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自杀心理思考
——生死诀别就在刹那间
文|袁运录
1 、少年之死
2020年12月4日,与网上炒得沸沸扬扬的安徽望江17岁少女溺水事件发生在同一天,江西也有一个初中男孩从20多米高的桥上跳了下去。录像显示,事发当日,男孩在桥下徘徊了一个多小时。
出校门前,江海(化名)托付一个同学转交一封信给其家人。遗憾的是,这位好同学却没有及时打开纸条看,因为他要遵守诺言:晚上七点钟以后才能看。假如这位同学及时看了江海给他的遗书;假如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能及时发现孩子的异常举动;假如同寝室里的同学能及时察觉到这位同学的反常变化并告知班主任,也许自杀的悲剧就不会发生!

2 、自杀背后
12月16日上午,我和另外两位志愿者戴小桂和张新和老师一起去了孩子家里采访。孩子的家人都在。
爷爷和婶婶说,这孩子小小年纪,却很懂事,性格内向,很要面子,酷爱学习。她们都认为孩子的死因,主要是学习压力造成的。
因为爸妈都在外地打工,孩子长期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去年孩子打电话叫妈妈回家,表示自己不愿意跟着爷爷奶奶。
我们也到了学校,找到遗书里提到的几个同学采访。他们深感意外,觉得不可思议。并说江海性格外向,人缘好,勤奋好学,自尊心强。
我们着重问询江海有没有玩手机?他们说在学校不可能,因为大家在一个房间住着,甚至睡一个铺。江海只是特别喜欢看科幻小说,而且喜欢创作科幻小说,还写了厚厚的一叠纸呢。
我就问当天他有什么不正常的举动?他们说,江海在当天下午第一节课后跟班主任请了假,理由是发高烧。有个同学就用教室里的体温表帮他测量,果然体温达38.6°。而且他中午也没有吃饭,是同学带的饭,但他没有吃。他就出去,说要去医院挂瓶。哦,对了!当晚有月考,不会是怯考吧?
3、老师的无奈
在此之前,我通过微信采访了江海的班主任。班主任告诉笔者说:江海在学校表现正常,成绩优秀。第一次月考,期中考试成绩在班里10名左右,但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排全校第一,然而他在同学面前表现得并不在乎成绩。还有他本是走读生(家离学校很近),这个学期学生主动要求住校。接着,班主任顶着压力还给我发来一些图片,是疫情期间江海在家里用草稿纸写的片言只语。
4、原因分析
通过这些线索,我慢慢缕出了一些头绪,隐隐发觉孩子早在疫情期间就已坠入魔幻世界,埋下了厌世和抑郁的情绪。
这个案例也给了我太多的疑惑和思考。
在许多同学眼中,男孩性格开朗,学习成绩好,无差评。可为何这样一位品学兼优的孩子究竟是什么事能让他走到这一步,这么轻易葬送了如此美好的青春年华?
我和知名教育心理专家孙东刚老师就此案在微信电话里进行讨论,最后我们一致认为:江海同学可能受科幻小说的影响,为故事中主人公殉情。事实上,江海在他的草稿纸上再三提到几部魔幻小说:诸如《网游之亚山龙神》《末世之开局》《顶级神豪》《斗罗大乱交》……现实中充斥着无奈和压力,顺序全部乱了,希望来世重新再来!所以,他不是结束自己,而是重新启动,寄希望来世重新再来,期待好的开局!
从网络玄幻小说《重生之来世之约》写的文字,就能窥斑知豹——沈浪努力起身,鼓起十分的勇气朝着镜子看去。这不能怪他,自从毁容之后,每一次照镜子他都如同做噩梦一般,自己都会被吓到。看到镜子里面的面孔,沈浪先是惊愕,然后泪流满面。这张脸虽然憔悴苍白,但是却俊美无匹,甚至和沈浪毁容之前有八九分相似。沈浪确定了一件事。他穿越了,他的灵魂穿越到了这个陌生的世界,穿越到这个陌生而又熟悉的男子身上。久违了,帅气英俊的脸庞。
沈浪几乎有些贪婪地望着镜子中的面孔。上天竟然真的给了他新生,竟然真的让他恢复了俊美的面孔,哪怕是在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这太好了,反正父母离去之后,他对现代地球的就没有什么眷恋了。能够获得新生的感觉太赞了!
