貂蝉之故乡(游记)
作者:耿德亮
年轻时,曾梦想到陕西西安去游览,一睹兵马俑风采,可一直没有机会。又听说美女貂蝉的家乡在陕西榆林米脂,便勾起了我的旅游之念与好奇心。去年初,从山西太原返回故乡淮北,在家待了一周,便登上了宿州一一西安的火车。
在西安市过了三天,览胜之余,总忘不掉美女貂蝉故里,次日,立马乘车,直奔榆林。到达榆林后,第二天早上,与几个年轻游客同租一辆轿车,兴高采烈,奔向米脂。
出榆林城奔东南,约八九十里便是米脂县城。路随河转,河顺山湾,两边是高高的黄土山,随时可见山坡上的窑洞,或高或低,多为旧时样式,废弃者甚多,但可见当年风貌。土地少有平坦,河边偶見三二亩平地,便是大平原了,山坡上略有斜坡便修成层层梯田,或有一丈见方的平坦处也一定开垦为田,大大小小,宽宽窄窄,层层叠叠的梯田挂在山坡,不过已经少有人耕作,三分之二已草树间生。因为现在乡村年轻人早已外出谋生,留守的老人只能耕作少量土地。沿途稍宽阔一点的地方便是一个大点的村镇,但也只是依山而建的窑洞,高高低低的窑洞,远望如层层的楼房,多则三层四层,都修着盘曲的小路通行,沿途公路便是他们的大街。当年农村的土地呢?据说除了梯田,山顶上往往多是平坦的土地,可什么车也上不去。平时种地的运输工具就是驴骡,所以这里人们大多养驴。现在耕作土地用驴少了,反而养驴更多,你到县城的饭店大多卖驴肉食品。听说米脂的驴很有名气,驴肉销往全国不少地方,米脂的大小饭店均有驴板肠这一名吃。
米脂是一小县,就在无定河东岸稍宽处依东山缓坡而建,现在也是沿沟的高楼大厦甚多,而且多为十几层至二三十层的大楼,甚为阔气,楼价在四千多一平米。至于老城却很小,仅二三里,却比较完好的保留下来了。陕西自古是帝王建都之地,几千年人文历史积淀深厚。米脂虽然地处穷乡僻壤,但从春秋战国便设州郡,古时多称银州,地处无定河中游。
米脂因何有名呢?据说米脂这个地方的土壤非常适宜种粟类作物,古书记载“其地沃壤宜粟,米汁淅之如脂”而得名米脂。陕北民歌有“青涧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故米脂素有“美人县”之誉而名扬天下。比如东汉的貂蝉就出自米脂县的艾好湾,那里有一景点叫貂蝉洞,我没有时间去游览;李自成的老婆高桂英也是米脂人,扬振宁的前妻也是米脂人,据说都是有名的美人;林彪第一位妻子张梅也是米脂人,号称陕北第一美女。那么为什么米脂就多美女呢?一是说这地方水土好,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听说无定河水也称为“桃花水”,(至于为什么叫桃花水,我也不知道,大概是说水质好吧,或许春天落满桃花,随你想象吧)你想有“桃花水”滋润的女人自然漂亮。二是说米脂的黄土适应谷子生长,这里的小米色泽金黄,质粘味香,明朝时曾为贡米,我这次专门买了几斤,果然比安徽的好。你想那油花花的小米饭,女人们吃了能不漂亮?以上从水土方面说,这第三呢是与社会历史、文化也有点关系。陕北信天游有歌词唱道,“毛格闪闪的眼晴,粉格盈盈的脸,米脂的婆姨赛天仙……”“上河里的鸭子,下河里的鹅,一对对毛眼眼望哥哥……(电影《人生》里的唱词)”,还有很多,不便列举,但从这些唱词里可以看出,米脂婆姨漂亮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长长的睫毛。自古陕北处于中原之边陲,特别是汉唐以来,实行和亲政策,汉族与西北方少数民族杂居,多民族融合,人种也得到优化,长眼睫毛为证,米脂婆姨的漂亮与此有很大关系。以上三种说法是我罗列了些道听途说,实在没有确切之证据,我自己觉得有些道理。
要说米脂的婆姨漂亮,其实米脂男人也很厉害,李自成便是米脂人,历史上的一位大英雄。李自成出身贫寒家庭,世居米脂李继迁寨,曾为地主家放羊。崇祯二年起义,为高迎祥部下闯将,有勇有谋,高死后,他继之称闯王,拥兵达百万。多次起落,终成大业。他当时口号是“均田免赋”,民间流传的是“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自古以来农民起义的原因都是不堪于封建统治的压迫才发动起义的,社会的贫富不均两极分化必然导致阶级斗争的升级,如太平天国起义的口号就是“均贫富,等贵贱”。而李自成的失败却另有原因,咱这里不讨论,总之他是一位大英雄。崇祯十六年,李自成在西安建大顺国,便命人在米脂城东盘龙山建行宫。现在成为陕北别具一格的宫庭园林,称”李自成行宫”。下午5点多我们来到这里,可大门己关,我们没能进去,只在宫门外徘徊一阵,看了些行宫简介。这时一位年轻人看我们想进去,说,现在进不去了,你们想看,我带你们绕过宫墙,上后面山上,可以观赏全景。我们犹豫了一下,便随青年爬上山坡,果然宫内景致尽收眼底。我道谢年轻人。他又说,你们从这里向南可以看到老城保留下来老窑洞和院落。年轻人去了,我寻思,这青年看出了米脂人的善良忠厚。
