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冬天》
作者:老舍
朗诵:杜桥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 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臂地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壤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回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技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作品赏析
《济南的冬天》是现代著名作家、剧作家、小说家老舍创作的一篇散文,最初发表于1931年4月,此后长期被中国中学语文教材选用。《济南的冬天》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老舍在英国讲学六年之久,英国的雾气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还去了西南地区,因此来到被誉为“泉城”的山东省会济南后,感受非常强烈。标题“济南的冬天”,简洁阐明了地点,节令。老舍紧紧抓住济南冬天“温晴”这一特点,描述出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动人的冬景。《济南的冬天》老舍一反以往厚重、富有沧桑感的现实主义风格,以轻快、自然的笔调描绘了一块冬天里的宝地。该文的主题思想即对济南特有的冬景的喜爱和赞美。通过对济南冬天场景的描述,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之情,对济南这座城市的热爱之情,以及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生活情操。[4]作者多用温情的意象来描绘济南冬天温晴之景,营造出一种温婉的整体性语感。语言层面写的是济南的“温晴”,所要表达的是济南冬天的温情:“温晴”是所见的外象,是借以表现心象的客体和媒介;“温情”是心象(心灵感受),它蕴涵的是作家的主观情感、生命和人生感悟及审美感受。文章不惜笔墨写景,实际是抒发对济南冬天的喜爱、赞美之情,这才真正是文章的意蕴、文章的核心。名家点评《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作者充分调动了读者的想像力,使《济南的冬天》具有绘画艺术的特色。同时,也可以说它是一篇成功的写景散文,它的写景艺术是值得后人学习与借鉴。——中国考试命题研究中心主任委员田昊明[4]在促膝而谈的氛围中,更显老舍先生的情真意切,一切尽在无言的回味中,无须大书特书热爱、喜爱等字。全篇留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慢慢体会、细细品味,如撞钟已止而余音缭绕不绝,更有一番情韵在其中。——高密市书法家协会支部委员会书记李连鸿[7]这篇短文的叙述语调是平易朴实的,语言是凝炼而亲切的,用词是准确生动的。但是最重要的是结构。它似乎无结构,但是内容组合的又是这么自然、精巧、恰当。——浙江工商大学西湖学者、教授吴炫
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小说家,戏剧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出身寒苦,自幼丧父,北京师范学校毕业,早年任小学校长、劝学员。1924年赴英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教中文,开始写作,连续在《小说月报》上发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成为我国现代长篇小说奠基人之一。归国后先后在齐鲁大学、山东大学任教,同时从事写作,其间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骆驼祥子》,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微神》、《断魂枪》等。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武汉和重庆组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对内总理会务,对外代表“文协”,创作长篇小说《四世同堂》,并对现代曲艺进行改良。1946年赴美讲学,四年后回国,主要从事话剧剧本创作,代表作有《龙须沟》、《茶馆》,荣获“人民艺术家”称号,被誉为语言大师。曾任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全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及北京文联主席。
朗诵者简介

朗诵家杜桥简介
杜桥,著名朗诵艺术家、语言艺术教育家、广播电视资深主播、编导,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华夏传统文化网络电视台艺术总监兼总导演,世界华语诗歌联盟朗诵委员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互联网朗诵联盟艺术顾问,中国诗歌春晚执行导演,大型原创诗歌音乐舞蹈史诗“诗韵中华”签约艺术家。中国广播文艺专家奖、中国演艺界“最佳朗诵奖”、全国高校国学联盟“朗诵家诵读贡献奖”获得者。中国百姓才艺网艺术总监,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辽宁延安文艺学会朗诵艺术委员会主席、辽宁广播十佳金话筒。曾出版专著《抚摸往事》、《杜桥短诗选》、主编有声图书《中华诗词诵读.传统文化朗诵会》,并担任朗诵、音乐编辑、制作。诗作《牧歌》曾获《诗刊》诗赛大奖。
演出讲学足迹遍及海内外。曾多次应邀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海南、长春、哈尔滨、南京、郑州、无锡、大连、鞍山、锦州、铁岭开原、呼和浩特、鄂尔多斯、包头、通辽、银川、承德、抚顺、安徽桃花潭、江苏兴化、江西南昌、山东曲阜、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河南农业大学、东北大学、辽宁大学、沈阳音乐学院、沈阳师范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沈阳药科大学、辽宁传媒学院等地巡回演出、讲学、担任评委、主考官。 2017年11月随“诗韵中华”中国艺术家代表团赴美国洛杉矶、旧金山演出,在海内外赢得广泛赞誉。
著名表演艺术家、语言大师曹灿生前在给杜桥主编并担任朗诵、音乐编辑、制作的有声图书《中华诗词诵读.传统文化朗诵会》 推荐语中写道:“中华五千年文明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杜桥先生的《中华诗词诵读.传统文化朗诵会》无疑在传承上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他不但让人们欣赏到古诗词的文字美而且享受到她的音韵美!”。
杜桥说:“朗诵是语言的花朵、精神的火炬!生命因朗诵而精彩,生活因朗诵而芬芳。朗诵就是用声音作画,用声音的彩笔描摹一幅或清丽婉约、或激越悲壮的立体音画。朗诵是引领社会风尚向善、向美、向上的高雅艺术,诗歌和朗诵是“文化自信”的一双翅膀。弘扬朗诵艺术,放歌美好生活!我爱母语,我爱祖国!”。
对一首诗的解读欣赏及表现,是一门大学问。我一直很崇拜有个性的朗诵家,他会将你带到特定的情境和意境,让你迷失自己。言为心声,只有深刻的内心体验和独到的理解,才会有声情并茂的再现和锦上添花的升华!
——马戈(《解放军报》主编、摄影家、作家)听杜桥朗诵有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