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艺人》
文/张海鸥
磨剪子来…锵菜刀…
扎古簸萁喽…张罗喽…
少年记忆中的乡村,有这么一群人,或带着简单的行头,走街串巷、扯嗓吆喝,或安静地坐在街头角落,沉醉于手里的活儿,他们看起来朴实无华却个个身怀绝技——他们就是乡村手艺人。
可以说,昔日身怀各种手艺的匠人们构成了乡村生活重要而鲜活的元素,使得人与人的距离很贴近,天南地北的各种信息也来自于这些走南闯北的民间匠人。
随着科技的进步,这群手艺人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在一些村落里,仍可以在街头巷尾间见到他们稀疏的背影,听到他们沙哑的吆喝。他们传承了古老的手艺,那些都是先祖朴素又实用的技能和智慧,也是属于乡村的珍贵记忆。
回溯到四十几年前,听见拨浪鼓声音就往外跑,总是要在货郎担那里伸着脖子看心爱的玩具之类,看得眼都拔不出来。那时货郎担走遍了农村的每个角落,给我的童年留下了无限的回忆,也使大人们难以忘怀。货郎担的东西不多,却深受农村男女老少的青睐和欢迎。虽是一些针线、糖果、纽扣、红头绳、小玩具、指甲刀、卫生球等农村人常用的东西,但对当时落后的农村来说已经是足够丰富的了。那时候货郎担的商品不仅可以用钱买,还可以用破烂儿换购。
他们的行头简朴之极,一条扁担,一条长凳或一辆小推车…
你对这些古老的手艺是否还留存着记忆?在某个清晨或午后的宁静里听到悠长、深远,带着浓重乡音的吆喝声…
几十年前的农村资源匮乏,节俭已经成了农村人的习惯,一些锅碗瓢盆、日用家什破了就拿去修修补补将就着用。而如今追捧刺激消费,物质上的充足使人们数典忘祖,各种用品堆积如山,铺张浪费的场面让人不寒而栗,你感觉到那种心寒了吗?
随着社会的变迁,过去那些破旧不舍得扔、补补继续用的日子已经远去,这些古老的行当也逐渐成为绝唱。
曾几何时,那些锅碗瓢盆在手艺人的巧手里再度生辉,在手艺人的巧手改造后,那些破旧的生活用品,又成了勤俭人家的日用。
曾几何时,这些身怀技艺的民间工匠走家串户,向人们使展自己的手艺,这些手艺甚至要要经过几代人的传承才能掌握。手艺人凭着自己的绝技和行走江湖的一声声吆喝,走千家,串万户,为人们带来方便。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温情、俭省、慢速的生活在今天来看,似乎已不可能。
很怀念…
那段艰苦朴素的历史永远定格在童年的记忆里。

作者简介:张海鸥,男,农民。青岛莱西夏格庄镇双山村户籍,1967年出生。品行端正,无不良嗜好。爱好文学、音乐、电子、雕刻。

非文友拒加!拒闲聊!拒加群!非诚勿扰!本作品配图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