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望天下,民本情怀
人这一辈子,不容易,你要学会取悦你自己,你开开心心的就是福气,你乐观自在的就是幸福。人这一生,我们过的是什么?过的是每一天,过的是每一刻。得到失去,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以什么样的心态,去走完人生的道路。 大家好,今天是12月28日,星期一。

兔死狐悲
在中国古代,是个重“孝”的国家,无论是《孝经》或《弟子规》都是强调要儿女为父母尽孝的。在《围炉夜话》中也说:
“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
古时为人立世都是以“八德”为修身之本:“孝悌忠信,礼仪廉耻。”其中最突出的仍以“孝”字为首。甚至连身居庙堂之高的帝王,不管他是真心或是假意的,都坚持“以孝治天下”作为治国理念。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整个社会风气为之一变,现在把整个都颠倒过来了,竟演变成父母为儿女尽“孝”了。
我有一位多年在媒体工作的朋友退休在家,本来潇洒自如地在安享晩年。没想到儿子要结婚了,丈母娘嫁女儿的条件是:男方必须要出一套婚房。大家都知道现在要买一套房有多贵,靠自己的退休金哪能交得起如此高昂的聘金?为了儿子的幸福,他只好搬出当年自己工作时好不容易买的一套住房作为婚房给儿子,无可奈何的自己只好另外租了一套公寓寄人篱下。
我还有一位作协的朋友,老伴已因车祸去世多年,自己利用退休时间勤奋写作,常有散文发表。前些天给我来了一个通知,说每天早上的问候可能免了,为了照顾孙儿也许再也没有时间了。可以想见,一个连发一下“早上好”的时间都没有的作家,委身去做保姆,哪有功夫潜心写作?这使我想起了一位文坛名人在临终前曾哀怨地叹道:“我是在为大家活着。”细思起来非常地令人扼腕叹息。
多少年来逐渐形成的对儿女的过度娇惯、溺爱,培育成了现代社会的一种衍生品,就像为了加速工业化生产的同时又不得不排出废气、脏水,去污染自然环境一般。
上一代娇惯着下一代,下一代又柔性地欺凌着上一代,这个怪圈将周而复始,因果环环相报。也即是说今天的老人,便是明天的自己,何不令人兔死狐悲?
最近(2020年10月)我在搜狐网上看到一篇短文《“爷爷”是个危险的职业》不知原创者是谁,网上号称它获得了短篇小说一等奖,我估计这是假的。但作者杜撰这个故事,也的确揭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全文如下:
今天儿媳去买菜,孙子怕妈妈染上病毒(2020年肆虐世界的新冠肺炎病毒,传染性极强),哭着不让去,说还是让爸爸去吧。爸爸说,我是一家的顶梁柱,靠我挣钱养活大家,如果我发生意外,你们怎么生活?
还是让爷爷去吧,因为爷爷皮老结实病毒攻不破。站在一旁的爷爷说,这个病毒传男不传女,还是让奶奶去吧。小孙子说:不行,我奶奶万一中毒死了谁给我们做饭啊!
怎么办?全家思来想去决定举手表决,结果是一致通过爷爷去买,因为他万一有个三长两短也不影响全家的生活!
爷爷心想:当爷爷容易吗?操劳辛苦了一辈子,连死都要一马当先!爷爷无奈地穿好外套,正了正“冠”,拿出“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气慨正准备出门,却被儿媳紧急叫停。原因是爷爷是退休干部,每月退休金工资好几千,不抽烟、不喝酒,还不买衣服,这几千都是家人花的,爷爷如果“光荣”了,岂不是一笔不小的损失?
全家人再三权衡最后决定:菜不买了、饭不做了,从今天开始叫外卖。反正花的是爷爷的钱,不花白不花,花了也白花!白花咋不花?!
爷爷心里五味杂陈的倚在门上叹了口气:唉,去哪里说理去呀?爷爷真是个危险的“职业”!
