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仁义的朋友圈
文/潘安兴
🌹仁与运是同辈,与同奠与保一样,如'保清的父亲仁和,与运胜、运群等同辈,只是用字不同而已。
🌹在我们屋里,有个手颤抖的老婆,姓熊,她的先生就是潘仁义。一个乡村私塾先生,曾经在家坐馆蒙学,带上十个童子,燃起乡村教育的篝火。
🌹潘家湾的蒙学馆,就设在我们这个屋子里,附近湾子的细伢们,也在这里接受启蒙。
🌹当然啰,民国初年,附近湾子普遍贫穷,一般庄户人家的细伢读不起书。没有生源,就移馆在徐家冲、汪家冲联合办学。
🌹别看他是一介布衣,在偏僻的乡村当教书匠,却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很多军、政人员都慕名而来,家里时常门庭若市,车水马龙,一派喧哗的景象。
🌹以才华与人格魅力,吸引着许多仕宦名流,却不愿出道。大小官吏请他出山当幕僚,都被他婉言谢绝。他情愿终老林泉之下,以教书的微薄收入养家糊口,也不愿闻达于诸侯。决计当许由、严子陵一类隐士,高蹈于扰攘红尘。在战乱频繁的民国,无疑是一种独善其身。
🌹虽然,未踏上仕途,却广交好友。不论是潘氏家族,还是社会乡绅,文坛耆宿,都在他的朋友圈内,可谓“胜友如云,高朋满座,来去皆鸿儒,坐上无白丁”。

🌹门口的栓马石,左右一对石墩,门额上“五福临门”大字,上方精美绝伦木雕有“渔樵耕读”、“忠义报国”等图案,似乎在诉说着祖辈的荣誉,闪亮在星空的斗宿,扑朔迷离着如烟往事,尘封在岁月的长河,溅起了一朵朵的浪花。
🌹走进屋来,一正两厢。天井鼓皮格扇,还有转楼,立柱石础都为石鼓,给人以庄严古朴。在湾里来说,木构建筑,线石外墙,工艺美术,都是一流水平。房子坐落湾中,门口塘波光照影,别有一番风光画轴。
🌹民国是中国转型的大变局的十字路口,一个风雷激荡的时代。在这个时代,英才辈出,大展身手。处在这个时代的读书人,纷纷出世,找到归宿,即自己的位置,活动平台,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的价值。
🌹不出仕,却喜欢交游。闲暇之余,三五成群,访友聚会,在朋友家中,清茶一杯,薄酒几盏,尽兴地谈天聊地,带醉在深山老林,吟诗作对,悠闲快哉在乡村,无拘无束地在恬静的村落。
🌹他特别善谈,海阔天空,天文地理风俗人情,吟诗作赋,几乎无所不能。在乡村,附近十里八湾,红白喜事、上梁过客,亲家上门奉帖等都请他润笔。
🌹在黄陂北乡,他与潘怡如、潘正道、赵南山、柳质阶、胡康民、余家菊等都过从甚密,时常走动,还有诗词唱和。他们还相邀府上小住数日,弦歌不辍于桑梓。北乡的浓郁乡风情,这些社会名流,他们之间保持朴实坦率的性情每次见面如久逢亲人,拱手作揖,热情地称兄,如久别重逢。那种热烈的画面,岁月弥久在浓郁的氛围中,民国时期的公知们,成为一个时代的标杆。
🌹吴佩孚也是性情中人。这位大帅,从仙河口庙,登上凉亭,到仰山寺朝山拜佛。进庙看到他绛帐讲学,题笔书法,便知其功夫如何。顿时雅兴大发,与之交谈甚欢。

