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
且行且珍惜
罗浮梦里巧相识,一瓣玲珑酒一杯。
欲问玉妃何所事,娇羞映雪发春胎。
译文(尚丽清)
有一个“罗浮梦”的典故,
说的是一位男子在梦里,
巧遇了梅花仙女。
梅花仙女那种美丽啊,
美的小巧玲珑,
美的让人如饮美酒,
那可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
但是故事终归是故事,
浪漫还得回归现实。
当在现实生活中,
男子遇到一见倾心的女子,
却是由爱生敬,
默默地成就爱人的事业。
《梅》语浅析一一至爱当敬
尚丽清
偶读且行且珍惜所作七绝《梅》,顿觉此《梅》非彼《梅》。诗人在以全新的视角、全新的立意、全新的艺术手法,艺术性地表达着自我的爱情观。
《 梅》大胆冲决长久以来咏梅诗歌的思想禁锢,既不拘泥于赞美梅之外表的冷艳、傲岸、一花独放的奇美;也不局限于讴歌梅之内在的高洁、自强、超然特立;而是在爱情的两情相悦上挖掘,尤其是在挖掘梅之内心世界上有超越性的突破。此为立意上的胜出。
我们不妨进入《梅》之品读。
“罗浮梦里巧相识,一瓣玲珑酒一杯”。落笔用典,创设意境,然又能于虚写中表现诗人对梅的惊人发现。
爱好文学的朋友皆知“罗浮梦”是唐代柳宗元《龙城录》中的一个凄美的故事。记述隋朝赵师雄被贬至罗浮,“天寒日暮,在醉醒间”发生的奇遇记。梅花仙女,绿衣童子,浪漫着他的梦境。酒醒后,方晓是自己一夜醉卧于大梅树下,美丽的梦境与残酷的现实形成强烈的对比,内心平添了无限惆怅。我们诗人的笔下却绝无惆怅。“一瓣玲珑酒一杯”,那是一种令人赏心悦目的情态。元代的大才子乔吉在《折桂令·罗浮梦里真仙》曾有“酒盏儿里央出些腼腆”的描写,我们的诗人则表现自我观梅的亮点,由一瓣到整体来描写。至此,我们已经看到了作者在创作中追求创新的意识。凡步人后尘之举要努力不为。一旦为之也要努力尽快逃离现场。此便是文学创作中的超越。
再看描写方法上的进一步超越。“一瓣玲珑”是梅局部之美,美的状态乃小巧极致;“酒一杯”,则是对梅整体观察所得。或是因我个人涉猎读物有限,仅排列在大众之于咏梅诗的印象中,似乎对梅花的描写,多为远观,少有近赏。故而,激发我对“一瓣玲珑酒一杯”多了几分咀嚼。
诗人借“罗浮梦里巧相识”,明在用典,暗应在寄托自己对梅渴望已久的追求。而作者对梅细致入微的描写,充分体现着诗人的审美观:他不喜欢那种大肆张扬之美。当视觉由细细欣赏“一瓣玲珑”至梅花的整体时,诗人便自然地调动嗅觉与味觉进行描写。“酒一杯”,那既是花开蕊黄的摩状,又是爱之深切的薄发。
酒之酿制,乃是时间的孕育;酒之醇香,世人皆知;酒之温度,因人而异。然酒之作用力,早有共识:令人激动,令人兴奋,有着某种跃跃欲试冲动。以梅为酒,定有千杯不醉之妙趣。品读至此,有种莫名的忧虑袭上我的心头。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使君”则不然……三、四句由虚写过渡到实写。
欣赏着眼前冰清玉洁的梅,诗中男子借酒壮胆欲大发雅问“玉妃何所事”。玉妃,这里如作诗体小说理解,可理解为有夫之妇,或仙女。作本意解也可理解为梅花。
“所谓《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从变从义,而一以奉天”。这里的“诂”、“占”、“辞”都有解释、说明等意思。对同一文本的理解,不同的读者可以有不同的阐释。文学评论固然也是如此。好的作品总是在有限的篇幅,盛得下时空,张得开想象,收得住边缘,又留得出余音。
《梅》在玉妃“娇羞映雪”别有一番风致面前,男子及时地收敛了自我的冒昧,爱上玉妃的男子恍然大悟了玉妃的心志——“发春胎。”这是一个拟人化的表达方式,即发春华。蕴育春天,便是蕴育生命。这是一项多么伟大的工程!我怎能相扰呢!诗人在零距离的欣赏中,也达成了挖掘梅之美的心志。
诗人对玉妃行动的认识在实现着升华:玉妃是在与雪的相依相存间实现着相得益彰。此间的人生哲理绝对高于“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的相互争斗。同一环境下和谐相处,会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发春胎”,将带给人们更多的欣喜。彰显全新立意的同时,带给读者更多的思索。
爱情,不止于男女之爱,更多的应是生存环境之爱。是一种大爱。爱你身边的人,爱你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爱一切的客观存在。
