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 碾
随笔作者/向远茂/图片自拍与引用
水碾,是以水为动力的加工作坊。它的作用就是方便和满足人们碾米、谷糠、高粱、小米、苞谷、菜籽、茶籽、桐籽等等生产与生活的所需,这就是祖先们发明的最原始的水利动力。
我们大队像这样的水碾有两个,一个在第四生产队向仁政家的外坎,那是个小型的水碾,配套设施不够齐全,只能碾米、谷糠、高粱、小米、苞谷等这类谷物。另一个大型的水碾,设在第五生产队的地界,但坐落在四队的田里,这两个水碾不知祖辈们使用了多少年,它见证了时代的沧桑和变迁!在我的记忆中九十年代就结束了它们的历史使命!村里的乡亲们开始使用打米机了,直到现在每家每户都有一台小型的打米机。我记得:那时全大队所有的谷物都要集中到这两个水碾加工,碾坊分别派有一个人常年值守,他们的报酬是每碾一百斤粮食提取两斤,作为酬劳。凡是需要加工谷物的人都要按照“先来后到”的规矩排队,然后守夜直到谷物碾好,用“风车”吹干净,才挑回家去。
修建水碾可是一项大工程,很费时、费工、费力的。要选址在滩陡水急的地段砌拦河坝,还得将碾房建在方便人们来往的路边。当时,那水碾就建在那条上能去古丈、龙鼻嘴、马颈坳、吉首;下可到丹青、潭溪、洗溪、泸溪必经的路上。水碾占地约八十平方米左右,建一个“人”字形的茅草屋,里有两道碾槽,两根活动的挑梁,两个碾岩,小碾岩有三五百斤重,大碾岩有一千多斤重。挑选这两个碾岩,也是十分费劲的,要几个“岩匠”到远处的山上去选,大碾岩取的石材是青岩,要选一块好的青岩修圆,直径约为四尺,周边要薄,中间稍厚,还要居中凿一个圆洞,这才算完成;小碾岩要求比较高,取的石材是那种有一定硬度的红粉岩,取一块好的红粉石修圆,还要刻成条纹状,周边三寸左右的厚度,要斜凿刻细密的条纹,居中再打一洞就做好了,然后安排二三十或四五十人去山上抬回来,装上挑梁,连接到“将军柱”上固定好,就可以使用。上一层小碾岩碾米,碾槽也是粉红岩,同样要凿有条纹,在碾岩不断转动和重力的重压下,这才能将谷壳碾破出米;下一层是大碾岩,碾菜籽、茶籽、桐籽、枯饼,碾槽是青岩做成的,槽比较深,边槽是用木制的。碾谷物用小的碾岩在内槽碾;碾菜籽、茶籽、桐籽、枯饼用大的碾岩在外槽碾,碾岩咣咚——咣咚不停地旋转着…… 在那里值守的人,要随着碾岩的转动去搅拌清扫碾槽里的粮食或菜籽、茶籽、桐籽、枯饼,这样才能碾匀碾细,粮食也才能碾好,油料产品的出油率才能达到要求和标准,故而值守的人,每天都是一身的污垢,满头的尘埃。同时,有的碾坊还安有磨粉的装置叫做“水磨”。我们那一群调皮捣蛋的家伙就去水碾,轮流着坐在挑梁上随之转动,一个下来另一个上去,一个接着一个地玩,直到玩够了才离开。这种玩法可是很危险的,因为小碾岩有三五百斤重,大碾岩有一千多斤重,而且旋转的速度也比较快,如果有人掉下碾槽,来不及逃脱,那是必死无疑的。
我们的那个水碾拦河坝,斜砌成十五度或二十度左右。取山上的大石头垫底,砌成一道拦水坝,扎下木桩、横棒,用松枝、柏枝、野刺、芭茅、稻草,用石块、卵石、沙子压实,再倒上泥土用河沙覆盖上,水坝就建好了。水从涵洞穿过约二三十米远,在水碾的上端两米处建有一个水闸门,可根据水势的大小而开闸,闸下装有一条木制的向下斜倾的水槽,急水冲击着那个倒“伞”字圆形格子的接水盘而不停的转动,中置一根大柱子,接水盘以柱子为“轴”修建配置,这根柱子就叫做“将军柱”,而这根“将军柱”下装有接水盘,“将军柱”直通碾房,挑梁便活动地连接在“将军柱”上面,碾谷物用短挑梁、小碾岩;碾菜籽、茶籽、桐籽、枯饼用长挑梁、大碾岩,这样很方便、灵活、省力。水碾前有涵洞进水,后有洞口排水,水声欢腾,浪花滚滚,鱼翔浅底,成群结队,徜徉水中,忽散忽聚,洋洋洒洒。我们便经常在那里捕鱼,在那令人陶醉的夏秋季节,去那儿洗澡、玩水、捕鱼是多么的畅快惬意!
岁月如流水远去,不再回头!人生似碾岩滚动,轨迹依旧,原地打转,咣咚—咣咚的发出沉重的感叹和无奈的诉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