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篇纪实小说连载】我的童年
胡必辉/文
第七回
学三国竹林三结義
勤练艺祖孙两代人
(上)
中学对学生并沒有小学那么严,特别是优秀的学校,靠的都是自觉。所以当时白鹭洲的学生由于校方管理松懈,纪律也并不是那么好,初中部尤以为最。然而,来到这里的学生,毕竟绝大多数都是来自于苦难家庭,由于他们懂得苦,吃惯了苦,不怕苦,才激励着他们努力学习、顽强拼搏,学而不倦,从而才考上了本市的高等学府。假如拿到现在,经济条件好一点,光知道贪图享乐,不愿去吃苦钻技术,那这辈子腹中空空,今后也只有低声下气看别人的脸色行事,喝人家的剩饭残羹,受人家的忽悠,无法拿出真本事来与他们抗衡!
由于学校都是苦孩子出身,为了改变学习条件和生活环境,免不了在同学之间会出现一些欺小凌弱的事情来。如有的同学从家里带的萝卜干送饭吃完了就去强要弱小的同学从家里带来的菜吃,没钱没粮票用了要他们“孝敬”,衣服脏污了要他们去洗,有时还逼着他们带去上馆子,这还事小,如果是弱者胆敢不服,轻则吃饭吐痰到他钵子里,重则要“拉松”一下。致使有些年龄太小的同学受到大一点的孩子欺负!
记得进中学那年的第一个学期的期末考试期间,那天上午刚考完语文,接下来要考数学,在考前十几分钟,我还捧着数学书蹲在大水池旁边的石凳上正背着数学公式,突然,我班上的同学彭某便偷偷跑到我身后,猛地从后面抽走了我的书,我站起来去追他,他就围着大水池跑,那水池长约十二米,宽有两米,高约一米二,水泥厚约六寸,里面蓄水约一米,我老是追不着,突然一转身反向迎着他,一下子抓个正着,想到他耽误了我这么多复习时间,这下火了,于是我左手抓住他的后衣领,右手抓住他的裤裆,一用力把他举了起来,往水池里一扔,“嗵 ”的一声溅起一池水花,他在水池里美美的喝了两口冰冷的池水,惊得高叫救命,我理也没理他,自顾自地走了。后来是几个同学叫来监考的数学老师才把他拉了起来。
为这事,班主任老师念我年纪尚小,且事出有因,最后只在开班会时批评了我几句。想想看,一个才十岁的孩子把一个十三岁的孩子掀到水池里去,说出来都会有人叫“活该”。 为了抵抗“外辱”,我同两个较大家庭最苦的同班同学有一次在洲头的竹林玩,说起此事时都义愤填胸,逐由一位提出结为金兰,共同“抵御外辱”并发誓这辈子相互关照,永不二心!打这以后,谁胆敢欺负我们中任何一个,其他两个会同他拼命。之后,我们又增加了一位。从那时起,四个同学风风雨雨一直在一起互相关照,直到今天,几十年过去了,不管发生什么变化,我们的感情至今没变。是的,我们是患难之交,并不是酒肉朋友,大家都是互相关照,无利可图!

