子“周而不比”呢?因为君子奉行的是仁道,秉持的是正义,做人做事光明磊落,胸无私心,与人相处,自然能做到心怀坦荡,不会也不必与人抱团结党,此所谓“心底无私天地宽”之理也!而小人唯利是图,胸无大义,为了个人的目的常常会损人利己,自然就会遭到众人的反感、反对,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为了维护着自己的既得利益,就会不择手段的与人结成联盟,形成一个利益的共同体,来与众人抗衡,与君子争斗,这就是结党营私。官场上盛行的拉帮结派现象和错综复杂的关系网,说穿了就是这种“小人心态”作用下的产物。
古往今来的经验告诉我们,大凡真正以天下为己任的大政治家,治国的“能臣”都是“周而不比”的,他们为正义的使命不会计较个人的荣辱得失,而一切心怀鬼胎的政治投机分子、野心家都会钻营拉帮结派的阴术,千方百计结成朋党,形成一股恶势力与正义较量,而且是在政治清明的时期,官场朋党就少,政治越腐败,朋党现象越剧烈,甚至会与最高统治集团抗衡。一个国家的政治系统是这样的,一个单位、一个部门也同样如此。风气正,拉帮结派的就少,反之,帮派、小团体横行,正人君子就会受到排挤,风气就会污浊,主管就会被小人利用和架空,现实的确就是如此。

作者自述:史永峰,笔名冷梦良,职业警察。眼晴不大,却还好眯起来看世间万象;一介武夫,读过几本古今圣贤,就附庸风雅,陶醉于红尘风声雨声,发书生之感慨,在报刊和新媒体上偶有片言只语;出版有专著《论语通俗解读》和一个杂文散文集小册子《阿Q重返人间》,参与过人民日报出版社的图书编写,担任过光明日报出版社的特约编辑。现为陕西省孔子学会会员、中国孔子基金会宝鸡孔子学堂客座讲师、宝鸡市孔子研究会副秘书长,宝鸡市传统文化促进会会员、讲师团讲师,宝鸡市作协会员、宝鸡市文学创作学会副秘书长、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平生追求“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夫子之训。
通联微信:syf36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