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小说
知青岁月(五)
作 者:好人一生平安
虽说小吴并没有把郑校长的话放在心上,但毕竟发生了这么一件事情,在她的脑子里总要留下这一痕迹。那位苏校长的形象也留在了脑海里久久不能挥去。说句实话,这位校长给他的印象也不错,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在。可是,现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能考虑这个问题呢?虽然自己在知青组里年龄算是最大的。六个人中两个是六六届高中,她是其中之一,其他几个都比自己小几届。但也没到考虑这个事情的时候呢!更何况,谁不想回无锡呢?恋爱结婚,那一切不都泡汤了?
小吴想起了三年前的1966年。如果没有那一年的狂飙突然从天而降,她顺理成章地进入名牌大学毫无悬念,但个体命运总是敌不过时代浪潮,她的人生在高中毕业的那个夏天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记得那年的6月18日,虽然那场运动已经开始了,但大家都还心存希望,总以为运动会很快结束,很快让她们继续复习迎考。因为7月1日高考的日子是国家定下来的,怎么会说变就变呢?谁知道,6月18日这天一大早,广播里传来了一个重大消息:为了集中精力将这场运动进行到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今年的高考推迟半年进行!同时还播发了北京清华附中的高三毕业生写给伟大领袖的一封信,坚决要求高考推迟,一定要把这场运动搞深搞透,不获全胜决不收兵!天哪!真是这些学生写的吗?不过当时谁也没有怀疑,也不敢怀疑。既然中央定了,那就服从吧!
后来的情况谁也没有预料到,半年后,中央也没有再次发布文件宣布高考继续延迟,不过大家都知道,高考被遥遥无期地推迟了。两年后,中央也没有公开发布文件,只是各地都在执行一个内部文件,所有中学生都要响应伟大领袖的号召,按照“四个面向”的方案,上山下乡,他们十分荣幸地得到了一个新的称呼:知识青年,哪怕是中学初一还没有读完的学生。
小吴继续回忆,无锡知青一部分到郊县插队落户,一部分要到苏北去。大家都知道,苏北要比苏南艰苦得多,但既然学校安排了,那也只好服从,好在读初中的弟弟这样就可以留在无锡,到郊区插队。记得临走的前夜,妈妈一边哭着,一边一针一线地在缝补着自己的衣服。一边还说:“你爸爸还没解放,还关在牛棚里,也不知道哪天才能出来。他带信给我说,他不能送你,心里很难过,叫我明天到码头送你。”
听了妈妈的话,小吴强忍住眼泪说:“妈,明天你不要送,我们几个同学一起走。”其实,她心里何尝不想妈妈明天能送送她?除了大串联,这是她第一次出远门,而且是到一个陌生的艰苦的地方去,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但是她也深知,妈妈到了现场,会更加伤心,会痛哭流涕,甚至能拉着她的衣服不让她走,那将多么难堪。所以,她坚决不让妈妈送,宁可一个人离开。
母女俩一夜没睡,说不完的话,淌不尽的泪。第二天一大早,还是妈妈起床弄早饭,吃完早饭,与妈妈告别,弟弟帮她一起背行李来到了轮船码头。那里已经是人山人海,哭喊声此起彼伏,没有停息。他们找了一个地方坐下来,等待集合。
忽然,听到谁喊了一声:“吴英,你妈妈到处找你呢!”小吴回头一看,妈妈真的在人群里到处张望,在找她。她连忙跑过去,对妈妈说:“妈!不是叫你不要来的吗?怎么又来了?”说着,两行眼泪夺眶而出。妈妈却笑着说:“孩子,我怎能不来送送你呢?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呢!”说着,还是忍不住哭起来了。
就这样,妈妈看着她离开,看着她上了轮船,看着轮船慢慢离去,还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吴英在船上也一直看着妈妈,直到轮船开得很远很远......
一转眼离开妈妈一年多了,公社要求知青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所以绝大多数无锡知青过年都没有回去。
妈妈每个月来一封信,也寄过一些吃的用的过来。时间就这样一天一天的过着,每天起早摸黑,干不完的农活。她也插过秧,上过河工,带头干脏活重活,帮助组里妹妹们解决各种难题。她决心好好劳动,积极表现,争取早日回到无锡。
这期间,苏校长又来过几次,她都想办法躲开了。不想见他,也不能见他,生怕自己经不住诱惑。她的目标只有一个:争取早日回无锡。队里对她的表现也很满意。总是说,人家一个苏南姑娘,能这样吃苦耐劳,真不容易。准备把她作为积极分子来培养。她自己听了,也很高兴。就觉得回去的希望越来越大了,越来越近了。
谁知,晴天一声霹雳,彻底打碎了她回无锡的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