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功河滩会
文/高塬(眉县)

每年古历十一月初七至十七日,适逢武功镇东河滩会。这是为纪念后稷而举行的物资交流大会,它的历史源远流长。
武功古称邰,是中华农耕文明始祖后稷的封地。相传上古时期,后稷(尧,舜时的农师,黄帝后裔,姜媛的儿子)在教稼台前教农稼穑,授民于农耕技术。早在新石器时代,炎帝姜姓沿沮水而住,黄帝姬姓以漆水而居,两大部落的先民在武功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从事农、林、牧、渔、猎,联姻后结成联盟,打败蚩尤,炎黄氏族在这里共同奠定了华夏民族的根基。从那个时候起,每年古历十一月初七至十七,四方百姓利用农闲时节,聚合东河滩教稼台下,带来各自的收获以答谢后稷,并开始以物易物,中国最早的市场即发端于此。这种互市交易形式一直延续下来,而且规模越来越大,极大地促进了农副产品的流通和农业技术的推广。以至于到后来,波及西北,东南,会上人山人海,祭农神,庆丰收,学经验,物资交换,并有歌舞、杂技、戏曲等节目助兴。尤其是牲口交易和木材交易,使得武功这块土地成为繁荣的商品交易中心。土生的秦川牛和内蒙、宁夏、山西等地运来的骡马等,向浙江安徽等南方省份流通。秦岭终南运送过来的优质松木杉树等木材,做成家具等运往全国各地,也以原材料的形式向周边县区甚至外省扩散。河滩会蕴藏的历史文化,承载着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的丰功伟绩。

武功与眉县一衣带水,同处渭河沿线。周武王姬发为谢其兄泰伯离家主动禅让之恩,在灭商建立西周后不久朝山时,面对巍巍秦岭,将秦岭主峰最高峰命名为“太白(泰伯)山”;为记载自己的文治武功,将太白山次峰命名为“武功山”,将石头河命名为“武功水”。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实行郡县制时,考虑到武功是周民族的发祥地,周武王文治武功有功,便设武功郡(包括今眉县、岐山、周至和太白县北部),成为41个郡县之一。从先秦到东汉(公元25年),眉县属于武功县管辖,县城位于现在的眉县横渠镇古城村(张载祠西北一公里处)。我在编撰县志翻阅资料时,亲眼见到眉县档案局保存的一枚武功县府方形铁质印鉴。武功河滩会历来为眉县人所向往,河滩会上的逸闻趣事为眉县人所津津乐道,口口相传至今。1981年,武功与眉县仍属于宝鸡地区管辖,我正在武功师范上学。11月的一个周末,武功同学邀请我去逛他家乡的河滩古会。当时家里准备盖房子,需要再买几根檩条,我正想到古会上察看木材行情。河滩物资交流大会上人头攒动,老远处搭着戏台,大喇叭上传来的康王腔,阴阳顿挫,慷慨激昂,吸引同学停住了脚步。我心里有事,直奔木材市场,只见这里摆放着各种木材,粗细长短按用途一字儿摆开,一列列,一行行,任人挑选。我眼中瞅中顺墙立着的一摆摆檩条,20公分粗,4米长,端端直直。我问了价钱,每根40元。我正在跟卖主讨价还价,同学找到我岔开了话题,说肚子饿极了,他已经把旗花面买好了,吃饭后再来谈买卖。那位卖木材的有点着急,一心想把价钱落下来成交。同学过后对我说,你没有带钱,这样做会惹麻烦的。人家万一按你说的价钱卖给你一根木头,咱两个能扛回去吗?原来,武功人豪爽、直率、义气,说定了的买卖,即使亏本也践行议诺,却见不得买卖上的晃荡客。这一点跟西府人有明显的不同。武功的旗花面味道好极了,汤味酸、辣、汪、香;面片筋道、皮薄、透亮,我连吃了两大碗,口齿生香,没齿难忘,这是农家巧妇擀的好面做成的。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应归功于后稷教稼的役役耕夫,是他们辛勤耕耘播种,打下好麦子,好油菜籽,这样才会有好食材。后稷祠“粒食万年”的匾额,彰显出农业始祖和滴血食力的平民百姓的功劳。
武功与眉县同根同祖,感情深厚,文化交流频繁。第二轮《眉县志》即将出版印刷,我将带上《眉县志》交流换回《武功县志》;到母校旧址看看,回味一下青春最好的时光;再逛一次武功河滩会,吃一口武功旗花面。武功的同学已经发出了邀请,我一定欣而前往。
武功河滩会,我穿越时光隧道追寻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