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小说
知青岁月(一)
1968年的8月,这一年的夏天,气温是异常的高,已有一个多月没有下雨,每天是晴空万里,骄阳似火。8月8日这一天,更是热得出奇,一桶水倒在地上,立马蒸发,荡然无存。盐城市区,整个城市就像一个大火炉,烤得人喘不过气来。但是今天,比太阳更热,比炉火更旺的是县城居民的心。今天,盐城市区将有八百多名中学毕业生,从高三到初一,整整六届学生,他们中的第一批人,离开城市,到农村插队,成为知青——一个特殊时代的特殊群体。
殷勇就是他们中的一个。他1966年高中毕业,正在复习迎考,一场史无前例的大革命给他和所有高三学生带来了厄运。高考无限期延迟,现在面临上山下乡。他兄妹三人,根据政策必须下放两个。他最大,责无旁贷。于是积极与同学们联络,准备组成一个小组一起插队。他首先想到了江淮,在那场运动中是一个战斗队的。江淮说:“好啊!就我们原来那个战斗队的七名同学继续在一起。”两人不谋而合,于是又联系了游龙、王凯、洪芳、张丽、林敏,组成了知青组。殷勇本来就能力强,威信高,顺理成章地担任了组长。七个同学都是当时的高中同学,有高三的,也有高二、高一的。
后来学校搭配一个初一的女同学徐芬过来,徐芬的父亲因为所谓“历史问题”还在监管当中,成了组里的小妹妹。这样八个同学组成了一个知青组。
8月8日上午9点,市中心纪念塔前,早已是人山人海,一片喧腾。下乡的学生们每人戴上一朵大红花,发一张当时最吃香的宣传画《毛主席去安源》。因为那是盐城专区第一批大规模的学生下乡插队,所以各级革委会都很重视。专区、县和有关公社的负责人都参加了大会并讲了话,盐中校长代表各个学校讲了话,知青代表发言表决心。慷慨陈词,群情激动。
欢送大会已经进行了一半了,还不见徐芬过来,大家都很着急。后来在她班主任的四处寻找下,才在一个角落里找到她。她正在她妈妈的怀里哭着呢!徐妈妈见到殷勇,擦了一下眼泪说:“徐芬人小,才14岁,从来没有离开过家,能有你们大哥哥大姐姐好好照顾她,我也就放心了。”说着又淌下了眼泪。旁边的家长和同学看了,也都留下了泪。是啊!才14岁,成人了吗?队伍里还有多少是14岁的孩子啊!
大会后,八百多名知青分乘几十辆卡车向南洋公社出发。一路上听到不少哭哭啼啼的声音。
中午到了南洋公社,各个大队、生产队都已来人来车来船等候迎接。在公社食堂吃过午饭以后,大家就分别被接走了。殷勇这个组被分到了离公社东边八里的西潭大队第六生产队。六队离公社比较近,紧靠公路,交通很方便。其他还有三个队也安排了知青。
六队知青组8个人,四男四女,分住在两户人家,靠得很近,吃在一起。真是“吃的是一锅饭,点的是一灯油”。第一天的晚饭是房东帮他们烧的大米粥,吃起来是香喷喷的。
晚饭后,生产队长等几个队干部再次来看望大家,带来了五十斤大米,说蔬菜可以直接到房东家的地里去采摘,豆腐、卜页、粉丝到副业上去称了记账。叫大家不要担心,有什么困难直接找队里。临走还特别说了一下,你们刚来,这几天就不要去上早工了。游龙心里想,学校有早读,农村有早工,真是“一日之计在于晨”啊!
晚上睡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加之天气炎热,蚊虫叮咬,睡得很不好。第二天一早昏昏糊糊,吃过早饭还是去上工了。
刚上工没多久,有人喊:“徐芬,你妈妈来看你了!”徐芬一听,连忙跑过去,大家也跟着跑过去。她母亲站在田埂上,旁边是她哥哥,手里扶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两人的脸上满是汗珠,衣服也湿透了。她妈妈说:“孩子,我还是不放心,一夜没睡,今天过来看看你,看到你我就放心了。”又带了一些吃的用的东西过来。一下子所有人的眼睛全湿了。这就是母爱!这就是最深沉最厚重的父母之爱。世上还有什么能超过它呢?
从此,八个人开始了他们的知青生活。一切都从头开始,一切都要自己动手。一天晚上,林敏正在烧晚饭,突然从灶门口传来“哇”的一声大叫。大家连忙问:“林敏!怎么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