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城市
不要让“审查” 扼杀了好作品
精华热点
《 祝酒歌》是一首家喻户晓,传遍祖国大地的一代颂歌。 1976年十月,“四人帮”被粉碎后,举国欢腾,亿万群众欢呼雀跃,情不自禁地上街游行,敲响锣鼓,扭起秧歌,纵情欢歌。许多单位和家庭,不约而同地摆酒放鞭炮,人们用畅饮美酒,宣泄压抑多年的苦闷,抒发欣喜若狂的心情,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词作家韩伟将这胜利景象收入心底,激动地连夜写成了《祝酒歌》的歌词。作曲家施光南收到韩伟的歌词后,激发了压抑多年的创作激情,即刻进入如醉如痴的创作情境,满怀喜悦,在短短几天内,用热情奔放而又富于舞蹈动感的新疆音调为素材,以清新明快、跳跃的节奏,谱写出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使人热血沸腾,激情澎拜,荡气回肠的歌曲,将难忘的历史画面,用歌声展现。 这首优美动人的歌,欢庆人民的胜利,表达了亿万人的心声。 可是,《祝酒歌》并非一诞生就能流传,因在审批环节,没有通过有关领导的审批,差点被扼杀。 直到1978年的一天,中央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招待国宾,要求唱一首欢快的歌。歌唱家李光羲说服乐队,在招待会上自作主张演唱了《祝酒歌》。歌声刚停,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在场的国家领导人和外宾,也给予经久不息的掌声。《祝酒歌》引发了全场轰动。此后,《祝酒歌》才得以公开演出。 当时,虽然电视尚未普及,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在短短两个月内,点唱《祝酒歌》的听众来信竟有16万封之多。 1979年,荣获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音协《歌曲》编辑部主持、全国读者与听众参加评选的,庆祝建国30周年献礼演出一等创作奖。 1980年,荣获由文化部与中国音协主持评选的“优秀群众 歌曲奖”;听众喜爱的广播歌曲评选第一名,并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和亚洲文化中心选为在亚洲青少年中推荐的歌曲。 1989年,李光羲以《祝酒歌》的演唱,荣获首届金唱片奖。 ..2008年《祝酒歌》被评为改革开放30年流行金曲30首之一;李光羲因此歌获得“中国金唱片奖”。 《祝酒歌》的命运提醒人们,不要让“审查” 扼杀好作品。 对文艺作品的评价,谁说了算?应是人民群众。是香花还是毒草,人民群众心中会有一杆称。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让文艺作品同群众见面,让人民群众评点,是文化自信的体现。 人民群体期盼更多的好作品。在党的领导下,创造更好的创作环境,推进文艺繁荣发展,产生更多的好作品,满足人民的需要。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