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言
文/乔桂平
眨眼,已一周多时间。
2020年12月25日晚上举办的“德润霍州”第五届霍州市道德模范颁奖晚会上,孙磊女士对拙作《娘》的倾情朗诵仍萦绕耳畔,现场观众的泪目犹在眼前。
从去年5月7日晚上写作长诗《娘》至今,已近八个月时间。《娘》一经公布,便得到《今日霍州》、霍州市文联、《霍山》杂志编辑部、“掌握霍州”、“三晋名流”微信公众号等媒体的大力支持和转载,得到广大读者和网友的肯定和热捧。许多人以不同方式表达了对这首诗的印象和感受,其中不乏高师和高论。早在去年8月份,道德模范颁奖晚会筹备组便决定把这首作品以配乐诗朗诵的形式搬上舞台。霍州市文联主席闫记红如此总结:“长诗《娘》在广大读者的充分肯定和多种媒体的有力推介下,成为引爆庚子年霍州文坛最耀眼的礼花”。这一切,都感动着我,都历历在目……
我说什么好呢,惟有感谢。感谢市文联闫记红主席,感谢市诵协胡中华主席,感谢孙磊女士,感谢智翔传媒陈超经理,感谢许许多多知名的不知名的、谋面的未谋面的读者朋友!
颁奖晚会之后,关于现场朗诵视频,网络上传出了许多版本,拍摄制作特点不一。唯有今天这个版本,是由霍州市融媒中心拍摄制作,经我审阅修订而成。
我第一次看到的,是娘的脸;我第一次听到的,是娘的喊。娘很普通,娘是千千万万母亲中的一员……

把这首诗献给我九十四岁的母亲,献给天下所有含辛茹苦的母亲。
娘
文/ 乔桂平
娘,是个一踫就疼的称呼
娘,是个一喊就落泪的名字
好久了,总不敢写娘
生怕自己苍白的文笔
单薄了这神圣的字眼
(一)
弯曲的脊背再也不能挺拔
蹒跚的脚步再也无法矫健
满头的银发
半聋的耳朵
颤抖的双手
昏花的双眼
再也不能把干柴备在灶间
再也不能把炊烟升起在窑上
再也不能把饺子下在锅里
再也不能把生米做成熟饭
这便是和我曾经血肉相连的娘
这便是让我一想就心疼的娘
我想她的过去
世界一片芳菲
我想她的现在
芳菲到此为止
只有人生步入秋的时候
才能真切感受到娘的恩重如山
(二)
参加过许多所谓的豪宴
最好吃的还是娘熬的拌汤
喝那碗拌汤的地方是炕上
拌汤里有玉茭杆熶火的炊烟
拌汤里有娘攒着卖钱的鸡蛋
那碗拌汤让儿记住了一辈子
走到哪里都不敢相忘
好想,还回到儿时
还躺在炕上
还是头疼脑热
还盖着厚被子捂汗
还流着不值钱的泪
还被娘疼一回
还喝一碗和着炊烟的拌汤
这样
便可依稀看到娘年轻时的模样
(三)
时逢盛夏,酷热难挡
十岁小儿,心生杂念
呼朋引伴,逃学一天
惬意归家,天已傍晚
小儿便是我
门口站着娘
娘手里拎着笤帚疙瘩
笤帚上蘸着乔家祖辈赤贫的辛酸
娘打散了爹缚的笤帚
娘打肿了小儿发育不良的屁股
娘打绽了小儿补丁摞补丁的裤裤
娘打得小儿哭跪在她的面前
娘把自己打哭了
夜半
娘一个人嘤嘤的哭
用热毛巾轻敷着她的心尖尖
娘就打过小儿这一回
娘让小儿记住了逃学要挨打
娘让小儿记住了爹娘是文盲
娘把小儿打得品正行端
娘把小儿打得吃上了公家的饭
此后几十年
我再也不敢看娘淌泪的脸
(四)
四个儿女
谁知道他们穿坏了多少衣服鞋袜
谁算得清他们吃了多少五谷杂粮
微斓的煤油灯下
娘用纺棉声催着我们入眠
泛白的麻纸窗前
娘用织布机声叫着我们起床
从此
纺织声入脑铭心
成了我人生魂牵梦绕的乐章
娘下地
锄头和镰刀榨干了她的血汗
娘上场
碌碡和碾子挥霍了她的容颜
磐石般的岁月
让她分不清朝霞和星光
从此
娘佝偻着腰的剪影
雕印在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五)
无论杀伐征战
还是低头落荒
漫山遍野都站着娘
吃了没吃,暖还是不暖
惦着儿的永远是娘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短长
娘说儿瘦了,必定少分量
老眼昏花
娘却能发现儿的第一根白发
硬塞给的零钱
总变着法子悄悄回还
只要能撑起身子
总不想给儿女添丁点负担
此刻,漫漫长夜里
娘是否正坐在孤灯下
细数着大女儿的悲苦
二女婿的病伤
念叨着早殁的外孙
小家庭的离散
(六)
我离开了家多少年
娘仍住故乡
每次回家
娘总吩咐
“公家的事要紧
忙了,就别回来了”
每次离家
只要还能站起
娘都要拄着拐杖送儿到村边
走过云卷云舒的巷道
娘嘱儿吃饱,穿暖
走了很远很远
回头
娘仍在残阳中守望
每每这时
小时候娘唤儿归家的声音
便萦绕耳畔
我知道
走得再远
也走不出娘额上的沟壑
走得再远
也走不出娘浑浊的泪光
(七)
娘有一张照片
仅有的一张笑脸
记得拍这张照片时
我提醒娘笑一下
再把脸抬高点
娘把一生中少得可怜的幸福
都铺展在沟壑纵横的脸上
只是没有家谱
没有存放娘名字的地方
就让我把边爱女三个字写在诗里吧
谁在诗里读到娘的名字
谁就是我的亲人
谁就会和我一起为娘祈愿
娘不识字,不懂什么是诗
娘是千千万万母亲中的一员
2020年5月7日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