【长篇纪实小说连载】我的童年
胡必辉/文
第七回
学三国竹林三结義
勤练艺祖孙两代人
(中)
那时节我们在学校,我们这四个人共住一间寝室,衣服、吃食、钱、粮票、文具用品等等一应物件统统放在一起,我一个大藤箱,他三人有一位有一个大樟木箱,两个箱子装着,锁匙每人都有两个,谁缺什么,需要什么,都可以隨便去里面拿,完了晚上聚在宿舍,给大家说一声就行。那时节,大家好衣服都舍不得穿,都在箱子里面挑旧衣服穿,带的香干萝卜炒肉,送饭的时候都在瓶子里挑萝卜吃,记得那年中秋节大家都从家里带来几筒月饼,结果没谁动都发了霉,搞得大家互相埋怨,都指责对方为什么不拿了吃。箱子里的钱和粮票也几乎没谁去动,最后没办法,大家商量着,每星期六上街去下一次馆子,然后回家去歇礼拜天!
那时候学校一星期只放一天半假,即星期六下半天和星期天一天。而通学生则是每天清早从街上坐船上洲,下午五点放学回家。而我们四人的都离市里远,一个在城南,两个在城北,而我在河东。他们在水西,只过一渡水,我在水东,要过两渡水。
每逢星期天休息我回家依然选择回观背我爷爷老家。虽然爷爷不在了,但我奶奶还在,不过她年纪也大了,当时快六十岁了。虽如此,我每次回去都会回忆到我爷爷。。。
爷爷生前曾经教了我许多东西,在我的印象里,他总是那么精神充沛,白天要理发,早晚还要练功。坐桩,飞腿,插沙盆,打沙包,墙头跑马,壁上飞,还有棍术、拳术、板凳等等,等等,在我的记忆里,爷爷的板凳功相当厉害,他舞起条凳来几乎看不见凳子。那时候因为自己年纪太小,加上从小就跟着我妈在学校,经常不在家,所以回家很少,只能把爷爷教的反复练习,然而,爷爷也只能教一些基本功,指法、拳法、擒拿要领、穴位走向,推拿等等等等。他常教导我说:“学武是为了健身,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和体魄,如果小时候能长时间得到锻炼,有了基础,这一辈子的体质就都不错。”“学武不是为了打人。学武之人要有武德,要有忍耐心,要有善心,得饶人处且饶人,让人不是怕人,只有蠢人才不会让人。”“要少说话少惹事,切不可脾气爆躁,否则一冲动就会致人性命。”并告诉我之所以不教我父亲也就是因为他“脾气太丑,怕他惹事”。然而那时我太小,所以有时受欺负也沒有忍住,小学打郭书伟和初一丢同学下水池就是例子。然而从这以后,我宁肯别人打我一耳光,当众辱骂我却再也沒有去打过人,只能是沉默以对,以此成了我终身的习惯。
究竟爷爷的师傅是谁,他也没有细说,只告诉我“在吉水一带出了名,也是一个剃头的”。
当时家里很穷,我经常回家后都要去挖野菜,什么野香芹、野荞葱、野苋菜、剪刀菜、地荠菜、辣椒叶、车前梗、泡泡草梗,凡能充饥的,统统采集回来,和上少量的米糠,煮成糊糊吃!如果能外出拾到萝卜蕃薯,和上野菜一煮,那就真像过大年一样啦!
除此之外,有时我歇星期天也会到我姨公爷爷那儿去的。而去那里的目的也主要是学点手艺。

