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看尽长安花。”古人在一朝科举考试中成名以后,可谓是风光无限,从此改写人生。就是到了现代,高考也是很多人改天逆命的唯一机会,十年寒窗无闻,一举成名天下知,这是很多人渴望的梦想。尤其是那些出自贫寒之家的孩子,带着父母殷切的希望,头悬梁锥刺股,以期在高考中一举夺魁,光耀门楣。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通过个人不懈的努力,每年我们都能听到励志的高考状元的故事,那些背负着全家的希望,克服一切困难,在艰苦的条件下考上名校的人,后来真的能实现自己当初的理想和抱负吗?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都开始认同一句话,寒门再难出贵子?
因为有太多的现实摆在眼前,在北上广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被称为现代孔乙己,他们就是那些被北上广淹没的县城学霸。不去北京不知道官小,不去上海不知道钱少,这句话大概就是人们对北上广深这些城市差异最浅显易懂的表述。其实学霸也一样,网络上也有很多这样的文章或者视频,核心主旨只有一个,那就是比你优秀人的永远都比你努力。在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校园里,随处都是各个省市的高考状元。而能考进名校的县城和农村学子们,他们也有着让父母骄傲的过去,学霸的养成从来都不是一朝一夕的,自幼就品学兼优是标配。所以这些县城学霸们一直都活在街坊邻里和亲戚的褒扬声中,是众多家长嘴里的“别人家的孩子”。
然而优秀和平凡的距离有多远呢?或许只是一个门槛的距离。那些被视作天之骄子的县城学霸,一旦迈进了大学的门槛,头上的光环的立刻黯然失色,沦为平凡普通的一员。
出身较好的学生不仅成绩斐然,而且自幼就见多识广、多才多艺、各类竞赛的和发明的证书,各种各样的游学经历,反观县城的学霸,除了会学习,其他别无长处。
最可怕的是,真正的落差才刚刚开始,在以后的择业和生活上,他们都要从优秀变为平凡。在这个转换的过程中,若是心理调适能力强的人,便很快适应和接受自己变得普通的现状,进而努力的学习,去拓展综合素质,去提升自己的眼界,去规划更远的未来,一步一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缩小这中间的差距。
但有些人无法忘却自己的辉煌的过去,但又要无奈的面对现实,在自负与自卑中,成了现代版的孔乙己。他们时常把自己的辉煌过去时不时的提及,对那些自己渴望但是达不到的目的,报之以酸葡萄的心理,言语讥讽、面露不屑。考上名校就真的能顺理成章的大城市安身立命吗?现实却残酷的告诉你,哪有那么容易。“长安米贵,白居不易。”这句话是白居易诗名未盛之前,顾况讽刺白居易说的,可这却成了县城学霸的真实写照。就以笔者的例子来说吧,出生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说学霸算不上,但属于运气比较好的那类人,每次大考的时候总能超常发挥,以致于考大学和读研究生都比较顺利。在读研期间,有幸跟随导师去了很多地方参加学术会议,加上笔者自己喜欢看不同的风土人情,还没毕业的时候就感受到了很多大城市的氛围。即便自己在家乡人的眼中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佼佼者,但笔者深知在北上广这些大城市中,自己的劣势有多明显,那里有太多无处安放的灵魂,所以毕业以后就在二线城市考了一个编制,安稳的混日子。
融入社会以后,看似是同样的起点,但出身城市的他们自幼才艺出众、见识广博,由内而外散发的那种优越感,虽然有些刺眼,但又很羡慕,因为那些东西是无论农村出生的笔者怎么学都学不来的。回不去的故乡,容不下的城市,这是那些曾经在千军万马的高考中一举成名的县城学霸现状。“茴”字有四种写法,这大概是这些异乡学霸唯一可以骄傲的资本了。
无论在北上广生活的有艰辛,在老家人的眼里,县城学霸依然是父母和亲戚的骄傲,因为他们看不见北上广的深夜,有多少灯火通明的写字楼。在北上广是Tony,回到家是铁柱,这是对打工者戏谑的称呼,然而对于那些县城学霸来说,恰好相反。他们是父母眼中在大城市立足的Tony,殊不知他们才是城市中真正的铁柱。就在这一高一低地位的来回转换中,有太多的人成了孔乙己。回家时成为焦点和榜样,自尊心和虚荣心得到极大的满足,回到水泥林立的大都市,又开始在现实面前低下了高昂的头颅。
不管日子是蜜糖还是黄莲,都要过下去。这些北上广的县城学霸,到底该何去何从?每个人生选择的背后,都要付出代价。越来越多的人不堪大城市生活的重负,选择回到故乡,房屋三五间、家人在左右,朝九晚五不忙碌,生活谈不上大富大贵,但安稳富足。
博士回家种地、硕士回家养牛,这样的新闻标题总能有不错的点击量,就是因为在普通人的认知中,学有所成就应该在大城市打拼,学而优则仕,过上妻荣子贵的生活。
那些县城学霸即便是在学校已经体会到了优秀与平凡的差距,但他们又像孔乙己一样,放不下自己的姿态。北上广的生活就像孔乙己的长衫一样,即便不和适宜,也不合体,他们也依旧不愿意脱下。
隔壁的姥爷,一个年近70的农村老人,祖上也曾出现过几个状元,他曾经是当时的高考状元,由于家道中落,家中缺少劳动力,他并没有读大学。但这个高考状元的头衔,就足以成了他在村里骄傲一辈子的资本。即便他还住着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土房子,即便他欠了一身的债,也依然不影响他从骨子里流露出来的既自卑又自傲的精神。他儿子成家以后,想接他出来享福。可一辈子没有出过村的他早已不适应大城市的生活节奏,小区里没有人听他高考状元的经历,也没有关注他不上大学的原因。相反,其他老人打太极、聊股市、玩智能手机、练习合唱等活动,让他深感自己的无知。“说起高门李家,谁家不知道!”姥爷最引以为傲的一句话,在城市里不灵了。他是在村里骄傲了一辈子的人,城市里被人忽略的感受让他如坐针毡,不管我们如何劝说,他还是要回老家,因为那里有他的资本和骄傲。
每个选择的背后都要付出代价,成年人的世界更没有容易二字可言。跻身北上广的县城学霸,是继续在大都市当一个孔乙己,还是找一个能安放灵魂与身体的地方做个实实在在的铁柱、狗剩?每个人的答案不同,今后的人生也会不同。“人生的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却只有那么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这是柳青在《创业史》中的原话,后又被路遥写在《人生》的扉页上,笔者对这句话是读之不能忘。《人生》中农民出身的高加林,又何尝不是一个孔乙己!
县城学霸,这四个字的组合仿佛就带有不合时宜的意味,县城的出生决定了出生阶层低下,学霸又给了一个是至高无上的荣耀,可这极端的两者加在一起,就造就了很多现代孔乙己——那些被北上广淹没的县城学霸,对一个人来说,到底是机遇,还是悲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