(以上故事摘自搜狐网短文《“爷爷”是个危险的职业》原创者不祥、2020年10月)
无独有偶,不仅是退休干部的爷爷心中不平,而退休教授的奶奶也一肚子委屈。在2019年7月12日也在搜狐网上有一篇源自“鹏强文化资讯的一篇《不能让下一辈看到的感慨》,写的就是西安交大一位年逾七旬的女教授即兴发表的一番感慨,节选如下:
已是几次住女儿家了。
看到了孩子们的富足、前卫、潮流生活,很羡慕。
但是,就是有那么点想不通:她们已经非常完美了,我们老人们为什么还要如此节衣缩食地&quo接济(他)她们呢?
她们的化妆品有多少?随意买,经常买,刚打开又买,以至于一堆一堆的,过期了也不知道,而后扔掉,再扔掉……
他们的衣服,自组织新家庭,就没有带来以前的旧衣服。全是新买的……
他们的零食,五花八门,五湖四海。一袋袋、一瓶瓶、一盒盒、随意一款就是一袋白面与一桶麻油的钱。
他们的冰箱里应有尽有,却经常去饭店。他们的工资,挣多少也是月光。
他们给大人们的礼物,也就是那么一点点,一点点……
我们,至今节俭,脑子里想的仍是——能省则省,不多花一分冤枉钱。买打折的、买低廉的、买一口口儿想吃的,攒下的大把的钱,然后悄无声息地,倾力补贴给儿孙们。
在这个清晨,我看到孩子们随意丢在沙发上、灶台旁的各种巧克力呀、甜点呀、零食袋呀,脑子里就出现一大块猪肉、各种袋面、各种蔬菜水果……
我们为什么不在有生之年,大方一把,吃尽自己所想吃的地方小吃、特色餐饮……走出家门去享受大自然,趁着腿脚还灵便,有计划地到全国各地逛一逛,欣赏一下祖国的大好河山呢?
我们有什么必要为他(她)们的不懂事而买单呢?
(以上节选自2019年7月12日搜狐网源自“鹏强文化资讯的一篇《不能让下一辈看到的感慨》)
“假如一个人懂得怎样劳动和怎样去爱,那么他将拥有美好的人生。”
——茨威格论列夫·托尔斯泰
“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
——美国儿童心理卫生专家
所以作为父母如果从小你就想替孩子扛住一切,为他们遮风挡雨,不忍他们承受一点点风寒,使他们丧失了抵御风霜的能力、失去了承担责任的习惯,今后你又怎能渴望他能扛得住世界赋予他们的重担呢?
那位高危职业的领着髙退休金的退休干部爷爷;这位省吃俭用,去支援儿孙穷奢极侈的交大女教授奶奶;我那位搬出自己呕心沥血买下住房而去租房的朋友;还有那位兼作保姆的作家,他们为了儿女,为了亲情永远都是在无怨无悔地牺牲自己。相反,作为儿女的为什么就不能自己租房去做婚房,有钱之后自己再去买一套呢;奶奶的女儿为什么就不能自己节省一点,让奶奶去过自己喜欢过的生活呢?作家的孩子,为什么就不能像国外的家庭一样,自己照顾自已的孩子呢?
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可以无私地为了儿女,儿女又何尝竭尽心力的为了父母呢?这些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辛酸。这些看起来是别人的故事,但也难保那一天就说不定会空降到我们自己的身上。这种颠倒人伦的不合理,虽然不全是儿孙们的错,但我们自己也纵容了这种现象逐渐地演变成了普遍的社会共识,成为了世俗、成为了习惯,最终变成了“理所当然”。造成这种严酷现实的,其实我们也是一群“共犯”。
老人们辛苦了一辈子,他们的幸福呢?他们的权益呢?他们的追求呢?仅是兔死狐悲,物伤其类的感叹是没有用的,首先应该叫年轻的一代真正地肩负起社会责任来。上有老下有小的确很辛苦,从古代直至你们的父母都是这么辛辛苦苦地走过来的,他们能够做得到的事,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就做不到了呢?
娇兵必败,娇子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