【长篇纪实小说连载】我的童年
胡必辉/文
第七回
学三国竹林三结義
勤学艺祖孙两代人
(下)
姨公爷爷精通草药,他不但对一些疑难病症如黄疸、血崩、疔疮、伤寒、痞块、中暑等等有一套特殊的疗法,而且能通过察顔观色知道病的严重性以及推断其寿命。记得有一次他坐船到河东来看望我父亲,在船上,他见到一位三十多岁的妇女,他看到她脸上印堂出现淡淡的紫斑,就问起她在哪里住以及她的病況,并要她过两天速去找他,否则,半个月后难保不会走人。但她老公却笑他是乱说,是为了骗钱。可半个月后一打听,真的走人了。然而这种特长并不是他的本行,他的真正职业是吉安市曙光蔑器社的一名蔑工。我上中学的那会儿,他早已经退休在家。这一回来,少不了许多患者纷沓而至,所以他一回来就忙得不可开交。而我来他那里休假,说实话目的也是想在他那儿学些东西,那是因为他老夫妻俩没有儿子,唯一一个女儿发姑俚有三十多岁,也早嫁到吉水去了。老人家也希望他的技术后继有人!他的许多药书早交给我父亲去了。
我在他那里帮了他不少忙,洗药、捶药、外出釆药、临床帮忙敷药、开方、等等,等等。当时,外出釆药是最辛苦的,开始是老人家带我出去认识药的,那些生在深山山沟、石崖石缝中,那些长在黄土丘陵地带,那些生在塘边河边,那些生在田径路旁,那些药形状相同而性能不一样,等等等等。虽然教得详细,但我有时单独外出花了九牛二虎之力采回来的药,经他一鉴定有的还是会出错。如“双绣花针”有铜绣铁绣、单针双针之分;“金腰带”有红籽绿籽之分;“大金钱”与“缺碗草”边沿缺口不一样;“青木香”“广木香”“何木香”“川木香”“金钱吊葫芦”叶片基本相似可块茎都不一样,性能也不相同,等等,等等。
是的,武术、草药学是学了不少,而且在参加工作以后还专门钻研过,然而由于都是断断续续的,况且又不是自己的专业,所以一直没有坚持下来,故而并不是十分精!倒是在之后参加了工作来到了林业科学研究所,利用业余时间到山里采药晒干,趁半个月两天休息跑到大街上药材收购公司卖钱才使我尝到了经济宽裕的甜头:一次可卖到二、三十块,每月也有六、七十块收入,这在改革开放前已经是非常欣慰的。
我的两个世界上最亲近的长辈都死于非命!爷爷是饿不过吊死在老家大门口的柚子树上,死后打开他的锅盖,锅里还煮着两条没有了肉的老丝瓜!据当时村里面一名叫东苟俚的肖姓长辈说,那是富俚他们干的好事,你们那些同姓的亲族们很可恶,他们欺负你爷爷年老,占了他的房屋、分了他的田却有粮都不分给他吃,说他沒有参加农业劳动,不是农村人。
姨公爷爷是长期营养不良病死的。记得临死前一个月,他还看不出一点毛病,像往常一样,精神抖擞,走路沉稳,可他硬要我回河东把父母亲叫来,说有急事要交待。当我父母来到他身边时,他拉着他的手叫我姨娘婆婆上楼把他所有的药书统统拿了下来并亲自交到我父亲的手中,又讲了其中许多关键性的药类、药性、药理,再交待了他的后事。当时我们都不信他会这么快离开人世,居然没有一丁点不良反映,可老人只是笑笑,他要我们下星期天过来就能发现异常。我父亲坚持要送他去医院,他叹了一口气,说“没用了,腰子已经没救了”!果然到第二个星期天一看,他的双脚十个脚趾已经开始肿大了,他告诉我们说这是由于长期严重营养不良造成肾脏坏死产生水肿,由于年岁大了气血亏损已回天乏术,屈指算来还剩二十来天了,闻此凶信我们欲哭无泪。到第三个星期天去看时他的双腿已全部肿了,连头也肿了,再过一个星期去已经全身肿胀,说话也十分艰难,这不久他就永远离开了人世,享年七十八岁!
可惜呀可惜,直到今天,我的武术和药理知识也只学到一点皮毛!

图片来自网络,旨在传递精英文化!
感谢你的分享,点赞,留言,转发!

作者简 介:
胡必辉,笔名(昵称)月光曲,国家干部,男,汉族,高中文化,江西省吉安市人,吉安市作协、中国乡村人才库认证作家,《作家前线》签约作家,擅长写作、书法、绘画、作曲、文秘、中草医、逻辑推理、乐器演奏等。自2013年开始写作,曾先后著书《痕》、《城南夜话》、《南苑风》、《人性杂谈》、《被扭曲的灵魂》、《山溪水》、《美丽的故乡一吉安》、《往事》、《百味草堂》等文集,并写有杂文一万余篇,作曲一百余首,绘画一百余幅。

主编简介:
汤守玉,网名冰清玉洁,湖南衡阳人。作协会员,各种文学样式皆涉足,作品散见各类纸刊和网刊。现为《三木秉凤文化传媒十一刊》平台主编,微旬刊《大文坊》签约作家。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传承优秀文化是民族的责任和使命。以三木秉凤(周凤森)先生为首的三木秉凤文化传媒创建以来,为弘扬中国民族文化,致力于以文化荟萃智者,广交贤人,为实现世界文化大同而努力奋斗。赢得了民众的赞同。2020年,为了发展壮大三木秉凤文化传媒,期待各界朋友的加盟与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