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孝治天下
论述了“为政以德”的政治原理,接下来一个具体的问题就是怎样实现“为政以德”?孔子认为必须推行“以孝治天下”的政治路线——即为政者首先要以孝立身,并从孝亲尊出发推而广之,视天下人为父母“大孝天下”,以此为民表率,引导、教育、感化天下人树立孝悌之心,自觉履行孝道,这便是“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学而篇》)在政治层面上的应用。因此,《论语》接下来就记录了孔子答复鲁国大夫孟懿子问孝的一段话:
【原文2.5】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懿子是鲁国大夫,姓仲孙,名何忌,懿是其谥号,孟孙就是孟懿子。这段话的字面意思翻译过来就是:
(有一天,鲁国大的大夫)孟懿子来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的问题,孔子告诉他:“孝就是不要违背”。又一天,孔子出行,樊迟驾车,孔子就告诉樊迟说:“孟懿子问我什么是孝,我告诉他就是不要违背”。樊迟就问:“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回答说:“父母活着的时候按礼来侍奉;父母去世了,就按礼来安葬他们,以后以礼来祭祀他们”。

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孟懿子问孝,孔子只回答了两个字“无违”?他究竟要孟懿子不要违背什么?按照传统的解释,“无违”就是“无违于礼”,朱熹在《论语集注》中也是这么认为的。既如此,孔子为什么不明确的告诉孟懿子而告诉樊迟?孔子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是不是孔子太滑头了?
依我的理解,这“无违”二字,其实就是告诉了一个“孝”的大原则,对不同身份地位的人有不同的要求。对个人而言,“无违”就是“无违于礼”,即对父母能做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就是孝,但对于为政者而言,仅做到这些远不够,还要由此出发,推而广之,设身处地的为天下人着想,政策法令不能违背天下人的意愿,要代表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这就是孝道在政治上的运用。孟懿子是鲁国的大夫,是从政治国的人,对他而言,孝,自然应是大孝,即对天下人负责,视天下人如父母,竭尽全力为天下人服务,不可违背天下人心。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领导者要有公仆之心,不能违背人民的意志意愿,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
樊迟是孔子的学生,就当时的身份地位而言,尚属人子,只能行个人之孝,所以,孔子就直接将个人尽孝的基本要求明确的告诉了他。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孔子这里,“孝”不仅是一个伦理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问题,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由于承担的社会责任不同,孝道的范围和要求就不同。为政者,承担着社会公责大任,不仅要有孝敬父母之心,更要有大孝于天下的公仆之心,所以,我国自古就有“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的说法,历朝的大臣们但凡有涉及国家大事、涉及民生大事的奏章时,大都有“圣朝以孝治天下”的话,表面是恭维,实质是用这一顶大帽子来说服朝廷采纳奏议。可以说,将孝道运用于政治,既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又是一大亮点。

史永峰,笔名冷梦良,公安民警。眼晴不大,却还好眯起来看世间万象;一介武夫,读过几本古今圣贤,就附庸风雅,陶醉于红尘风声雨声,发书生之感慨,在报刊和新媒体上偶有片言只语;发表过《试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等几篇论文,也获得过一些奖项,出版有专著《论语通俗解读》和一个杂文散文集小册子《阿Q重返人间》,参与过人民日报出版社的图书编写,担任过光明日报出版社的特约编辑。现为陕西省孔子学会会员、中国孔子基金会宝鸡孔子学堂客座讲师、宝鸡市孔子研究会副秘书长,宝鸡市传统文化促进会会员、讲师团讲师,宝鸡市作协会员、宝鸡市文学创作学会副秘书长、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平生追求“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夫子之训。
微信:syf36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