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是浙江省宁波市下辖的一个临海多山的县城,地处浙东沿海,位于宁波市南端,与台州市接壤。宁海自古以来大多时间里都曾经属于台州府管辖,所以其方言和饮食习惯更相近于台州地区。
我走南闯北路过宁海不知有多少次,却没有机会涉足踏入过这片土地。元旦前半个月,宁海的友人说捕到一条四五斤重的野生黄鱼,特邀请我及一帮好友元旦到宁海品尝“山珍海味"。想想也是,在海边或海上生活工作了半个甲子,这么大的野生黄鱼好像今生只碰到过一次。为了饱这一口福,我就答应了友人的邀约。
元旦渐近,冷空气接连不断南下,首先是江南迎来了第一场大雪,紧接着气温直降至零下,山区最低温度降到零下五至十度。地冻阻挡不了城里人外出的车轮,天寒阻挡不住人们休闲观光的脚步,低温更挡不住我们吃货和友人的热情。
元旦一早虽然温度还是在零度线以下,艳阳却早早催照着我们汇聚在宁波南环高架附近,拼车准时出发,不曾想,也许是元旦假期没有免费,亦或是出城游玩的人车实在太多,高速收费路口早已车水马龙排起长队,车辆龟速前移。好不容易上了沈海高速,小车、货车密密麻麻,也只能慢速前行。从宁海高速出口下来时已经快到中午十一点钟。

宁海高速口下来不远处,便是一幅写着"《徐霞客游记》开篇地"的巨大宣传广告牌。看来是自己平时掌握的知识不够,有点孤陋寡闻,来此也算开了眼见,坐在车上马上上网搜寻有关《徐霞客游记》的相关信息,果不其然,根据《徐霞客游记》记载,开篇便是"游天台山":癸丑(公元1613年)之三月晦,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三十里,至梁隍山。闻此於菟夹道,月伤数十人,遂止宿。"从游记中得知,公元1613年5月19日,“游圣”徐霞客从宁海西门出发,开始了他“驰骛数万里,踯躅三十年”的游历名山大川游程。此后他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写下一篇篇优美华丽的游记,珍贵的国家地理考察成果。因此,从2011年起,《徐霞客游记》的开篇日5月19日被确定为“中国旅游日”,中国也成为世界上少数设立国家旅游日的国家之一。
由此我对这座充满神奇的县城多了一分敬意和向往。下高速约二十多分钟便来到了宁海县力洋酒业厂房内。由于车内外温差达二十多度,虽然临近中午,室外也只有零度左右,所以一下车便感觉刺骨的冷,每个人都把身上穿的羽绒服等冬衣裹得紧紧的。
整个厂房建筑还是保留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砖瓦一层结构。高大直入蓝天的烟囱和水塔是厂里的标志性建筑,房檐口的冰柱在阳光的照耀下正在慢慢地融化滴水,背阳处的荷缸还结着厚厚的冰层,厂房墙面四周整齐地码着一排排各种规格不一的酒缸,像严寒中执勤的哨兵。

厂里的王老板夫妇和友人早已恭候在展厅前热情地招待我们,互相介绍来宾和朋友后,主人便将我们迎进酒厂的展示区,在一个大型的品酒区宾朋依次就坐,服务人员便拿来品酒杯和各种白酒,让我们边品尝边介绍各种白酒的原料由来。有用常规大米烧制成的陈年白酒,也有用高粱和青稞烧制而成的高度白酒,或是用当地蕃薯烧制而成的土烧酒……
抬起头环顾四周,只见大厅的阵列柜上摆满了各个年份、各种包装瓶的度数不一的白酒。其中许多白酒都是用当地山上的一种药材再进行酿泡,使其成为养生保健酒。
朋友的野生大黄花鱼也早已经放在大厅的一个水池边。见到如此大鱼,现场的每个人都高兴地抱起来合个影,留个纪念。
喝了一会茶,我们提议到酒厂车间和酒窖看一看。为了以示重视,老板娘亲自为我们作解说向导。我们边走边听,从原料的来源到发酵,从烧制到蒸馏,从酒的存储陈酿到分装上市,一路绕着各个车间和厂房边听讲解边看,真是开了眼见长了见识。
烧制车间的大窝房里虽然没有工人在操作,但还是冒着余烟和余温,满屋子是浓浓的酒香,令人陶醉。新烧制的酒被存储在几十个大储罐中,听说一个罐就装有3万斤白酒,小罐分装陈酿的也有一缸2千斤的容量,待到出厂销售时,除了一二斤或半斤瓶种的包装外,也有一二十斤或几十斤坛装的。