🌹他备上薄酒小菜,两人边饮边聊。谈到浓时,吴大帅转入正题,乱世正是用人之际,突破诸多窠舀,不拘一格启用人才。那些民国的枭雄们,深谙此道。
🌹亮明身份,欲请他到大帅府上作幕僚,或在军中作文化教官。他忙起身作揖说:“谢大帅美意,余才疏学浅,孤陋寡闻,恐有负重托,不胜愧赦”!
🌹话说到这里,吴大帅哈哈一笑,也不勉强,着侍卫官取来两千元银票,给了一张进府门卡,对他说:“这点小意思,权当弥补办学不足。以后,有什么事,可来找我”。说罢,两人作揖而别。
🌹他不想介入政治,风诡云谲的舞台,走马灯似的换角。大红大紫的背后,谁知道明天的结局,只不过是乱哄哄你唱罢我登场而已。智者看到门道,“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不乏是古今的高士。
🌹但这并不妨碍他的交往。潘正道先生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作为宗亲,时常会光顾舍下,促膝长谈。正道先生的辈份长,却常呼“仁义哥”,传统在那个时候依然如故,并不影响他们的交流。农家饭的泥土芳香,一杯清茶的温馨,奉上的是乡情与宗法情的沁入骨髓。
🌹不同的见解,仿佛没有影响友谊的桥梁。潘怡如是早期的革命者,先后参加了孙中山的同盟会,与董必武等由民主主义者转向共产主义者,他早有所闻。作为宗亲、朋友,并没有考虑什么个人信仰,依旧一往情深。

🌹当潘怡如先生来到家时,说明情况,他连忙把他带到凉亭仰山寺隐蔽起来。每天在那里随他深居简出。只到风声过后,确实安全无事,便换上衣服,带上银元给他,又送上一程,才放心回家。
🌹他与黄陂南乡的陈彰武、刘凤章、彭善、万耀煌等都有往来。经潘正道介绍,他以诗会友,交结了刘凤章、蓝天蔚等人。徐世昌当总统时,任命陈彰武为漠北办事大员,总督内外蒙古,唐努乌梁海事务。
🌹一个深秋的早晨,陈彰武与潘正道躬亲来到家中,欲请他随行塞外,万里赴大漠行营襄赞戎机,将沙俄驱出国土。他沉默片刻,如此重任,迅速以自己不谙军事,恐误国家大事,最终婉言谢却一番美意,抱着满脸愧疚招待客人,不断致歉送过安畔山,方才拱手揖别。
🌹当年,陈时创办了武昌中华大学,听刘凤章介绍,他的国学基础深厚,决定招聘为国文教师。请胡康民转来信函,语言朴实恳切。收到信后,打点行装,带上盘缠,在更高的教育平台上试试。
🌹“教育救国”,是一种担当,更是一种责任。到了学校,受到了热忱接待,安顿毕,全心投入到崭新的教学中。熟悉教材,准备教案,一个陌生的教学模式向他走来。他全神贯注进入数学相长的阶段。现代教育似乎是对他一场考试。一切从头起,向同仁们学习,观摩课堂的讲授。几个月下来,迅速进入角色,在讲坛上展示着自己的风采,得到学生们的认可,融入到了新的环境中。
🌹一段时间的实践,适应了新的教学,开拓了视野,在国文课中已经崭露头角,成为骨干教师。在这批青年学子中,焕发了青春活力,不少学生还成为他的朋友呢!他发现仙桃有个学子,特别喜爱国文与书法,师生俩经常在一起交流。这个学生叫“李焕”,他没有等到这一天,此人后来还当上了台湾的“阁揆”呢!

