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肥的心撕扯着衣带渐宽的身体,因美食而留下的三尺垂涎,抵不过对苗条纤细的渴望。这番纠结心态,几乎每个中年人都经历过,似乎又都在历经沧桑之后回归恬静,遗忘掉甩脂计划,沉浸在生活的平淡无奇里,除了美味之外,其实最终享受的是创造美食过程的厨房烟火味道。

最是烟火味,能抚凡人心。一家人围坐餐桌小菜几碟,厨房里飘来鸡汤的香味,时刻关注火候大小,对大料小料的放入时辰的研究,想象中一锅鲜香的期待,平添了无数心灵熨贴。洛阳人爱吃口浆面条,武汉人吃的热干面,山西人的油泼面,陕西人的哨子面,周口的胡辣汤,天津的狗不理包子,上海的生煎,老北京的炸酱面和烤鸭……哪一口吃的不是家乡味道,美食尽头的烟火味都是记忆中家的香甜。

一个家是否美满,全然来自于家庭里的烟火味道。“家”的甲骨文字形,房子上面的一点就是烟囱,袅袅炊烟才说明家里有人,后简化为“宀”( mián)。“家”字下面是“豕”,即猪,低生产力的古代,人们多在屋子里养猪,人与猪共食共存共生。古代猪是富裕和人丁兴旺的象征,房子里有猪就成了“家”的标志,所以北师大钱志亮教授会说,“把人当猪养,就是幸福家庭的标准,能吃能睡,多子多孙,其乐融融。”家里一日三餐烟火气浓厚,就是了凡人的心愿。


中国人最看重的饮食,一日三餐家常便饭,成了最要紧的仪式感。凡人见面会主动搭讪,“你吃了没?”。男人喜欢女人,会说,“我养你”。女人喜欢男人,会说,“我做饭给你吃。”中国人好客,请客约饭要的就是郑重的仪式感,包括时间地点以及如何落座,吃饭时候主菜谁先品尝都是重要的细节。舌尖上的美味从口腔进入胃,渐渐填充直至饱腹感,逐渐变成了一种满足感而产生的愉悦心情。所以,一起吃饭,吃的不是饭,是心情。喜欢谁,必须共同吃上一顿,才算表达情感。所以《汉书》说,“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
《早餐中国》说,“世间万物唯有美食不可辜负,不吃早饭的人,是没有灵魂的。”从一座城到另一座城,早饭勾连着我们生活的轨迹,中国每一座城市,每一处集镇,甚至每一个街角,都有它销魂的早饭。洛阳的早餐牛肉汤、羊肉汤、豆腐汤,汤汤难以忘却,那个肯约你喝早汤的人,一定非挚友莫属。

当吃遇到美食,味觉触动灵魂,生活亦有了诗和远方,才够得上圆满。人间烟火,怎一个“美“字了得,凡人躁动的心在一番佳肴欢色面前,经过口服食欲肠胃味道的安抚,很快便能变得平静,似乎世间唯美食可求,只好摇着头笑自己乃凡夫俗人一枚。
人间至美烟火味,最扶沧桑凡人心,所以美味跃然纸上,留下千古经典。杜甫说,“青青竹笋迎船出,白白红鱼入馔来。”“蜀酒浓无敌,江鱼美可求。”苏轼云,“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就连豪放词人陆游笔下,说着说着就写到了吃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毛主席他老人家,则是从美食写起,“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写到“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玉华台的汤包才是真正的含着一汪子汤。一笼屉里放七八个包子,连笼屉上桌,热气腾腾,包子底下垫着一块蒸笼布,包子扁扁的塌在蒸笼布上。”梁实秋写吃的,一定是自己极为热爱的,写到看到文章的人都急急忙忙地赶过去吃上一顿,这与我写洛阳浆面条几乎如出一辙。


我的浆面条师父
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你我皆凡人。最早见于《一日禅》的这句话,小小厨房,一把米,一瓢水,几颗红豆,慢慢熬煮,米豆在罐中浅吟低唱,飘出人间幸福味道。红尘世俗,好日子都是从烟火中熏出来的。
一个人无论事业做到何等程度,会做饭肯认真准备早饭一定是很重要的一个标准。据不完全统计得出的结论,对生活饮食的认真态度决定着事业的执着态度。成功的中年人,一定是接地气的,穿着围裙下厨房的一身烟火味儿就是足够的魅力。如果年少时期不懂厨艺,可以不苛求,到了中年时期仍不懂柴米油盐酱醋茶,那就是人生一大憾事。
感谢父母在我年幼时便教会我下厨煮饭,教会我认识烹饪喜欢烹饪,让我郑重看待吃饭这件简单得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一身厨艺在身,便会懂享受生活的美好。因为对美食的深深热爱,烹炒煎炸,面点汤羹,均无师自通,兴奋时候还能颠锅爆炒,火光中蔬菜与肉片伴着节奏飞舞,仅三两下功夫出锅,口感程度最能燃烧胃欲。

一天最惬意的时光莫过于下班回家,远离工作的疲劳,好好的做一顿可口的晚餐犒劳自己,在悠闲的心境下享受着美食赠与自己的快乐。
人生简单,幸福快乐无非就是清粥小菜,一餐一饭,烟火味道是人内心最深的记忆。时光将活色生香的美食烙在了我们的舌尖味蕾上,留在我们的心灵深处,随生而生,永不磨灭。
李青青
2021年1月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