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于茂阳书法艺术
王炳强



书法大家于茂阳,垂髫即为书法郎。
六秩研练不停步,秃笔埋尽东山兔。
四月六日万花香,心诚邀客翰墨坊。
三杯五粮落九肠,酒意微醺豪气壮。
左手执烟右搦管,上盘下蹙书百行。
游龙走蛇挟风雷,惊鬼泣神感上苍。
体势直逼晋二王,意趣已超米襄阳,
俯仰欹侧富情趣,扬弃吐纳有主张。
米书章草相融合,以古化今蕴自我。
厚重沉稳亦简约,遒劲生辣又洒脱。
粗如大椽细如线,浓似黑云焦似烟。
重则入木七分深,轻则柳絮落水面。
疾像巨瀑泻山间,缓犹小溪流平川。
乾坤灵气凝指腕,日月精华淌笔端。
窗雀观字变凤凰,池鱼吞墨化龙翔。
公孙大娘若相观,弃剑罢舞空怅惘。
转瞬刷纸十几张,一烟尚燃酒未凉。
掷笔再饮仰天笑,八方宾客齐拊掌。
骋目华夏翰墨场,于氏书风独帜扬。
鲁人千金争收藏,泉城纸贵逾洛阳。





{上图为局部}

说 明:
1.于茂阳教授:原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山东工艺美院党委书记。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顾问、省教育书法家协会主席、聊城大学书法专业研究生导师。被书法界称为“我国高等书法教育专业的导航人”(向彬教授评论)。
2.垂髫(tiáo):八岁(男)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顶下垂的短发)。于教授六岁即习书颜真卿、柳公权书法。
3.秩:十年。
4.左盘右蹙( cù):笔势左盘右收,左冲右突。
5.二王:指大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米襄阳:北宋大书法家米芾的别称。米芾书法在意趣和个性上尤突出。
6.米书、章草相融合:各方书法家评论于教授书艺:“入于颜柳,得于米芾,养于二王,变于章草,化于自我。”、“字里行间流露出正大气象,卓然有大家风范。” 、“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颇具风骨,气息高古。”等等,好评如潮。中国文联副主席潘鲁生教授评价为:“气象正大”,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顾亚龙教授评价:“其书取法晋唐,兼涉宋明,因器备长锋,熟驭使转,于自然流便挥运中集众家之善得心应手。……。正所谓厚积薄发,面貌自见。字里行间,淹雅不俗;胸中丘壑,尽显风流。”
7.扬弃吐纳,即于教授对传统书艺,有继承有舍弃。“有主张”:在书艺上主张:大道至简。
8. 以古化今:章草,始于秦汉年间:米芾,北宋。即以章草的简约笔法来改造米芾的用笔。 蕴自我:融入个人的创新和个性。
9.焦:焦墨,书法用墨的一种方法。
10. “窗雀”“池鱼”两句化用于教授所撰楹联。
11. “公孙大娘”句,公孙大娘是开元盛世时的唐宫的第一舞人。善舞剑器,舞姿惊动天下。有青山低头、风云变色、矫如龙翔、光曜九日的逼人气势。草圣张旭曾通过观赏公孙大娘舞剑,体会用笔之道,从而书艺大进。然而假若公孙娘子穿越时空,来观于茂阳行草的左盘右蹙、飘逸洒脱,也会自叹不如,只得羞惭罢舞了。
12. 于氏书风: 中书协理事刘洪彪评论于茂阳书法艺术为“行书与草书兼糅,小草与章草汇融,中锋与偏锋兼具,浓墨与焦墨并存,写出一种颇具辨识度的、自由自在的、既含古韵又见时格的于氏书风来”。
13. 于茂阳“一树寒枝”书法展正在进行,于2021年月6日闭展。原山东省政协副主席许立全曾称赞:“茂阳兄书艺快速见长,每别三月,即需刮目。”
作者为历下区退休语文教师
艺术热线:
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大红门艺术馆
《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13325115197(微信同号)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