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森严的“故事”之五

从困难时期的“等级肉”说起
一一儿时难忘的记忆(四)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百废待兴。正当国家以每五年一个发展计划大踏步建设之时,我们的学习榜样、最可信赖的“苏联老大哥”,却因我国在一些涉及主权的问题上与他们意见相左,最终背信弃义,贷款帮助新建的大批重点建设项目全部因苏联单方面撤资撤人而停建,关键是苏联提供的巨额贷款要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偿还,再加上三年大面积自然灾害,让全中国人民不得不勒紧裤腰带过了好多年“苦行僧”般艰难的日子。此后长达十年的”文革”运动加上国家发展的重心仍在大规模建设上,与百姓日常生活系系相关的生活物资仍较为匮乏。所以,改革开放前的30余年,人们习惯称之为“困难时期”。
这个时期,人们日常的生活必需品,均实行定量供应,买什么都得凭票凭本。购买食品要粮票,买布要布票,买肉要肉票,甚至买豆腐也要票。当时,城镇居民的供给配额是有标准的,每个家庭每人每月半斤肉,食用植物油每人每月三两,后调至半斤。粮食则是以粗粮70%、细粮30%的比例计划配售。所以,在当时没有票证,再有钱也没用。

这里,我就给大家说道说道当时城市里供应的“等级肉”。今天人们天天吃肉,还尽挑瘦的吃。可在那个艰苦的年月,不但吃肉有限制,肥肉更是紧俏品,供不应求。在当时,肉以肥瘦程度定级,一级最肥,膘(皮下的白色脂肪层)有近四指厚,二级、三级次之,四级最瘦,几乎看不到膘。一、二级肉只有在春节期间“有条件”供应,每个家庭以每人两斤为限。所以说,那个年月谁家能买到一大块肥肥的一级肉,那是街坊四邻们羡慕不已的。当然了,能买到这一级肉的,多半也和副食品行业有着特殊的关系,否则拿着肉票买到的基本都是四级肉。一级肉的用途很广,首先是炼油,炼得的油可补每月供应食用清油的不足,再者,油渣也是一道美食,焦黄干脆的油渣撒上盐,就着热馍热饼吃,在当时那可是香的不得了的解馋美食,用油渣包包子也很是好吃。提取了炼油的脂肪后,所剩不多的瘦肉可炒肉臊,炒菜或勾臊子汤都离不了它。也难怪,那时的肉怎么那么稀缺,用手中的肉票买点称心如意的肉怎么那么难。所以,那个年代人们盼着过年,特别是小孩,穿新衣,放鞭炮,嘴上又能吃上肉,真是高兴的不得了。
艰苦的年月,日子虽过的清贫,但人们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却不是今天所能比拟的,也许那个时代的发达程度远不如今天吧,人们的欲望不高,邻里和睦,贫富一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为了生活,大家乐观向前。
我留恋那个时代,留恋那个时代的简单,那个时代的纯朴,还有那“等级肉”留下的时代烙印。
2020.12.16.

作者简介森严,男,甘肃白银平川区人,国家机关公务员,一个酷爱文学艺术的业余”选手”。从业四十余年来,无论在部队,还是在地方,业余喜欢舞文弄墨,喜欢书法摄影,其书法与摄影作品多次在行业举办的各类比赛中获奖。近两年开始学写诗歌与散文,诗作以自由体见长,很多作品被自媒体文学刊物登载,个别散文亦被地方纸质刊物刊用,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
作为一名生长在兰州的平川人,家乡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浓浓的乡土气息,始终吸引着他,影响着他。


中华诗歌联合会中原文学社编辑部
本期编辑:追梦天涯


(扫二维码,欢迎加入中华诗歌联合会中原文学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