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榜样人物,有您认识的人吗?谁是您心目中的榜样?请为他们点赞、寄语留言和转发分享。表达对候选人的敬意和赞扬!
1.田海红
她是一名退休教师、一名企业负责人,更是一名巾帼志愿者,不仅帮助下岗职工再就业,更是在十余年间持续关心并帮助弱势群体,她就是田海红。
田海红出生于书香之家,从教师岗位上退休之后,为了帮助下岗职工就业,她成立了洛宁县馨香生态花木有限公司,招募了十余名下岗工人,解决了他们的生计问题。 田海红一直十分热心公益事业,在洛宁县妇联大力支持和关怀下,组织了“巾帼志愿者爱心团队”,在公司里她也倡导“感恩文化”,提倡多做好事善事。
2012年起,为解决农村特困老人生活问题,田海红每年都会组织志愿者发起“九九重阳节送爱心”活动,带领20多名爱心女企业家向老人捐款共计6万余元,还多次带领职工到洛宁县儿童福利院捐款、捐物达数万元。 组织巾帼志愿者开展一对一帮扶留守儿童120人,为贫困妇女和家庭送技术,送物资,帮助她们脱贫致富。
此外,田海红带领公司员工以及志愿者们,常年深入故县焦子河、罗岭乡、马店等地,关心帮助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 在公司里,她深入了解特困职工的实际需求,引导她们在种植、养殖、加工等领域自主创业,鼓励她们学习并拥有一技之长。
2020年,田海红还组织32名志愿者到革命老区陈吴乡观湾村,“一对一”帮助贫困户销售土特产,真正带领老区百姓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田海红的爱心行为,也得到了各界好评,曾多次荣获“洛阳市全国革命老区脱贫巾帼建功奖”,她的家庭也被评为“洛阳市五好家庭”、“洛阳市最美家庭标兵户”、“洛阳市书香之家”等。
2.张文龙
这是大千世界里平凡的一家人,每个家庭成员都拥有勤劳、朴实、宽容、相敬和友爱的品格,一家人演绎着最真实的幸福,享受着最舒心的生活。 这就是洛宁县上戈镇杜河村张文龙一家的真实写照。
张文龙一家共有6口人,他和妻子在家务农,照顾年迈的母亲,儿子技校毕业后当起了挖掘机 司机,女儿还正读高中,一家人其乐融融。 夫妻二人时常参加政府举办的农业技术培训班,向身边的农业种植能手学习烟叶种植技术,如今他们也是当地烟叶种植能手。
虽然家庭并不富裕,但张文龙夫妻俩恩爱和睦,一起承担生活的重压。 2014年以前,张文龙的母亲多病需要照顾,儿子、女儿又要上学,被确定为贫困户。 在政府的帮助指导下,夫妻俩不仅种植了十余亩烟叶,还种植了十余亩桃子、苹果、西瓜等农作物,净收入10万元以上,不光脱了贫,还当上村里的“脱贫标兵”。
虽然张文龙和妻子文化水平不高,但知道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 因此,夫妻俩不管多忙,也抽时间教育孩子。 他们不娇纵、溺爱孩子,既教孩子学知识,又教他学做人。为了让孩子从小孝敬老人、尊敬长辈,对人有礼,学会感恩,夫妻俩首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感染他们,日常发现子女对人有不敬的行为都及时教育、引导。
就是这样的一家人,生活上积极进取,待人热情有礼貌。 他们和邻里关系和 睦,这些年烟叶收获时都是共同干活,大家互相帮助完成农活,增进了邻里感情。
张文龙还一心向党组织靠拢,并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他希望在党组织的带领下能够为村里的发展和社会积极贡献力量。
3.韦新建
在洛宁县,有这么一对父子,父亲是医生,儿子在县卫健委工作,曾经,他们都奋战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疫情防控一线。
“我们俩都是党员,应该走在最前面。同时,作为医务工作者,到一线去是我们的职责。”这位父亲,就是洛宁县人民医院呼吸科主任韦新建,他说,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
韦新建1990年参加工作以来,就一直从事内科临床工作。2020年1月22日,他主动请缨,进入医院传染病病区工作,和大家一起共同防控疫情。
韦新建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医生。2003年抗击非典时,他主动请缨,在隔离区战斗了十多天,并在之后相继牵头创建了感染科、呼吸科;2009年9月,洛宁出现甲型流感疫情,他在左手骨折的情况下再次主动请缨并成功阻击疫情蔓延;今年春节,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他又一次主动请缨……
“面对疫情,谁都恐惧。但是,必须有人站出来,带个头,凝聚力量,我们才能战胜它、消灭它。我是党员,经验也相对丰富,这个头,应该我来带。”韦新建说,在他的带动下,科室医护人员主动请战,纷纷加入疫情防控队伍。
韦新建的儿子韦康,在县卫健委工作,曾是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秘书组成员。在指挥部里,很忙,他每天回到家,都是在次日凌晨。
