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学教师,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厦门市作家协会会员。集美区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品散见于《生活 创造》《福建教育》《厦门教育》《集美风》,厦门日报晚报等。爱旅游,爱阅读,爱写字,渴望凭着文字,与你,与世界自如地交流。著有散文集《一个人的优雅》、《一杯茶的幸福》、《最美的时光在路上》,厦门女作家合集《遇见》。



晒谷场上的记忆
回乡途中,见到路旁田地里一片片稻谷已是金黄,在炎炎烈日里笑得弯下了腰,似乎也闻到了一缕缕淡淡的稻花香,禁不住驻足凝望,想起那些割稻晒谷的日子,想起晒谷场上那些难忘的往事。
小时候,每到收割季节,晒谷场便热闹了起来。各种庄稼,黄豆啦、花生啦,还有稻谷等等,就轮番从田地里收回到晒谷场。整个夏天,晒谷场便成了全村最热闹的地方,没到地里去的妇儒老幼便都聚到晒谷场,大人们边干活边拉家常,小孩们做游戏、捉迷藏,追逐打闹,往往到了夜很深了还舍不得回家去。
最先到晒谷场的是黄豆。黄豆是整根拔起,敲去根部的土,然后一捆一捆绑好,用独轮车一车一车载回到晒谷场。先整齐地把黄豆摆在晒谷场上晒,晒到差不多干了,叶子和黄豆壳都变成褐色的了,便开始敲豆了。敲豆不仅是项体力活,还要讲究技巧,新手往往没办法让豆杆敲出豆子来,还可能把自己的脚趾敲伤了。我妈是敲豆的能手,那豆杆在她手中很听话地一转又一转,很有节奏地一声接着一声响,地板上的豆子便啪啪啪纷纷从壳里跳出来了,而且她敲豆的力度掌握得刚刚好,豆子很听话地聚在故一起,不会跑得跳得太远。
敲豆时节,我最喜欢的就是捡豆子。提着一个小篮子,走在晒谷场边,把遗漏的豆子捡起来,仔细捡,每天往往能够捡到一小碗。回到家,妈妈会炒豆给我们姐妹吃,有时她心情好,还会加上糖浆,做成甜豆团,又香又脆又甜,是童年里的好东西。
我很喜欢跟着大人去晒谷场,当大人们把稻谷摊好在晒谷场上后,就会有一段不忙的时候,她们就会聚在一起边打毛衣边聊天。静静的午后,晒谷场上的稻谷,在阳光的炙烤下泛着淡淡的稻香,大人们边打毛衣边家长里短,不远处的苦棘树上,蝉儿一声声叫着夏天,那样温馨的画面总让我很感动。
我会帮着团毛线,帮着用双脚去翻稻谷,更多时候,我静静地坐在她们身边,听她们唱歌,聊天。记得那时有个婶婶还带了一个小收音机去,那些天我便爱上了听收音机,小喇叭广播节目我便是从那时开始听的,一直坚持到小学毕业。
在晒谷场,我还学会了编织。我把大人们不要的毛线,一段一段拣来,接起来,团成一团,然后折了两根细细的芦竹的杆,把其中的一段磨尖,做成棒针,然后缠着妈妈教我起针,教我编织。就是在那时候,我织成了一条围巾,五彩的,很漂亮,很暖和。
三十几年匆匆逝去,如今,村里种豆种稻的剩下不到几家了,如今的晒谷场也没当年那么热闹了,但是那些晒谷场上的记忆,还一直珍藏在我的心间。



烧煤饼的日子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我家厨房很小,靠墙的一边用砖头砌了两个土灶,一个用来做菜,一个煮猪食。三个灶都烧柴火。那么小的一间厨房,还要堆上半屋子的柴草就更显得拥挤了。当时烧火用的是麦杆、稻草、蔗叶或者豆其,但最多的还是树叶。所以扫落叶是童年少年时的我责无旁贷的一项任务。我每天放学就去屋前屋后扫落叶,每个寒暑假就带着个布袋骑上车去远一点的树林里扫落叶,或者到山上砍柴割草。烧柴火的土灶,不仅花时间多,还常常把自己弄得满面烟尘。
我读五年级时,农村大力提倡副业生产,父母在夏天的时候烘龙眼干,秋冬时种蘑菇,我们家渐渐有了些积蓄。就在我上初中的那一年,我家在村口建了一座新房子,厨房依然不大,但很整洁,我们的厨房里,除了有一大一小两个土灶外,还多了一个烧煤饼的煤饼灶。记得我们用的煤饼有12个孔,风从12个孔的下面进来,12个孔眼里,会窜出青红色的12道均匀的火焰。一个炉子可以塞4个煤饼,这4个煤饼的孔要对齐,如果堵塞了就会熄火,对齐的工具是一根捕条。每次把煤饼放好,就要用那根捕条插进孔里,慢慢把四个煤饼对齐。煤饼炉的下面有个口,不用的时候要把口关好,这样煤饼才不会烧掉。

煤饼炉火旺得慢,所以我们先回到家的人第一件事就是要把煤饼炉下面的盖子掀开,这样才能让炉子里的煤球烧旺起来。煤饼炉比柴火灶省事多了,人可以不必时时刻刻在灶前忙碌,把火开了,把锅放在炉上后,就可以去做自己的事情。但这样有时也会出事,有次我煮稀饭时忘了时间,锅里的水连同饭粒一起冒出来,浇灭了煤球,幸好我及时从邻居家借来一个烧得正红的煤饼,放进炉子里,才继续把煤炉烧起来,没误了餐点。
我家煤饼是自己印的。记得那时的周末,我常常帮父亲印煤饼。父亲用推车买来煤炭,再去山上创一些黄土来,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好,就可以印煤饼了。煤饼印好了,要先放在地上晒干,然后一个个一累累叠起来,收在厨房里。不大的厨房,往往要叠上好几排煤饼,再加上烧过的煤饼渣,还有煤炉里散发出的气味,让天生对气味敏感的我总觉得胸口憋闷,喘不过气来,甚至会不停地咳嗽。
我当主妇时,用的是煤气灶。煤气灶最大的好处是,可以随时开关,火也可以自主控制,非常方便,油烟也不多,厨房可以保持干净,而那段烧煤饼的日子,就成了难忘的回忆。






中华作家原创文学协会·中华文创文学社
官方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