勺湖之冬
作者:刘艳梅
朗诵:陶 红
江苏淮安冬日的勺湖公园清新淡雅。仿佛一位卸去浓妆、洗去铅尘、纯洁无暇的妙龄少女,让人陶醉;又如一位淡定祥和、大彻大悟的智慧老者,让人敬仰。
影壁、残荷。一景一影都唱和着季节的回声,阻隔了尘世的喧嚣。蓦然回首,隐匿在繁华丛中的你,没有繁花似锦,没有姹紫嫣红。水墨丹青,绘出一幅幅秀丽迷人的画卷,宁静而典雅,超然而从容、更显端庄大气。
长桥、画舫。一静一动都承载着人生的足印,抖落了世间的风尘。回眸四顾,汇集了江南园林精华的亭台、楼阁、轩榭、碑园,都匠心独具,又宛若天成。正如近代诗文家段朝端所言,勺湖公园水面弯曲如勺。相传王母娘娘外出游玩,途经淮安上空发现此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风景秀丽,于是停下赏景,不小心将一手帕掉在此地,于是便有了勺湖。
其实,勺湖是因构筑淮安古城,修补取土而逐渐形成的,与淮安城的历史同步。据史料记载,古时先后在勺湖园修筑的庵观寺院有:法华禅院,文通寺,龙兴寺,文佛寺,老君殿等。历史的风云,卷走了烟雾缭绕的香火,留下了一片宁静的天空。
漫步湖边,碧玉凝痕的湖水,明澈如镜,让人沉静,让人坦荡。蜈蚣桥如一道长虹横卧湖面,贯穿于水榭楼阁之间,令人遐想。贴水曲廊和扇形水榭,造型优美,与蜈蚣桥相映成趣。在此眺望两岸,勺湖书院旁的春风亭正翼然临于湖上,与右岸的烟波亭遥相呼应,都有大鹏展翅之势,引得水榭上的龙头高高抬起,欲直冲云霄。而那古色古香的画舫,如晚归的船儿,沉醉在碧波之中,与湖水相依相恋,融为一体,真是“楼台倒影浴金碧,长桥蟠曲如飞虹。”人行其中,悠然间成为景中景,画中画,让人浮想联翩。无怪乎明朝《永乐大典》主纂姚广孝见到此情此景,赞声连连,留下了“襟吴带楚客多游,壮丽东南第一州”的千古绝句。
脚畔,轻柔的湖水如丝带镶嵌着一片粉墙黛瓦,延年桥和蜈蚣桥交汇处,便是有着悠远历史的勺湖碑园。碑园运用了中国园林传统建筑手法,随形就势,回廊曲折,漏窗别致,砖雕精美。
进园,“雪作须眉”四个大字立即映入眼帘,每个大字足有尺余见方。此碑为康熙御碑。康熙第五次南巡时,途经淮安,文武百官在板闸码头迎驾,康熙下御舟,一眼看到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忙叫歇驾,当即召引此人进前,一看原来是告老还乡的老臣刘谦吉,时年已八十一岁。康熙令人准备笔墨纸砚,随即挥毫写下了“雪作须眉”四个大字赐之。刘谦吉老泪纵横,感激皇恩浩荡,随后便摹勒于石,置于居所——篑园正堂之中,后转入勺湖碑园。
出园,沿堤岸幽静小道慢行,轻轻穿过“神怡”“清趣”二道玲珑别致的园门,挺拔俊秀的文通塔巍峨眼前,黄色砖墙,黑色檐角鲜艳夺目。叠涩砖檐,上覆小瓦,一种被墨水浸透过的色泽。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始建于唐中宗景龙二年(708)的文通塔,历经千年风霜,多遭磨难,根基深厚,几经修复,仍傲然屹立在淮安大地,为古城添姿增彩。更为勺湖公园添上了一件厚重的历史人文外衣。
文通塔东、南增建古式花墙与外界隔开,院门题额“文通塔苑”。苑内落叶匝地,掩埋了满地繁英。高大的芭蕉垂下高昂的头颅,收拢枝叶,不是对严冬的屈服,只为迎接明媚的春天。那金灿灿宛如灯笼的柿子高挂枝头,引来鸟儿的垂涎,谱写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篇章。生死、成败、繁枯、兴衰都在这玲珑雅致的勺湖公园里完美演绎。荣辱沉浮,铅华殆尽,最后希冀的还是宁静的归宿。
刘艳梅,网名:雪子。江苏省作协会员,江苏省散文协会会员,淮安市作协会员,淮安市清江浦区作协理事。人到中年才看书写文,在巜中国文化报》巜新民晚报》巜语文报》巜农民日报》巜中国组织人事报》巜新周刊》巜清江浦》等报刊杂志发表多篇散文。
主播简介:陶红 。中华文化促进委员会朗读专业委员会会员 , 愿与诵读温暖相拥,将对文字的热爱转化为前行的力量,随性而行,随遇而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