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试验田还在春种秋收
陈昌华
1989,多事之秋
深圳这个追风少年
正在快速奔跑
活力四射,迸发着
排头兵的自信
朝气蓬勃,充滿了
领跑者的自豪
水到渠成,挂出了
企业文化研究会的牌子
特区特色,创办了
在商言商的深圳商报
城市多了个经济喉舌
企业多了条沟通渠道
谁都清楚经济是城市
最重要的命脉
谁都知道企业是社会
最活跃的细胞
大小梅沙的海滨风平浪静
梧桐山上的梧桐枝繁叶茂
沙滩上,史玉柱的
巨人脚印刚刚起步
梧桐下,张思民的
海王蓝图才打草稿
创业正好,创业的时代
提供着创业的机遇
年轻真好,年轻的城市
铺设着年轻的跑道
未来的巨人,还在
史玉柱的襁褓里孕育
日后的海王,正在
张思民的打拼中煎熬
两个风华正茂的青年
一对殊途同归的写照
阴差阳错,一个
在珠海找到了巨人的归宿
成为深圳的遗憾
命中注定,一个
在深圳成就了海王的梦想
成为深圳的骄傲
余音绕梁,命运交响曲
在新落成的深圳
大剧院久久迴荡
荔枝甜美,9.5亿的经贸
成交额,超出了比荔枝节
更甜蜜的味道
叶落归根,200多位侨胞
回到了华侨城久违的家园
牵线搭桥,53个台企老板
找到了投资合作的双赢目标
人如潮涌,一天时间
走遍祖国大地
锦绣中华,尽情领略
江山如此多娇
对那个年代的国人而言
旅游还显得有些奢侈
一次短暂的锦绣中华之旅
留下的深圳印象是多么美好
金秋时节,布吉农批市场
熟了,精明的潮汕老乡
一下子拿下了70多个商号
四面八方的新鲜蔬菜水果
装滿了市民的菜篮子
源源不断的滾滾财源
鼓滿了早起者的腰包
有钱大家一起赚
从来没有人眼红
深圳人就是这么和气生财
任凭大风大浪起
我自稳坐钓鱼船
深圳人就是这么自在消遙
病树前头万木春
深圳的GDP突破了百亿
试验田还在春种秋收
沉舟侧畔千帆过
深圳出口创汇已居第二
领航船不会中途抛锚
陈昌华,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协会员,深圳市文学学会诗歌委员会秘书长。作品见于《诗刊》《解放军文艺》《飞天》《光明日报》《工人日报》等。著有诗集《印象与烙印》《旗帜咏叹调》《深圳编年诗》。主编诗集《诗路花语——洛阳七十年诗歌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