“疫情开始后一个多月,我没有见过父亲一面,但他在电话或微信里一直鼓励我。”韦康说,父亲连续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曾经连续11天没有回家休息。他一有空就给父亲发个微信,提醒他做好自我防护,父亲也鼓励他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2020年12月,韦新建被评为洛阳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4.梁花芳
在村里,提起梁花芳,村民们都能说上几句她的好。 多年来,她不仅在瘫痪卧床的婆婆跟前尽孝,还常年照顾身有残疾的叔叔,用她的淳朴和爱心,筑起了幸福之家。
梁花芳一家有六口人,家住洛宁县兴华镇程家岭村,丈夫常年在外务工,婆婆瘫痪在床,儿子女儿还在读初中,照顾一家老小的任务就落在她的肩上。
平日里,婆婆的饮食起居都得靠人照料。冬天天冷,为了不使老人吃凉饭,她用一个小盆倒半盆开水,将饭、菜放入盆内温着,再一口一口地喂老人。由于常年卧床,婆婆大小便不能自理,都是梁花芳帮忙清洗、换衣服,还经常用温水给婆婆擦身体。
梁花芳的丈夫有个叔叔,有智力残疾,并且是个孤寡老人,无人照料。梁花芳这些年承担起照顾这个叔叔的担子,一日三餐、洗衣整理,虽然更加辛苦,但她从无怨言。
多年来,梁花芳身体力行践行孝老爱亲、友善邻里的优良传统,在村民中树立了榜样,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
5.吉海红
吉海红,洛宁县涧口乡草庄小学教师,是个孝顺儿媳,婆婆生病卧床,她守在病床前照料,帮婆婆洗脸、擦身、换衣服,一日三餐端到老人面前,喂到老人口中。婆婆逢人就讲:“我的儿媳妇比闺女还好啊!”在夫妻俩的言传身教下,他们的儿女也非常孝敬奶奶,一家人和睦相处,其乐融融。吉海红和丈夫平时对子女要求严格,并且还身先士卒,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先做到,用行动教育着孩子们。一家人经常参加各种募捐活动,常教育孩子对社会弱势群体要有爱心。在他们的影响下,孩子们都培养了良好的习惯。吉海红一直从事教育工作,自参加工作以来,她始终坚持不断学习,坚持阅读有关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籍,虚心学习老教师的教学经验,认真钻研教材、课程标准,她带的班级每年都被评为优秀班级,成绩名列前茅。吉海红一家幸福生活的同时,也不忘记帮助别人,她们一家一向乐于关心邻里,只要大家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夫妻二人二话不说,尽可能地给予帮忙。吉海红一家还经常积极参与社区的各项公益活动,对贫困家庭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他们的热心也感染了身边人,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公益中去。
6.王玉鸽
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兴华镇兴华村的王玉鸽用自己的行为推翻了这句话,并且她悉心照料的还不是自己的亲生父母,而是养父母,在当地被传为佳话。
今年29岁的王玉鸽,兴华村农民。她出生在河南南阳,因为生父母家穷,她一出生就被送了人。虽然养父母家里也并不宽裕,但一直没让王玉鸽受委屈,懂事的王玉鸽为缓解家中经济压力,早早就外出打工,打工所得寄回家中补贴家用。眼看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2009年时,养母被诊断出乳腺癌,此后王玉鸽就不再外出打工,回村担起照顾养父母的重担。虽然生父母曾来找过她,希望接她回去一起生活,但王玉鸽坚决不放弃自己的养父母,她说:“乌鸦反哺,羔羊跪乳,何况人呢?养母现在患乳腺癌,养父一直高血压并且患有癫痫,他们只有我一个女儿,我怎么可能撇下他们不管呢?”最终她选择留在养父母身边,在兴华当地成了家。婚后,王玉鸽就在家里照顾养父母还有孩子。一次,年仅8个月的小儿子突然高烧不止,养母又突然晕倒在地,为了不影响老公在外地的工作,她留下养父在家照顾两个女儿,一个人联系车把养母和孩子送到了县里的医院,抱着儿子先给养母办理了入院手续,随后又赶紧给儿子看病住院。经过半个月的精心照顾,养母和儿子都康复出院,而她却由于过度劳累生了病。一家人生活困难,村里为照顾王玉鸽,让她当上了一名转移就业信息员,每个月500元工资,她的老公在外边打工,每月有5000元左右的收入,家里搬了新房子,顺利实现脱贫,生活越过越好。
7.杨卫芳
医生的工作,每一分每一秒都在与病魔战斗。洛宁县人民医院新生儿科主任杨卫芳,已经记不得从死神手上抢回了多少条小生命。对她而言,这可能是她平凡地本职工作,但对患儿家属而言,却是莫大的恩情。
【医技扎实,挽救无数患儿生命】
今年47岁的杨卫芳,从事儿科医疗工作已经20余年,一直以来,她始终保持着严谨的工作态度,她结合医院情况,率先在洛宁县开通新生儿科医生24小时接诊业务,她带头保持24小时不关机。
一天凌晨,杨卫芳接到另一家医院妇产科主任的电话:“杨主任,快!我科有一个羊水污染的孩子需急救!”挂掉电话,袜子都来不及穿,她边走边给科室打电话,要求护士带上抢救箱随120车到该医院会合。
赶到后,患儿已经重度窒息,她赶紧清理呼吸道、插管,经抢救约40分钟,患儿呼吸恢复。事后,该院妇产科主任拉住她的手说:“那天真是多亏你了,看到你们抢救病人的速度及认真态度,且技术娴熟,真令人敬佩!”