据介绍这行宫依山而建,直通山顶,亭台楼阁俱全,但形制较小,而别具特色,形成完整的古建筑群,据说远望如巨龙腾飞,我没敢去远望。
住在冬日的米脂县城,这里老城新城分得很清,老城没有新建筑,即使房屋老旧,也只能修旧如旧,总之这里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地方,抓一把土都有故事。但一路走来也没遇上一个米脂的漂亮婆姨,见过的那些女子们也同别处一样眉眼。曾走过两处学校,一处是个培训学校,但有一个古旧校牌“米脂女子中学”,依然保留着。一处是米脂高级中学,我向门卫打听,他说学校在校生三千多名,我有些惊讶,不简单呀,这样一个贫穷小县居然有这么多高中生!我老家安徽淮北,最多时也不过一千五六百人,现在连一千也不足了。要不人家被称为“文化县”。听说上世纪二十年代,北师大毕业的米脂女学生高佩兰创办了陕北第一所女子学校;还有现在的米脂婆姨杨纯,白手起家创办榆林地区第一所聋哑学校,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看来米脂的婆姨出名并不全是外貌美,更多的应是行为美、心灵美。
于是,朽翁诗兴陡发,随口一首古风诗云:沿途山道似几弯,游兴犹酣忘饥寒。貂蝉美貌醉吕布,米脂婆姨也一般。
年轻人们无意在县城游玩,说不远有个姜氏庄园,去看看。车子出县城向东上了一条新修的乡级公路,路不宽,但很平展。车子顺路曲曲弯弯钻山沟,一路上真正看到了陕北的山川,我无法想象他们怎么在这里生存,沿路几十里看不到一块十亩大的地块,那山坡上犄角旮旯里到处是遗弃的土窑洞。我忽然想起了信天游的一句唱词“……我泪格蛋蛋抛在了沙蒿蒿林”,唱出了当年人民的淒苦和生离死别,要不有多少人走西口呢。王宝钏当时的寒窑大概也在这黄土坡上吧。
然而姜氏庄园在这山沟里却是另一派风光。主人姜耀祖卖沙锅起家,成为当地首富,姜氏发财后在家乡刘家卯建成这座庄园。他亲自监工,用时约十六年才建成。据说工匠们仅食盐就食用了四千多斤。庄园依山而建,分上中下三院,如城堡一般,围墙用大块大块的巨石砌成,仰望高耸入云,由正门进入盘旋而上,整个院落没计规整,极具匠心,院内砖雕木雕石雕,可以说无处不雕。门窗屋檐甚至马圈的石槽都有雕刻,而且工艺精美,整个院落集陕北窑洞和四合院为一体,风格独特。下院寨门上有姜氏亲笔题写的“大岳屏藩”石刻匾,上院有可存放粮食五十石的粮仓十二个,上院还有通往后山的寨门。寨墙上有城堞、炮眼,形成坚固的防御体系。院内水井深30丈(约100多米),可想当时工程之巨大,令人叹为观止。相比于其它地主庄园,它太崎岖,太封闭,太荒凉,太孤单了,它没有与贵族达官联姻,只是集中一乡野村夫的智慧,在平凡中显出了奇崛、大气和辉煌。庄园建于光绪年间,但姜氏后人却未能继承先辈之宏图大志,渐行落魄,后来仅留下一所庄院。我们还见到了年将七十的姜家后人,形貌俊伟,态度谦和,他说,同院其他弟兄子侄们都在西安生活,只有他依然生活在这里。其他院落也少有人住,下院中院土改时分给穷人,现在该庄园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走马观花姜氏庄园,由原路返回米脂县城。我们商定:时间紧,不进绥德城,重点去郭家沟看看《平凡的世界》拍摄主景区,听说那个郭家沟已经改名为“双水村”了,同行年轻人均为有点文化的人,路遥的吸引力太神奇了,于是直奔双水村。从双水村返回米脂,已是红日西垂……
{成稿于安徽故里,修改于2020.12.29.于浙江宁海)

【作者简介】
耿德亮,男,1953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1975年春高中毕业。在省报,市报发表杂文《顽症刍议》《秋生遇鬼记》(民间故事)《母亲的脚步》诗歌《贺礼》<小说>《友谊,人生的瑰宝》<散文>。一生从事新闻工作,在中央、省、市级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络平台,发表新闻、通讯、故事、小说、散文、杂文等2000余篇,系淮北市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