🌹那时,农村师资力量极其缺乏。附近村湾没有了塾师,孩子们上学成了问题。大家急得像热锅的蚂蚁,赴紧请人到武昌,敦促他打道回府,继续从事蒙学。乡情的承载,乡亲们的厚望。万般无奈,只得舍却大学教职,回到原点耕耘。
🌹“文人相亲”,沿袭着历史传统,交游聚会也是民国时期的时尚。当时,大家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走到一起,如久别重逢,格外亲切。范熙壬、余家菊这样的鸿儒为人都很低调,经常深入乡间,与塾师这样的基层知识分子交流。来到这里,粗茶淡饭,也很随意。造访看到情况,也慷慨解囊相助,让人感动不已。
🌹中国的文人,历来与佛道结缘。不懂佛道,就不算是传统的文人。他也是一样,更何况,很多塾学都挂靠寺庙,与佛道融为一体,是很自然的事情了。闲暇之余,还帮寺庙做些抄经卷之类的活儿,补充一下办学的资金不足。
🌹僧道师徒们心都很静,有空与这些乡村知识份子习字吟诗,互相唱酬。还在一起上山采药,为附近乡村百姓治病疗伤。不凑巧时,他也在寺庙里住上一宿,围炉夜话,虽然艰辛,却是快活神仙。山林的恬静,给了他们的灵气,修身养性的殿堂。将个人兴趣发挥到极致,水平丝毫不逊于当今的许多书法家、诗人。
🌹凉亭,明清以来,就是朝木兰山的神道。每年元宵节、八月初一的人潮澎拜。接待上山的香,更是接应不暇。在这里,不知不觉结交了多少文人墨客,乡绅商贾、达官贵人。有些人因一面之缘,却有相逢恨晚,成为终身难忘的故事。
🌹附近新洲、黄冈、孝感、安陆、江夏、咸宁等,周邻的湘、豫、皖、陕、川等省届时如约而至。驻足交流,竞成了知音。一年一度的重逢,他的热情好客,文华斐然,口碑闻名遐迩。不少人慕名而来,借节参加盛会。

🌹民国初年,那些威震一方的都督、督军大腕级的人物湖北都督黎元洪、后来的督军萧耀南、湖南都督谭延闿、江西都督李烈钧、四川都督尹昌衡、陕西都督张凤翙、云南都督蔡锷等不期而到,成为他的坐上宾,交谈之后,都觉得这位乡村私塾先生非同凡响。
🌹在他看来,这些人都是匆匆过客,也不过是是一面之缘,流水过去。他一生守望着乡村教育,不参与任何政治活动,也不跟风,更不跟任何一个当权者跑,当一个清流派,洁身自好也就够了。坚守着“三不”,实践自己的诺言。平平安安度过一生,不去追求轰轰烈烈,抱着良知处世做人,问心无愧,今生也就很坦然了。
🌹听父亲讲:小时候,在他家家吃完饭,他便说:“竹村,吃了饭消个斋,把碗洗一下”。父亲高兴不得了,洗了。他笑着逗乐说:“拿来看看,洗得干净不”?父亲抱着一摞碗蹒跚前行。过门坎时,突然摔倒在地,蹦𠾐!顿时所有的碗摔成碎片。
🌹他过来,连忙将父亲扶起,问道“摔痛了没有”?见父亲摇着头,哈哈大笑:“搭得好!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竹村,劳慰你,伢”!说得父亲怪不好意思,腼腆在一旁站着,不知道如何是好。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我回到潘家湾。颤抖的老婆婆,还从箱底翻出一厚本用线装订的手抄诗集。我翻开一看,全是毛笔小楷书写的个人作品。她告诉我,这是先生的结晶,让我惊叹不已!

🌹当时,我真蠢,没有这种自觉,请求交给我收藏,后来不知所终。能够保留下来,那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迟到的忏悔,该是多么的遗憾!
🌹还有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这只是散落在地上的碎纸片。他的朋友圈,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如果加成文学作品,可以拍一部电视剧,让我们穿越时空,去品味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领略乡村教师的风貌。
🌹把历史镜头留下来,去读懂昨天,珍惜当今,面向明天。而抢救昨天的记忆,不让岁月的尘埃湮没,远山在呼唤。
🌹(本文根据仁义的遗孀、姑大潘书林、父亲潘竹村、叔父潘邦庆生前口叙记忆整理而成,以告慰九泉逝者,迟到的纪念)
🌹2020年12月28日
🌹于黄陂前川街桃花村曹家湾35号
🌹潘安兴电话☎️:13397133752

作者潘安兴老师简介
潘安兴,本名潘兴家,自号木兰山樵。西陵布衣,普陀知客。一九四九年十月生,湖北黄陂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文化程度,高级政工师。当年老三届,经历上山下乡,招工进厂、下岗打工。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华诗词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辞赋学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报告文学学会理事。黄陂辞赋学会会长,黄陂诗词学会副会长,黄陂二程研究会理事。《钰山赋》曾获全国征文二等奖。主编有《木兰山诗词集》,著有《龙腾华夏千秋一统赋》、《中华大家庭赋》、《人间万象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