力洋酒业由牟锡年老前辈创建于上世纪四十年代,解放后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是国营企业,改革开放后又经改制变成了私营企业,中途停了一段时间,本世纪以来,王老板凭着一份对当地白酒企业的感情,投入资金,注重古法,讲究传统,开发新品,招展市场,终于让企业有了一定规模,目前已经成为浙江老字号品牌和金字招牌。
王老板是一个非常有心之人,为了让我们享受到"山珍海味",午餐安排在距厂房大概还有一二十公里的深山老林里。为了烧这条大黄鱼,还特意到市场上去买一口大铁锅和一个大鱼盆一并带上山。
大伙开了三四台车,经过一个水库大坝,沿着水岸向里一直盘山而上,来到山顶朝阳的竹林处,便是他加工采摘一种药材的山上加工基地。酿酒的药材主要有两种:一种山里人叫黄金参,一种叫什么刺果,但学名我也叫不出来,前者长在深山的树林土里,后者就是山上一种荆棘的果子。
山上三间二层的大房,建于山顶南侧朝阳处,虽然近五百米海拔,气温在零下几度,山间的雪还没有完全融化,但背风迎阳,所以没有觉得冷,饭前我们一帮人跟着老板娘,扛着锄头到野树林里挖了一会黄精参。这东西色呈金黄,形似人参,其不同之处就在于茎上隔一小段就有个节,原来它就像树轮一样,一节代表生长一年,节越多说明生长的年份越久,据说它叶子的形状像似生姜之叶,只不过一到秋冬季叶子就枯萎了。每年秋冬也是它的成熟期,也是当地山里人寻挖的好时机,我们一般人不太好找寻罢了,就像上山挖冬笋一样,必须有体力和经验才能有所收获。

午饭的菜除了这道"硬菜"大黄鱼外,就是山上的红松茸、竹荪、黄金参、笋干和土鸡等最原生态的食材,再配上老板自己酿造的白酒,也绝对是难得而又特别。浅黄色米酒的淡香,金黄色刺果酒的香纯绵柔,咖色黄精参酒的厚重绵长等,我是难得品了个遍,回味无穷,温暖全身。
十几个人一个大圆桌,除了保证开车的人不喝酒以外,我们在美酒配美味,欢声伴笑语中喝到微醉,一看已是下午三点才意犹未尽地下山。
下山再回到力洋酒业,老板给我们每人准备了一份力洋白酒礼,盛情难却,又是吃喝还要带点回去,实在不好意思。彼此道别后,按原计划我们还得到附近的一个石头村去参观。随着友人的引导,再经过上山下山,山路十八弯,开了半个小时左右车程,在半梦半醒之间来到了一个叫石头村的地方。

石头村顾名思义是用石头建造的房子。此村建在宁海许家山的一个山岗上,是古时宁海往东通往象山县的一个宁象官道隘口,应该相当于现在的高速公路吧,山村的海拔大概200米左右。
据说许家山石头村是浙东沿海山地石屋建筑群落的典范。许家山石头村和一般的江南水乡村落不同,其独特之处在于村民住宅都是采用石木结构。现存石屋大多为清中晚期至民国年间所建。
许家山石头村和其他地方一般的石头村也有所区别,均以当地特有的青黑色玄武岩(当地人称“铜板石”)堆垒而成。这种石头外呈黄铜色,内具青铜色,击之有金石之声,外形如板状,是一种上好的建筑材料。比如浙江其他沿海渔村和福建沿海的渔村,也有许多石头村,但石材大多是以青石为主,无论是质地还是色泽都没有这种"铜板石"漂亮美观。
许家山石头村和其他地方石头村建筑的风格也不太相同,村内有石屋、石巷、石院、石墙、石板桥、石路、石凳等组合资源,完全是个精美的石头世界,特色非常鲜明。现存古建筑三合院和四合院建筑群格局完整,85%以上保持原有历史风貌。石墙的每一块石头之间几乎没有用泥灰或三合土等辅助粘合垒砌,这也体现了古人的智慧。

这些建筑大多建于明清时期,最长的都到达700余年,特殊的石材根本看不出岁月的洗礼和印记,仿佛是匠人们昨天刚刚堆砌而就。
石头村虽然名叫“许家山村“,但村内近300户人家里却无一户姓许,这也是让我觉得不解的地方。村里只有张、叶、胡、王四姓,这也是村里"四贤广场"的由来。村里最早先祖是叶姓,据说从南宋末年,右丞相叶梦鼎的后代叶大卿父子从他乡避乱至此。
为何叶氏祖先避乱定居此宝地并能长久繁衍生息?我想,除了可以远离战乱,山顶上有长年不断的清泉和田地等因素之外,古人大概对这里的玄武岩(铜板石)情有独钟之故吧,它独特的色泽,硬如钢铁的林质,出污泥而不染的特性,历经沧桑而不被岁月和风霜浸染的品性等,多像古人士大夫和文人的性格。从砌的墙到用碎石铺就的狭长弄堂和村道,不用任何辅材,其石足已托起一方天地,也足已抵御大自然的灾害。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一的许家山石头村,至今仍保留着农耕文明的劳作、生活习惯和古朴的方言,让每一位探访者觉得仿佛置身世外桃源,尤其是每一座房,每一条路都在向今人诉说着昨天的故事,也在展示着古人的聪明智慧,更在传承着代代村民的性格和个性。
在如此信息发达的新时代,地处经济社会较为发达开放的江浙沿海地区,许家山的石头村也许是都市忙碌人们值得一去放松心灵、放慢脚步的好去处。你可以在这里与石头对话,可以在这里与古人交流。
不知不觉间,西阳西下,天气渐寒,我们依依不舍地登车返程下山,回头再看夜色中的石头村,村廊也渐渐模糊起来,直至完全消失在茫茫山野中,不过石头村已深深地刻到我心中,宁海的那人那山也将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