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巢(820年-884年),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人,唐末农民起义领袖。
黄巢出身盐商家庭,家底殷实,善骑射,粗笔墨,因为家里有钱,从而受到了优质的教育。当时有钱的商人,家中的子弟一般都会选择考取功名,荒草这个人从小就非常能读书,所以家族对其有着很大的期待。据说黄巢五岁时候写了一首诗叫做《题菊花》,我们来看一下原文: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黄巢这首《题菊花》载于《全唐诗》卷七百三十三。此诗采用比兴手法,托物言志,抒发了作者力图主宰社会的豪迈思想。其不同凡响之处在于它展开了充满浪漫主义激情的大胆想象:
一旦自己成为青帝(春神)就要让菊花与桃花在大好春光中开放,让菊花也同样享受到蕊暖香浓蜂蝶绕丛的欢乐。这种对不公正“天道”的大胆否定和对理想中的美好世界的热烈憧憬,集中地反映出诗人超越封建文人价值观念的远见卓识和勇于掌握、改变自身命运的雄伟胆略。
据说《题菊花》这首诗是黄巢五岁的时候写的,但不用想,这肯定是吹嘘的,因为和黄巢的人生经历相佐证的话,这首诗更应该像是他掀起起义大旗的之前所写的诗。但不管是什么时候写的,这首诗真的太霸气了。
除了写过这样霸气的诗,黄巢还写过一首最具杀气的诗。前面说了,黄巢年少就饱读诗书,非常有才华,家族希望他考取功名,但可惜黄巢屡次没考上。在最后一次赴京参加科考失败后,黄巢心中充满了对大唐王朝的不满,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不第后赋菊》,原文如下: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根据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引《清暇录》关于此诗的记载,此诗是黄巢落第后所作。黄巢在起义之前,曾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但没有被录取。科场的失利以及整个社会的黑暗和吏治的腐败,使他对李唐王朝益发不满。考试不第后,他豪情倍增,借咏菊花来抒写自己的抱负,写下了这首《不第后赋菊》。
黄巢因为考试失利激发了他强烈的报复心理。在这种愤怒之下所作的诗,带着很浓烈的杀气,甚至比李白那首《侠客行》中的“十步杀一人”杀气还要盛”。因为科考失败,从而黄巢决定推翻腐朽的大唐王朝,在乾符二年六月,黄巢与兄侄八人响应王仙芝。
乾符四年二月,黄巢率军攻陷郓州,杀死节度使薛崇,此后起义将领王仙芝身死,众任推选黄巢为主帅,号称“冲天大将军”,改元王霸。在起义战争到到最巅峰时期,黄巢率兵攻入长安,在含元殿即皇帝位,定国号“大齐”,建元金统,并大肆屠戮唐朝宗室百官。
但中和四年(884年)六月十五日,在唐朝将领李克用的围攻下,黄巢被驱逐出了长安,黄巢绝望败入虎狼谷,期间写下了一首叫做《自题像》的诗,原文如下:
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
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干看落晖。
据说黄巢本人后来战死疆场了,但也有传说黄巢起义失败后在洛阳做了和尚。从这首诗来看,他没有战死,后来削发为僧了。如果真像民间传说那样,这些叱咤风云的农民领袖遁入空门,其人生感触一定非寻常人所能及。
比如像这首诗的头两句,“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着尽着僧衣”,既表明了黄巢曾经历过的那些不平凡的戎马倥偬岁月,又显示了他后来静如止水的僧侣生涯,其鲜明的对比,令人感慨。
尤其是“天津桥上无人识”这一句,生动地描述了英雄迟暮那种无可奈何的苍凉和悲哀,令人叹息。但笔锋一转,“独倚栏干看落晖”一句,又悠然刻画了一种“人生韶华短,江河日月长”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
黄巢败亡之际,忘记了菊花,没有了志向,丢掉了愤怒,失去了杀气,成为了独倚栏干看落日余辉的老者。所以,这首诗也被后人称之为古代诗词中最具有暮气的诗,甚至有很多人怀疑这首《自题像》可能不是黄巢本人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