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七十古来稀,闲着没事说饮食。人们常说“老还小”。人老了,就变成了“老小孩”,又回到了“只知道吃”的年月。
洛宁县有个“饮食文化研究会”,我也在其中。饮食文化研究会是专门探讨吃喝的。比如家乡美食、风味小吃的起源、具体做法,传承等。
今天,我提出一个问题:“一天吃几顿饭好”?要回答这个问题却不是那么容易。因为不会有固定答案,会因粮食收成,也会因乡俗不同而有别。
当然,一日三餐,这是常规。可在外地人眼里,洛宁人真是有些怪,有人一天只吃两顿饭,有人一天吃三顿饭,还有人一天要吃四顿、五顿饭。

同样是一天,这两顿饭、四顿饭、五顿饭该是咋吃法?我是农村人,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从小到老都在农村,因此熟知农村人的生活习俗,两顿饭到五顿饭都亲自吃过。
在我孩童时代,农村人生活十分困苦,粮食欠缺。一到冬季天又短,又不干农活,大多数人家每天都吃两顿饭。可我觉得童年的冬日很长,很冷。
欠收年冬春季,农民的日子最难熬,故有“春荒二三月”之说。这段时间,天寒地冻。房子上,田野间覆盖着冰雪,日消夜冻,不知哪天才能化完。房檐上挂着长短不齐的冰凌锥。农民这时不用下地干活,早晨都习惯睡懒觉。本来天亮得就晚,可人们起床更晚。十点以后才起来,熬些小米或玉谷糁粥,粥里下些红薯或倭瓜,算是早饭,早饭吃到十一点多。

早饭后,人们开始了一天的生活。女人们活最多,刷锅、洗碗、喂鸡、喂猪,纺花、织布、做针线,一刻也不闲着。
男人们走东家串西家聚到一块烤火,在火盆边、火堆旁说古道今扯闲话。晴日,十二点左右冰雪开始融化,房檐上会顺着冰凌锥滴下水来,四点前后气温降低又要上冻。正午阳光强时,老人们偎依在麦秸垛旁晒太阳,暖洋洋的阳光晒得人好舒服。索性脱下棉袄捉虱子,干瘦的老头却把虱子养得白胖。
学龄前儿童最快活,无忧无虑。一群顽童满村跑,满世界疯。疯够了,跑累了,肚子也饿了。他们就跑回家要吃的,家长给个柿饼、冰圪塔烘柿或冷红薯也不行,催着家长快做饭。家长先是不理会,催急了,有些不耐烦就训斥孩子:催、催、催,你做了啥,有了啥功,整天只知道吃。小孩被训得灰溜溜地又出门耍去了。

下午五点钟,该做晚饭了,女人们才停下手中的活,做点咸糊涂,里边下些萝卜白菜或酸菜,就是美味可口的晚饭。
这就是吃两顿饭的真实情况,主要是没啥吃,但凡粮食多一些,谁也不愿一天只吃两顿饭。
丰收年景,洛宁人也会享受,一般也是一日三餐。
夏日,天长夜短,农事繁忙。中午天气炎热,在田野里顶着烈日干活是吃不消的。人们需要在家里或树荫下歇晌。但农活不能耽误,只能早出工晚收工,两头披星戴月。

早上四点起床下地干活,十点左右才收工,天亮后家里人会送点吃的到地里。最好的是鸡蛋面叶,这是最高的待遇。次点儿是咸滚水泡馍,吃白面馍不多,一般是玉谷面馍或红薯面馍。再次点儿的只能是咸滚水泡红薯。洛宁人把这顿饭叫“喝汤”。不论汤的质量好坏,干活的人也会停下手中的活歇一会,喘喘气,吸袋烟,伸伸懒腰提提神。做汤是家中女人的职责,送汤是家人的责任,媳妇亲自送,派孩子送都行。因此家人也不能睡懒觉,懒媳妇反复提醒着自己:起、起、起,起来做汤送地里,都怕送晚了男人责怪。
下午歇晌后三点下地,摸黑九点左右收工,时间也太长,家人会送些干粮茶水到活场,让干活的人点心一下,歇一会。这顿饭叫“吃贴晌”。
这样,喝汤、早饭、午饭、贴晌、晚饭,一天吃五次,算是一天五顿饭。虽说一天吃五顿,但都油水不多,饭质差,不耐饥。
特别是找人帮助盖房子、做家具或干出力的农活,每天吃五顿饭几乎成了常规。

洛宁以前曾被人戏称为“憨人国”,这里的人憨厚实在,热情好客。一有贵客上门,借米借面借鸡蛋也热情招待,让他们吃上四顿、五顿饭。难怪人家说洛宁人真怪,一天只知道吃。
如今,农村人的生活大变样,也像城市人一样,一天准时三顿饭,肉蛋,大米、白面习以为常,吃粗粮反而成了特殊的享受,美其名为“调剂营养”,一日多餐成为历史。但还有年轻人一日二餐,不吃晚饭,为了减肥。
杂乱无章地写了这么多,不知算不算饮食文化?值不值得研究?至少能说是乡俗饮食文化吧!到底一天吃几顿饭好?我想,这也没有什么明文规定,还是随个人的意愿为最好。
如今有些小青年整天山珍海味,花天酒地,胡吃海喝,同往昔相比真是天壤之别。有人说这就是幸福生活,可我思想守旧,常回忆过去美好的岁月,那时的人和事,在我心中难以忘却……

作者简介:马生彩,生于1948年,洛宁县城郊乡在礼村一组人,69年参加山东曲阜防山炮兵部队,74年退伍后历任村干部,2015年出版文史资料《在礼百年》一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