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赵村白马庙追记
在汾河入黄口下游不远处,沟梁之上,有一小村,名北赵村。该村倚坡临河,人口不足千。名曰赵村,不知来由,因全村无一赵姓。求证老者,亦不得知。村北曾有一古庙,名白马庙。
民国版《荣河县志》记载:“白马神庙,在北赵村北,距新城三十五里,世传为龙马负图处。元·贞元间修。万历四十一年重修。清·康熙十一年,乡人张忠捐赀重修。民国十八年,复损资重修。”
北赵村位于黄河拐弯处,这里河床宽阔,河流较为平缓。从北赵村溯流而上,不足十华里,即为历代帝王多次亲往祭祀的后土祠。北赵村曾是一古渡口,河正对面为陕西合阳县。60年代末我读小学时,此渡口还在使用,常有木船载人、货摆渡于黄河东西两岸,行走岸边,时可闻吭亮的船工号子。渡口两岸民风淳朴,村民往来通商,打工,赶不上船,随便走入一户人家,借宿,吃饭,主家虽贫寒,亦必尽其所有好饭招待,不仅不要钱,而且相谈甚欢。翌日,打个招呼走了。下次过来,可能还会住下,颇有桃源古风。
白马庙,在北赵村北端濒临黄河的高崖上。不过打我记事,就只有遗迹了,只隐约可见坍塌的戏台。但常听老人们讲述曾经的辉煌:很久以前,从黄河里跳出一匹马,是神马,白色,人们就追。白马跑到这里,突然消失了。于是,人们便在这里建白马庙。有了庙,便有了庙会。庙会既是祭祀活动,又是商品交易会,而且一定要唱戏,因此也是乡民难得的娱乐和社交活动。这里的庙会非常热闹,方圆几十里的人都聚集而来。
老人们的传说,我80年代初在台湾出版的道光版《荣河县志》得到印证,并看到白马庙的形式图。而且弄清楚,所谓白马,其实是龙马。龙马,似龙似马,非龙非马,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是吉祥、精神健壮的象征。龙马出河,来到北赵村,并非闲溜达,是负图而来。所负何图?乃伏羲制八卦所依之图也。
相传,上古伏羲氏时,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这是上天给先民的神示。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后为《周易》来源。 因此《易•系辞上》有"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之说。《礼记·礼运》:“河出马图”。孔颖达疏引《尚书中侯·握河纪》:“伏羲氏有天下,龙马负图出于河。” 孔安国《尚书·大传》曰:“王者有仁德,则龙马见。伏羲之世,龙马出河,遂则其纹以画八卦,谓之河图也。”
如此说来,龙马负图见伏羲的地方,就是古文化之源——《易》的源头了。那么,龙马出河的地方,就非同寻常了。
如此不同寻常的地方,肯定不止一处。就像尧、舜、禹的传说一样,多处都有。比较有名的伏羲庙,有甘肃天水的伏羲庙,河南孟津伏羲庙。但与龙马出图有直接关系的是是河南孟津伏羲庙。这是借了著名书法家、孟津人王铎的光。王铎曾写《龙马记》记述其事:“余儿童时,戏于河墟,父老曰:‘此河中,下多石子,有声,曾出龙,相传以为怪。’余亦讶以为奇。后数十年,阅石碣所记载,知为宓羲画八卦肇端龙马所负之图,龙马所出之河,今孟津(即现在的孟津县会盟镇,明清为孟津县城)西北,河中漩涡倒流者,即其处也。”他还煞有介事地写道: “龙马者,天地之精,其为形也,马身而龙鳞,故谓之龙马。高八尺五寸,类骆有翼,蹈水不没,圣人在位,负图出于孟河之中焉。”
龙马负图,本来就是传说。所谓传说,也就是有那么一说,多荒诞不足信。不过传说中多少也隐涵些文化的信息。至于龙马驮着图到底是跑到孟津还是跑到北赵村,就难考其究竟了,因为两处都在黄河边,相距不过数十里,本来就难说清楚的。
听老人们讲,在北赵村白马庙大门口,有两棵柏树,甚奇。见过那么高的树,没见过那么直的;见过那么直的,没见过那么粗的。而且一到夜晚,星月满天,柏树下却会下雨。这也在民国县志有载:
“汉柏:在白马庙前,两株对峙,身高十丈有奇,周围五丈五尺。相传为汉代物,虽无碑记可考,然较介休北门外汉槐,临晋潘西村汉槐,高大不止数倍。”原来这两棵柏树为汉代古树!而老人所言夜间树洒甘霖,其实是树分泌出的树液,夜间气温降低,湿度上升,就会滴下,也不是什么神物。但可知其事不虚。
按县志载,北赵村白马庙,始建于元,经几代重修,民国尚存。最终毁于抗日战争。其间,中国军队过路曾宿于此,临撤走时,为防日军在此驻扎,毁之。据老人们讲,是把碗口粗的麻绳拴于大梁,以十多匹牛驮拉,大厦倾覆。此后,再未重建。
北赵村原属汾阴县。汉武帝时,因在后土祠发现宝鼎,武帝以为大吉,改年号为元鼎。唐开元十年(722年),唐玄宗李隆基在祭祀后土时,对后土祠进行修缮,期间又挖出两个青铜色宝鼎,玄宗以为吉兆,遂改汾阴县为宝鼎县。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有荣光曜河,帝以为大吉,改汾阴为荣河。
1954年,北赵村所属荣河县与万泉县合为万荣县,荣河县消失。1971年,北赵村所属的南赵公社从万荣县被重新划分到临猗县。2001年,南赵乡撤销被并入孙吉乡。在这一次次的人为撕裂中,北赵村这个本来处于地理边缘的小村庄,一次次被边缘化。随着城镇化加剧,村里五十岁以下男女多外出,成为城市务工人员,如今村里只剩些老弱,守着日渐荒芜的土地。那个白马庙,渐渐被人淡忘。与白马负图有关的信息,也行将消亡。故追记之以备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