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之岁末,万物冬藏。何为冬天的良木?想起三位老友,它们相约在大雪纷飞的日子,或是迎风生长,或是静数流年,或是暗香浮动,享受着这岁寒的清欢。人们称之为“岁寒三友”,爱它们,为其写诗,入画,吟诵,只为将那份风骨气韵留存下来。良木可栖,大美无言,赋予我们对生活永不失望的能力。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在天气最冷的时候,只有松柏不凋,挺拔如初。它们像生命的守护者,就算悬崖峭壁,哪怕狂风暴雪,它们毅然地,安静地,生长着。 中国人爱松,是爱它的古色古香。雪中松,宛如一位睿智的老人,繁华落尽后,缓缓走在深山幽谷之中。

有一位作家曾说,年轻时像花,喜欢花红柳绿的衣裳,唯恐无人不知。人到中年,越活越如一棵老松,喜欢一切沉静内敛的事物。李白有诗云:“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雪中青松,是要告诉世人:独立而不惧,年华尚好,勇敢去做你想做的事。

晚明文人高濂曾在《山窗听雪敲竹》里说:“飞雪有声,惟在竹间最雅。”在寒风呼啸的日子里,竹虽不能如松般岿然不动,却依然一片翠绿。于竹而言,就寒冷,也能不屈不挠地节节生长。苏轼爱竹。“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对于他来说,没有竹子的居所会让人俗气。可在白居易看来:“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人一旦遇见自己真正喜欢的事物,就能创造出无限可能。可我更爱雪中竹。一夜北风呼啸,推窗一看,青翠的竹叶上是细细碎碎的雪白。恰如一抹留白,无声胜有声。竹有雅韵,是在提醒人们,若想生机无限,需要给予生命以留白。“留下的,应该就是最重要的那个”,留白之处,自有草长莺飞。
梅,岁寒三友最美的存在。在一片白茫茫的雪地里,数枝红梅凌寒怒放。就像严寒之境生出的希望,微小却灿烂。在古人眼中,梅花以稀、老、瘦、含为美,尤以雪梅为绝。“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王安石爱梅,“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梅是他眼中的香雪,清韵自来。
林逋自称“梅妻鹤子”,“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梅是他一生的挚爱,不仅是情态,更是爱她的灵魂。只要一息尚存,总会生生不息,和中国人勇敢又忍耐的性格不谋而合。梅之绽放,何尝不是在告诉我们:永远不要丧失对生活保有希望的能力。岁寒三友,清欢自知。无论这一年是否徬徨,是否失望,唯愿你我皆能如良木一样,在困境中不急不躁地成长,不慌不忙地坚强。相信只要渡过这个冷冬,定能花开满枝,笑靥如梅,谨以此文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