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启蒙老师---于世华
文/张体心
现在,我已是花甲之年,可能的确是进入老年了,在脑海里经常出现已逝去的,那些久远的人和事,而且越来越清晰,俗话说:“吃水不忘挖井人”最让我念念不忘的是我的小学班主任于老师。
那是1966年文革期间,我在丰台区的一所小学就读,于老师是在我上三年级时才开始接任我们班的,一直教到六年级小学毕业。她主教语文,又任音乐老师,多才多艺,我非常佩服她。她个子不高,大约在一米六以下,皮肤白皙的娃娃脸,两颊略带着红润,笑起来牙齿很白,戴着一副黑边眼睛,讲课时嗓音非常好听,吸引人。她写着一手漂亮的板书,特别是开班会黑板上的大标题,只见她用一块抹布沾湿,快速而熟练地在黑板上写着大字,然后再用粉笔岔开笔画,上一横,下一竖,左一撇,右一捺描着,这时,非常漂亮而又醒目的艺术字就出现在我们眼前,那娴熟的动作让我很欣赏,感觉是一种非常舒畅的享受。
在那个政治年代,我们的主要语文课的内容就是学习毛主席语录,毛主席诗词和一些歌颂英雄题材的课文,其次的课程却是用毛笔书写大字报,作文写批判稿,整治学校的黑五类老师,我清楚记得批判的老师是教我们算术的张老师,她是一位老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只因是出身不好而被停课,干着“摊煤片”的脏活儿、累活儿,甚至有的学生往她的身上、脸上抛煤卷,弄得满身脏兮兮的,我看见后,真觉得这种做法不道德,但也无法去制止,因为说不定就会被划为是阶级敌友的问题,方向性错误,我们说每一话都要非常小心和谨慎。学生们还要参加批判他们的斗争大会,要求学生自己写批判稿,要从稿件中选出好的稿子发言,起初我也写不好,于老师就主动帮我改,还让我发言,我上台直哆嗦,老师就鼓励我,同学们用羡慕的目光投向我,为此,我还有些骄傲和自豪,渐渐地,我的稿子越写越好了,几乎不用老师再改了,那时,我们的班级排列顺序是按军队的编制,经常代表班级、排、连发言,发言的声音也敢放开了,胆量也大了,我觉得正是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为我创造了机会,搭建了平台,才引发我的写作兴趣和灵感,由此打下了一定的写作基础,从中悟出文学的意义和写作的重要性。我曾经愧疚过,虽然是从写批判稿开始入门,但是自己却用单纯的思想意识,而牺牲了被批判老师的尊严,但那是政治时代需要,是形势的所迫,我们只能在文化大革命的浪潮中随波逐流,由此我非常感谢于老师,是她打开了我写作的大门,以至于我在初中的语文课上更上一层楼,老师经常在全班朗诵我的作文,更加激励我向上攀登,在退休后的闲暇之余,来书写身边感动的人和事,宣传和传递正能量。我深深体会到,能把自己表达不完,表达不清的心里话用文字阐述出来,就有一种说不出的兴奋,每当我写完一篇文章后,就会有一种如释负重的感觉。这样不断地使我爱上写作,发自内心的愿意写作,特别是写一些有关正能量的稿件非常符合我的性格和心愿。
除了文学写作,于老师是我的启蒙之外,唱歌也是她给了我的自信,是她弹着钢琴听我唱歌,而让我参加了学校合唱队的决定,虽然没学过谱子,却让我对唱歌有了兴趣,让我那么一点儿音乐细胞有了游离的地方,我参加了退休老年合唱队,沉浸在欢乐之中,领略歌声的魅力。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不知道于老师是否健在,她的年龄应该大约在八十岁左右,有时我真想通过媒体寻找到她,当面感谢,尽管如此,我会在心中默默地祝福她健康长寿,告诉她这,辛勤园丁浇灌的花朵必将绽放得更加鲜艳夺目,永不枯萎。
主播简介
秦风,原名秦俊彬,女,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曾就职于河北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编导采写工作。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国家中级摄影师、国家中级诵读指导教师。现从事品牌管理,市场营销管理工作。爱好:诵读、摄影、旅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