【抗疫前线,也有她的身影】
2020年春节前夕,新冠疫情爆发,杨卫芳率先请命加入到隔离病区排班的梯队中,制定医院儿科及新生儿新冠肺炎的就诊隔离流程,并组织人员反复演练,力求熟练应对,不出漏洞,保护患儿与自身安全。
做一个让群众满意的好医生,是杨卫芳的人生梦想与追求。多年来,她曾多次被评为医院先进工作者及洛宁县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2019年被选为中国医师协会全国新生儿专科医联体专家委员会省网委员、洛阳市儿科专业委员会新生儿学组首届委员,2017年被选为河南医师协会新生儿分会首届基层委员。她率先开展的气管插管下肺表面活性物质应用技术,填补了洛宁县此项技术空白。
8.张应娜
今年31岁的张应娜,是洛宁县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护士长。2019年6月,医院根据发展需要成立了感染性疾病科,还在休产假的张应娜接到任命后,二话不说,立即奔赴工作岗位,带着婆婆和刚满50天的孩子到洛阳进修学习。随后,她克服种种困难,带领全体医护人员完成组建科室,逐步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各项规章制度,促使各项工作逐步步入正轨。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时,洛阳第一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的亲属在家隔离时出现发热症状,县医院作为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责无旁贷要承担收治病人的任务。当天接到任务后,张应娜按照医院的统筹安排和周密部署,迅速同科室人员一起将感染科病区原来病人进行分流并妥善安置,并严格按照控感标准要求组织人员对整个病区进行彻底消毒处理以备用,收治这名密切接触者。针对此次疫情特点,张应娜细化发热门诊登记制度,对武汉返乡患者专门设立登记本,特别要求值班医生为武汉返乡患者发放医患联系卡,以便患者能随时咨询。疫情防控期间,张应娜充当了发热门诊的院感监督管理员,协同院感控科对发热门诊工作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同时也充当了发热门诊及隔离病房所有同志的后勤保障工作,她也充当了疫情期间的“快递小哥”,及时为县疫情指挥中心与医院之间的送达疫情相关文件,协同院疫情指挥部圆满完成了隔离病房13名隔离病人的出院转运、回访工作。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今天,张应娜也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2020年先后荣获“洛阳市五一巾帼标兵”,“洛阳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9.王高杰
今年47岁的王高杰,可谓“多才多艺”,本是财会专业出身,亦是陈式太极拳传人,闲暇时义务授拳育人,如今又创业带动乡邻增收,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捐款捐物,以“侠义”之心参与公益事业,深受社会各界好评。
【义务授拳创佳绩】 王高杰是洛宁县小界乡贾窑村人,中共党员,从洛阳农业经济学校会计专业毕业之后,他在多家企业从事财务工作,多年的工作沉淀形成了务实、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 除了是一名出色的财务工作者,王高杰还是一名出色的太极拳项目传承人,15年前,他就开始学习太极拳,是陈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曾代表洛宁县武术协会参加省市各级比赛,曾获得河南省太极剑、太极拳一等奖、二等奖20余次。 为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2015年开始,王高杰开始在洛宁县义务授拳,多年来从未间断,所教学生在洛阳市县各级比赛中屡获佳绩,先后有十余名学生曾获得一等奖。
【创业带动乡邻致富】在外工作多年的王高杰,在国家创业扶贫政策的指引和感召下,2019年毅然回到老家小界乡祝家园村投资1000余万元,带领家乡百姓致富创业。他创建的石磨面和挂面厂安排了10余名贫困群众就业,夏粮收购中,高于市场价格收购贫困户原粮,累计提高贫困户收入20余万元,解决当地农民卖粮难和就业等问题。一直以来,王高杰热衷公益事业。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累计捐赠洛宁县红十字会价值万余元的面粉。除此之外,还在学校复课之际,为洛宁县王东小学、小界乡中心学校捐赠了一万只防护口罩。他发挥个人特长,在家录制12期健身视频发布,带领更多人在家锻炼身体。获得了洛阳市疫情期间先进社会体育指导员荣誉称号。(文明河南在洛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