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第十届中国新锐批评家高端论坛
冯景亭新诗三论
时间:2020年12月20日
地点:西北大学萃园二楼学术报告厅
主持人;谭五昌 著名诗评家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2020年12月20日,由西北大学文学院、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当代新诗研究中心、《文艺争鸣》杂志社联合主办的“第十届中国新锐批评家高端论坛”在西北大学举行。校党委副书记赵作纽出席活动并致辞,来自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暨南大学、北京语言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安徽师范大学、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湖南工业大学、鲁东大学及西安诗人,西北大学的三十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中国新锐批评家高端论坛主要发起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当代新诗研究中心主任谭五昌教授详细介绍了该论坛的举办历程及本次会议的主题。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著名诗论家吴思敬,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著名评论家樊星,陕西省电影家协会主席张阿利分别致辞,陕西诗人冯景亭应邀作了题为《当下新诗写作三论》的主题发言,引起与会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与肯定。
冯景亭 诗人 园艺家
当下新诗写作三论
冯景亭
感谢五昌教授提供这个平台,让我以一个初学诗歌的诗人的身份,来谈一些诗歌创作的个人认知。同时,很高兴能与各位评论家与在坐的各位文朋诗友共聚一堂,谈论诗歌的创作。
新诗写作并没有一个标准的范本,也无从建立一个人人适应的准则, 它是立足于个体思想情感的语言舞蹈。因为个体的差异性,使其呈现出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丰富景象。在这里,我不想从广义的角度来谈论诗歌,我想就我个人的写作经验谈几点诗学观,以提示一些需要者,并向与会师友们请教学习。由于时间关系,我仅在这里谈一些相对概念性的观点。
我谈的第一个诗学观点是:
如何继续向国外优秀诗人学习以及我们应当学习什么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并引进国外诗歌,它对于百年汉语诗歌的意义在哪里?或者说,如何学习并将其有效意义及成份转化到现代汉语叙事中来,是我一直关注并积极探索的一个重要的诗学命题。
在我接触的几十位从事诗歌写作数十年的诗人当中,我逐一请教他们在阅读国外诗歌时,对其影响或者喜欢的外国诗人有哪些 ? 他们的回复几乎都是有一定涉猎,但不深。当然,这不排除个人喜好与自己的学养经历有关,问题是,他们许多人认为中国的现代汉语写作已经非常成熟,在某种程度上,已超越了优秀外国诗人的写作水平,并认为有不少诗人可以或者应当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我本人实难苟同这个观点。当然,我并没有要贬低当下活跃在中国诗坛的优秀诗人的意思,我只觉得我们的诗人与国外优秀诗人的根本区别之一在于,其文本的思想性和对所处时代的思考意识,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以为,我们的现代诗歌的审美以及文本思想,还处在农耕时期文人的意境审美当中,缺乏一定意义上的社会责任感。
在此,我想先就如何向国外诗歌学习谈点个人看法。我认为,在向国外诗歌的借鉴与学习上,初学者以及有一定书写经验的诗人,应该从今人学习书法时,临帖的精神得到启示,临帖到以假乱真并不可笑或可耻, 但要切忌惟帖是瞻。天赋极高的诗人总是能从国外优秀诗歌中找出属于自己的语言表征,并通过仿习,变通,疏离和重构,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书写与语言风格,从而,成为一个优秀的诗人甚至是一个伟大的诗人。我从来不主张蜻蜓点水式的学习国外优秀诗歌,更不主张零星,散乱,不系统的阅读外国优秀诗歌。
因此,对那些与我一样初学诗歌写作甚至是一个比较成熟的诗人,我总建议他应当大量地去学习优秀国外诗人的语言、语法,还有意象、象征、隐喻等表现手法,以此来提高自己的诗歌创造能力与艺术水准,但是,我要特别谈到的是,在向国外优秀诗人学习过程中,应着重其文本的思想性以及他们是如何对文本思想进行处理和艺术的表达,这是我们向其学习的重中之重。
我要谈的第二个诗学观点是:
新诗要从传统意境审美中脱离出来
如果要我表达对当下汉语诗歌的写作有什么看法的话,那就是我们现在还有很大一部分诗人甚至是活跃在一线的诗人的诗歌审美,还停留在传统的意境审美中。所以,我在许多场合都谈到新诗的写作,应当注意这种倾向。我觉得诗人们应当从当下工业化,数字化社会的生活场景中寻找诗意,并充分体现它的公共与大众属性。当下诗人的创作意识与审美背景依旧滞留在农耕文明的社会结构中,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来说,诗歌创作与时代的发展和变革是脱节的,不匹配的。诗人创作的诗歌作品,空洞无物、自言自语和不知所云。他们的写作往往缺乏慎独的思想,缺乏在生活现场的可信度,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当下诗歌写作的同质化现象。在这里,我还要重点谈到的是:当下汉语诗歌创作的同质化问题,并不是文本的描述对象和技术问题。而是诗人的诗歌文本普遍缺乏独立的思想,且普遍缺乏公共属性。他(她)们的诗意表达几乎只为"自己"发声。这就是中外诗歌作品的本质区别。因此,现代诗歌审美从传统意境审美中脱离出来,停下自我审美的旷达脚步,从完全的自然形态以及自身情绪中挣脱出来,是时代的发展,对汉语诗歌写作的新的必然要求。
我要谈的第三个观点是
当下诗歌写作中要强调文本的戏剧性
进入新世纪以来,现代汉语诗歌写作已逐步从抒情转向叙事,从抽象情感转向具象经验,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富于戏剧性的诗歌,才能直接呈现诗人要表达的事象和表现的令人信服的内容。
我在前文中强调,中国新诗要向国外优秀诗歌学习,那么,戏剧性就是我们学习国外诗歌写作的一个硬核。诗人艾略特的《荒原》被认为是西方现代主义诗歌运动中的标杆性作品之一,其中,无论是词语排列、语义递进、还是意象叠加,都是割裂式的,整个诗歌语境呈现“支离破碎”的戏剧性特征。系统地阅读、学习艾略特全集会发现:戏剧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艾略特工业化时代的诗歌创作理论构架和创作方向,并帮助他解决了在诗歌表达中遇到的种种难题。
基于此,我认为,解决当下中国新诗遇到的艰难处境,戏剧性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因为,戏剧性能更好地处理、消化诗人与社会,诗人与自然之间不可调和的多余出来的那部分矛盾。简单地说,强调诗歌的戏剧性,就是强调一首诗的肌理和质地,解决一首诗与读者以及这个世界顺畅的沟通与相处,强调诗歌写作中的细节,并使这些细节具有广泛的公共与社会属性,增加诗歌的可信度,有效处理与协调一首诗与读者之间的情感联系,使读者获得看得见,摸得着的感同身受,与这首诗同鸣共舞。尤其是长诗写作,缺乏了诗歌的戏剧性,会令读者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上述内容,只是我个人的三点诗歌写作与阅读的体验和感受,把它说出来,是基于对自己学习诗歌写作的成长记录,是一种理论锻炼,可能并不完善和成熟,尚有很多不足需要论证和补充,这种锻炼终将会对我的诗歌写作有所裨益。谢谢大家。
2020.12.20

2020年12月19日,冯景亭在第十届中国新锐批评家高端论坛远村诗歌研讨会上发言


冯景亭为第三届丝绸之路国际诗歌节获奖诗人颁奖


2020年12月20日下午,冯景亭在第十届中国新锐批评家高端论坛上作题为【当下新诗写作三论】的主题演讲


论坛会场


冯景亭与出席高端论坛的评论家诗人合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