品读间,怦然心动:梅……美……,以梅喻美清晰于眼前!怦然心动间,且行且珍惜之七绝《梅》的行文思路也清晰于眼前:遇梅(美)——赏梅(美)——爱梅(美)——敬梅(美)。《梅》之题目,语带双关。《陌上桑》中“使君”的窘态在消失,秦观戏碧桃的风流故事在消失,袭上心头的忧虑在消失。
全诗虚实结合、亦幻且真。体味二十八字的故事,意蕴深长,形神兼备,卒章显志;讴歌赞美“梅”柔中有刚、刚柔兼济的美好品质;讴歌赞美“梅”目标明确、意志坚定的伟大精神;讴歌赞美君子之爱的无与伦比。诗人已看到了嫩芽在枝头吐翠。令读者对君子之爱肃然起敬。
巧设悬念。“欲问"是《梅》之又一艺术手法一一“欲问”,将爱情故事掀起狂澜。何出此言?那可是酒后之心事啊!作品中的男子仅限于“问”;仅此一“问”,在女子“娇羞映雪”间也会心地悄然收起。瞬间的感情大起大落,平静中,至爱,凝成“敬”的一池温馨。
而这“敬”则是大有学问。敬,静也。这第一关恐怕就难以胜出。面对至美,凡夫俗子岂能无动于衷。“敬”,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渗透于爱情文化中的精髓。既呼之为妃,必是名花有主之女,与“罗敷”身份相同。或可理解为主人公借助“玉妃”展示一些人对有夫之妇也曾有过爱慕之心。然道德的底线让他们把控着爱的流露,并未发出爱的宣言。欲问之前当以尊重对方为先。此与周敦颐的“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也”异曲同工。但能超越周敦颐的描写,细腻地展示男女主人公微妙的内心世界,乃不凡之笔。
今人制作古体诗,大多借助词语堆砌,造成诘屈聱牙之流弊。而巜梅》于流畅明快的诗句中,书写了一个浪漫且高尚的爱情故事,实属难能可贵。字字似珠玑,句句嵌风骚。
作者于文学底蕴的张开中,也为我们铺开了一幅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美丽画卷。试想,人生在世,哪个人能没有几番巧遇?而那番巧遇之所以能成为千古流传的美丽故事,绝对是遵循着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恪守着自我的人格底线。
二十八字的《梅》在思想内容上的剖析至此,似应告一段落。然,《梅》之二十八字中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以及充满浪漫色彩的环境创设,却温馨为一篇典型的微小说。
故事的开端:梦里巧相识;故事的发展:一见钟情;高潮:读懂心志。小说在高潮中戛然而止。结局:开放式,任读者畅想未来。
“诗体小说”,已不是一个新词。早在2002年,我便于《内蒙古电大学刊》第6期上刊发过《中国的“诗体小说”》,其中列举过《氓》《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那是我们古典文学史上典型的“诗体小说”。在20年后,得见且行且珍惜的《梅》,无限欣喜。欣喜之余,为中华光辉灿烂文化后继有人深感慰藉。
文学评论真的是件苦差事。需要投入阅读的最高级别——品读。品读,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用心细细地揣摩,小心翼翼地对接,拼尽全力去碰撞,直到碰撞出灿烂的火花。这个过程,很是熬人。否则,便是对作者极大的不尊,便是对作品极大的亵渎,便是对自我存在的否定。故而,每每完成一次碰撞,便得付出无数个日夜的无眠。“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绝非夸张句。然而,当碰撞出美丽的花朵时,那番自得真的是无与伦比。清闲自在的日日月月,有茗香袅韦编,有清泉心上流,有彩蝶花间舞,快哉,品读!
《梅》语,半部缩微的《警世通言》也。
作者简介:

尚丽清,女,1963生,呼和浩特市人。1980年考入呼和浩特市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1982年开始在呼和浩特市第二十九中学任教,坚持业余创作。呼和浩特市作家协会会员,呼和浩特市戏剧家协会会员,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学艺术家协会会员。著有诗文集《偷一个太阳给自己》(远方出版社,1999年)《送一个月亮给知己》(远方出版社,2004年)《踩着落叶走过》(远方出版社,2018年)。作品入选多种选本。诗歌《沉默的季节》《那年没有雁行》《一路歌声》在“中国诗歌十年”(1993—2002)征文活动中获实力卷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