……
江海的学习成绩年级全校第一,降到班上第十,虽然表面上他若无其事,但实际上并不这样。正如他在草稿纸里写道:世界是现实的,不要存在一丝的幻想!残忍……好残忍……若能将一切,彻底舍去,哭着活下去,就会变得轻松吗?
当一个人迷恋于小说,脑子里塞满了虚幻的故事,人的精神世界就会随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而波动。当一个人现实中实现不了的东西,就会寄希望来生获得满足,何况一个思想和心智尚未定型的孩子。
5 、孩子的重负
随着学校生源竞争和教学质量的攀比越来越严峻,学校布置的作业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多。
正如有个家长说:现在的孩子压力太大了,全天候没有空隙放松时间,我家小孩小学五年级,今天说真没意思,天天都是上学读书放学作业,还要做课外作业,练琴。每天都被催着起床,催着吃饭,催着作业,催着睡觉,自己没有一点自由玩的时间,想看课外书没空,想画画没空,想看电视没空,就这样天天催促着重复着。高中生的日子比这更紧迫。唉,人生大都如此,谁又能摆脱这人世间的悲哀?
为了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降低学业所致焦虑,网络游戏、科幻小说和垃圾食品,也趁势入侵校园,让孩子饥不择食,也让家长和学校感到十分头疼。
6 、孩子的焦虑
如今的孩子,表面看比以前的孩子幸福,其实更让人心疼。表面看他们过着衣食无忧、幸福快乐的生活,就像是温室里培育的花朵,本来抗压力就差,而且还要承受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和家长的期望所带来的压力,以及生活上的各种诱惑和重负。
一边是温柔乡,一边是炼狱场。既把他放在温室内里养着,又把他扔到残酷的环境中熬着,冰火两重天,不出问题才怪!
孩子出了问题,如未能及时开导,久而久之容易造成抑郁、困扰等心理疾病,对未来的生活失去信心。
今日我和一个想自杀的高二女孩母亲微信时,再一次建议她要理解孩子,家长不要动不动就流露伤心的样子。现在的孩子都很乖,懂得很多道理,父母的焦虑和对孩子某些行为的不宽容,都是悬在孩子心头上的一把尖刀。
孩子必定还小,她们的思想和心智尚处在发育成型阶段,很脆弱。看似一件普通的小事,突然落在她们的肩上,也许就是天大的事。
每一个自杀孩子的背后必然蕴含着难以启齿的巨大痛楚。他们不是不想活下来,而是无人可解,无人可诉,救助无门,欲哭无泪。
7 、凤凰涅槃
有人问:那么高的桥,那么高的楼层,孩子怎么敢跳下去啊?
自杀的孩子,其实内心都很善良,很胆小,很脆弱。
当一个人觉得生无别恋,活着是一种痛苦煎熬,自然就会想着一劳永逸,以死来结束自己的痛苦,胆小懦弱,一瞬间就会变得勇猛刚强。
有个寓言故事,叫“涅槃重生”,是指凤凰经历烈火的煎熬和痛苦的考验后,才能获得重生,并在重生中达到升华。寓意不畏痛苦、义无反顾、不断追求、提升自我的执着精神。
死即是生,死是痛苦和暂时的,却能飘飘欲仙,获得永生。就如母亲一朝分娩,虽然撕心裂肺,却能诞生新的生命。基于这样认知,跳下去就无需多大勇气,只需希望和信仰。
玄幻小说宣扬的不正是这样的思想吗?
