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你、我、他》
文/张海鸥
前些日子,我邀请一位老同学入同学群,几个回合的寒暄后,最后他不无感慨地说:幸亏有了微信……。我说:是啊 感谢高科技…云云。
可能是我杞人忧天吧,我一直在想:这个横行盛极的微信时代究竟会给人们带来什么便利?以后会发生什么样莫测的变化?……
回想到三十年前,什么商品都限购、凭票,逢年过节买点东西托亲告友。在那个物质匮乏、信息封闭的年代,诸如数码产品、电讯…直至现今的微信支付,你都不敢想象会在改革开放的浪潮后,今天这些新玩艺、新述语、新技术会目不暇接、躲闪不及地砸向你,我们又在望尘莫及的疲惫中紧随其后。现在买东西可以不用出门,你可以不用天不亮就去赶集市和农贸市场,也不用为了几毛钱去讨价还价,微信可以解决一切。
还记得三十几年前,照个黑白照要跑镇上或更远的路,事先在家里一番瞻前顾后的折腾,然后穿上件象样的衣服,骑着一辆“哪都响铃铛不响”的自行车奔到照相馆,要等上几天冲洗完后再取回来。那个满足和幸福的回忆可以留存到几十年以后。
现在微信相机可以完美地解决了,你可以随意照,你可以美颜也不用化妆。你可以随时照、随时删,但是那种珍贵和幸福感已经荡然无存。
你别笑,六零后的你也会深有感受吧?
再后来的大哥大、BB机,一直到现在的4G微信,已经势不可挡地替代了曾经的一切。以往的垂涎和满足已随着时代的飞跃和变迁不复存在,都在人们意想不到中更新交替着。
时过境迁,今非昔比。
三十年前刚毕业时,与许多同学有书信往来。那种望眼欲穿的期盼,虽是千里之外的等待,但是让人的感情距离是那么近在咫尺!那时一件信函的往来通常半个月甚至更长。但是那种纯真无暇的友情在今天的微聊中己不复存在!你感觉不是吗?今天的微聊无异于帝王时代的一堆奏折,每天草草地批阅、浏览一遍然后弃之一旁。每天层出不穷、良莠不齐的文章,应接不暇的点赞…哪有真实可言?
唐朝诗人李绅有这么一首关于信函的诗: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己是明年事……
你有感触吗? 那种书笔的文字交流真的是一条感情纽带,让人实感亲切。然而今天这个发达的数字与网络时代,我们书信所要表述的一切,都被“微信”的一指点拨取而代之了。人们从此不用执笔书写,而这种语言的载体——文字,成了丧失民族自信心的“奴隶”!现在有多少人提笔忘字、错字连篇?!悲哀啊,谁之过?是你?是我?是微信?
且看这组镜头:A:如今家人亲朋的团聚,你再也见不到往日的融融与畅怀,各自在努力的低头刷屏,面对面的将“祝福”发送到宴席的另一头!你有感觉吗?感觉到哪种久违与重逢的亲切了吗?
B:你不见大街上、商场里、火车邮轮上,甚至在飞机上,纵观海陆空,凡是有人的地方,除了不玩手机的全是玩手机的,人们已不再手捧报纸和杂志,不再为了多看一本好书而废寝忘食,也不用再为买一本好书而省吃俭用,因为有微信。
C:少男少女们更是以“忘我”的情怀充当着“低头族”的“一代天骄”!更有甚者“忘我”地失足而一命乌呼!谁之过?是你?是我?是微信?
有时侯我真不明白走在大街上的人一直地划拉手机,让人觉得一种焦燥与不安。
哈哈,群友们,你有同感吗?
微信真的那么有诱惑力,公园里的晨练,闲暇时的阅读也已经没有多少,尽管现在的广场舞盛兴,我感觉充其量也是人们无聊的解闷和发泄而已。
忽一日我好像觉醒,突然萌生了这个念头,微信不能一直玩下去了。
亲爱的微信家人们,在这个纸醉金迷的时代,行色匆匆的你我,别忘了把握好高科技所带来的便利,用你的微信学点一技之长,时常放一放手机,多给家人一份关怀,多给朋友一缕久违的阳光。

作者简介:张海鸥,男,农民。青岛莱西夏格庄镇双山村户籍,1967年出生。品行端正,无不良嗜好。爱好文学、音乐、电子、雕刻。

非文友拒加!拒闲聊!拒加群!非诚勿扰!本作品配图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