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呼家山村,在过去有着正月里闹秧歌的传统。秧歌出场,人山人海,锣鼓喧天,热闹非凡。若是遇上好年景,还会全村人红火天地吃一顿油糕,兴致起来,将“帖”送往邻村,浩浩荡荡地前去恭贺新春。
然而,到了文革时期,极左路线横行,就连闹秧歌也带上了浓浓的极左色彩。

秧歌闹到玉米
一气倒了三场子,
一天派了九会则。
月明下来派饭吃,
把人累成蔫片则。
一首秧歌引出了一段故事——
故事发生在文革初期,呼家山村秧歌曾到相邻十里的卧龙墕村“取经学习”。不料去的时候,正遇上该村群众闹派性。不知是两派之间缺少协调,还是不经意间忘了待客的礼数,总之秧歌到达该村时,三声铁炮响过好久,主人才慢腾腾地出来迎接。进村之后,两派又要各自为他们演出,为此倒了三回场地,其中有一回被引到村底的一块坝堰地里,地里还长着一拃多高的玉米茬子,黑灯瞎火如何能扭得秧歌,折腾半天到派饭时已是月上中天,早已过了晚饭时间。
吃过晚饭,本应尽早送客人回家。可左等右等不见动静,客人只好一个一个地派“小会会”,直到把所有的节目全都演完,不得不一再派“鼓子”上场充数。更过分的是,伞头在唱辞谢秧歌时,突然飞来一枚炮仗正中伞头头顶,要不是伞头经验丰富、处惊不变,就会闹出“顶板”或“跌底”的笑话。事后曾有人合计,一天共倒了三回场地,派了九个节目,回到村里已是鸡叫时分,这在秧歌史上也是绝无仅有,于是有人编唱秧歌抒发内心的怨懑。
有趣的是,多年后卧龙墕村秧歌前来“讨账”,这让呼家山人又忆及当年“不愉快”的经历,甚至有耿耿于怀者也想“以牙还牙”,以报“一箭之仇”。好在此时已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两村干部本着“团结一致向前看”,极力回旋得以冰释前嫌,终于实现了两村关系正常化。

“独闯”会场获赞誉
有一年,公社举行检阅秧歌暨农业学大寨大会。由于乡下人时间观念淡薄,再加上居住分散,等集中全人马,敲锣打鼓赶到十几里远的公社时,秧歌检阅早已结束,学大寨大会正在进行。
忽闻呼家山秧歌队来到,大会负责人急派人将其堵在场外,以免影响大会秩序和“学大寨”的严肃性。可对于呼家山秧歌队来说,旗旗号号而来,却在众目睽睽之下被“拒之门外”,不仅当下脸面上挂不住,而且对村子的声誉也会造成“负面”影响。村干部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却又一筹莫展、无计可施。
却说呼家山秧歌队有一位年轻伞头雒宝德,远望主席台中央悬挂的毛主席画像,即刻计上心来,只见他将花伞收拢夹于腋下,悄悄溜进会场,“混”上主席台,向着毛主席画像开口就唱:
客观上讲路程远事实所在,
主观上讲人员多七等八待。
紧走慢走来得迟误了开会,
首先向您老人家鞠躬请罪。
大会负责人猝不及防,等反应过来,台下已是一片喝彩,便灵机一动,既已向伟大领袖请罪,大家又齐声叫好,那还有什么不可以原谅,便当即对着高音喇叭宣布:
“请呼家山秧歌队马上进场!”
听到命令,呼家山秧歌队队员顿时喜出望外,个个精神抖擞,使出浑身解数,锣鼓队的队员更是精神大振,跳跃着奏起流行的“过街板”开道,气势不亚于现在的威风锣鼓。一通表演,赢得了台上台下一致好评。
名不见经传的呼家山秧歌,就此一炮打红,跻身全公社名秧歌之列。而青年伞头雒宝德,则一举成名,成为马头山区著名的伞头歌手,他的许多秧歌后来成为经典,流传至今。

自古以来,秧歌都是以场次论,哪里还有“半场”之说?您且别急,请听我慢慢道来——
有一年上面号召过“革命化春节”,大年初一都要人们参加集体劳动,自然传统的闹秧歌也被禁止。北国的冬天呵气成冰,但毕竟天寒日短,在红旗招展、炮声隆隆、夯声阵阵的战天斗地中,不知不觉一天就结束了。可是到了漫长的夜晚,没有电影、电视等娱乐内容,人们的心里都捱得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些不安分的年轻人,便在背地里蠢蠢欲动,“密谋策划”起了闹“夜秧歌”。
不料一呼百应,“夜秧歌”吸引来了全村的男女老少,月色底下一片欢乐的海洋。如是闹了几夜,也不见上面有什么反应,便有大胆的抬哄起来,把“帖”送到了一沟之隔的岳家山村。
为了减小影响,秧歌队在出发时和进村时,都没有点例行的三响“铁炮”,一路上也是偃旗息鼓。可世上总是没有不透风的墙,就在秧歌进入场地一个场子尚未掏完,就有两位公社领导“从天而降”,一位鼻梁上戴一架眼镜,一位头上挽一块白羊肚手巾,两人劈头盖脸就是一顿批评,并夹杂着臭骂,当场责令两村干部,不得派饭、立即解散回家。
“为人不在吃喝上,吃喝不里嘴努起”,这是故乡的一句流行语。那时秧歌出门,名义上为“取经学习”,实则哪个不是新春上月图个红火热闹,外加吃一顿香喷喷的油糕。本想悄悄闹上一场吃顿好饭回家,不成想只闹了半场就被搅黄,到嘴的油糕也泡了汤,就像打了败仗一样灰溜溜地回了村里,人人憋了一肚子的气,孩子们更是“气急败坏”,一路骂骂咧咧没停。正是:
偷偷摸摸出门去,
闹了半场被堵地。
到嘴油糕没吃上,
白白受了一肚气。
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随着村里留守人员不断减少,故乡的传统秧歌逐渐走向式微,当年的秧歌队员也多一半故世,那些令人唏嘘的故事,已经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走进了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