9 、自杀预警
上周五某高三女生突然不停地对妈妈说:“对不起,对不起……”妈妈有些警觉,就开始求助朋友圈。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立即告知对方,采取防自杀预案。家长也很重视马上就带着孩子过来求助。经过一个小时的心理干预和疏导,孩子若无表情茫然无措的脸上泛起了红晕和笑容。再加上几天的跟踪随访,孩子能正常上学了。
然而同样的预警反应,许多人却毫无警觉。当地一个中医因为抑郁,去年在家里自缢身亡。就在数月前,有个年轻的女子从外地回家(据说是在外面开店,生意亏本了),突然对父母变得非常孝顺,时不时说对不起!对不起!两天后这位很爱干净的的少妇也从自己的楼上跳了下去。

生命在一刹那间,阴阳两隔。弥留间,自杀者大都会经过一番犹豫徘徊和诀别。
生命可否挽救?自杀是否有预警?有激情自杀,也有谋划自杀,有偶然,也有必然。看似偶然,隐含着必然。任何事情的发生都离不开内外两因,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量变和质量两个过程。
质变只有一瞬间,而量变则是漫长孵化的过程。就如烧开水,沸腾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水温从常温慢慢升温,到了一定程度就会报警——水响,之后不久才会沸腾。如果我们能识别“水响”这个预警,就能防患于未然,把自杀扼杀在摇篮之中。
孩子身边的人,如果发现孩子行为异常,就要提高警惕,及时介入危机干预和心理疏导。只有如此,才能有效防止自杀。所以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繁忙之余要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听听孩子的声音掌握孩子心理,而不是一味的苛求与责怪。所谓正确引导:既不能断然拒绝(比如缴获手机,甚至辱骂),也不能任其泛滥(坐视不管),可采取奖惩机制,对学生的行为循循善诱。
9 、我的思考
自杀发生后,世人只知道闹!怪学校,怪老师,怪父母,怪家人,怪别人不该这样,不该那样,都把矛头指向诱因,诸如:“学校里的考试、老师课堂上的批评或者惩罚,家长的一个耳光或一句话……”都会受到质疑,就是没有人剖析自杀的深层次原因。
孩子快乐学习真的很重要,因为不快乐的人时间长了就会容易产生心理疾病。归根结底,还是我们的教育方式、方法和人生导向出现问题!
孩子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虽然孩子自杀原因众说纷纭,尚无定论,但是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现在的老师和班主任几乎都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都怕孩子出事。
油库爆炸,看起来是烟头引发,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但决定因素绝不是那个星星之火,而是具足的条件。比如,油气已经高度浓缩,亟待释放,烟头只是一个引子,但它却自然而然就成为众矢之的。
没有敢于直言的老师,哪有健康成长的学生?
压死骆驼的看起来是最后一根稻草,难道前面十几万根稻草就没有责任吗?
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中。如果还是把孩子自杀的责任推到老师的严格上,中国的教育肯定没有希望!

我们的应试教育是否需要重新规划?一考定乾坤,唯分数论,生源竞争机制的教育方向本来就是问题。忽略孩子的道德教育、劳动教育和心理教育,这样的畸形教育,加上畸形的经济发展和泛滥的垃圾文化,很容易制造畸形的人格心理。中学生频频自杀现象也因此一点不奇怪。
许多中小学校虽然成立了心理咨询室,但国家花了血本培养出来的心理咨询师,大都是个摆设。有几个学校的咨询师真正能派上用场?
即使上架了,又能如何?我们现有的心理健康和教育理念基本照搬西方文化格式,没有本土文化的支撑,接不上地气,根部得不到滋养,人还能行多远?被扭曲了的国人心理,采用别国的价值观来矫正,这不是抱薪救火吗?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西方文化糟粕不断涌入,这些精神鸦片弥漫着校园,毒害了几代人的心灵。
伟人曾说: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并且多次强调:中华民族要有文化自信!
用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内核,借鉴西方文化作外包装,如此中西合璧,才是中国教育改革的正确方向。

作者简介:
袁运录(笔名:恨若秋水),认知心理学专家,情感心理作家,秋水理论创始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会员,上饶市心理咨询师协会副会长,余干县关工委青少年心理辅导中心副主任。
1988年研究心理学,并创立逆向心理学体系——秋水理论(又叫黄河理论)。
2006年起以“恨若秋水”的笔名在中国《心理与健康》杂志、中华网、凤凰新闻、知乎等媒体发表上千篇心理研究和实践文章,并接受过上万人次各类心理困扰者的求助和咨询。
研究方向:口吃、社恐、强迫、抑郁、失眠等神经症,青少年心理创伤。
代表著作:《情绪管理学》《口吃原理与康复》(江西教育出版社).
正在出版《强迫原理与康复》(江西教育出版社).
微信:kongxi3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