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一位老支书
文/张光山

说来也巧,认识这位老支书,是一次偶然的机会。那天,我和他坐在一起闲谈,无意中提起石塘村的事情。听他的言谈,看他的举止,以及对村里情况的了如指掌,我便断定:此人大有来头!我的老师在一旁介绍说:“你大概不知道吧,他是我院里的老哥,俺村里的老支书……”他看看我,笑了笑,点点头。
老支书一副方正脸庞,浓眉大眼,虽已年近花甲,然而精神矍铄,谈笑自若。据了解,他原本多年在镇里负责计生工作,2013年才服从上级安排,回到家乡担任村支部书记。“农村基层工作真的不好干啊,”他叹息说,“不过,既然领导信任,咱干就好好干,尽力干好!”
石塘村,本是县城东北一个不起眼的偏僻小村庄。村子不太大,几百户人家,一直不太富裕。不过近几年,老支书带领老少爷们积极进取,奋力苦干,村容村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可喜变化,在环境治理、街道硬化、危房改造、以及闲置宅基地利用方面,做出了突出的成效。去年,作为创建新农村的样板,县领导曾经带领许多村干部前来参观学习。

在老支书的带领下,我们几个人走在石塘村的大街上。村子的街道住房并不华丽,但是到处干净整洁,安静而不喧哗。村里的主街道是水泥路面,格外平整;大小胡同都是红砖铺砌,一尘不染。老支书感慨地说:“为了路面的硬化,我们老少爷们积极想办法,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没有给上级要一分钱。不信,咱不妨看看村委会办公室里,还有大家捐款的公示栏呢!”在路边巷口,还矗立着一排排路灯,老支书开心地说:“以前黑灯瞎火的,人们几乎不敢出门。如今,有了这些路灯,晚上照得大街小巷通亮,人们都出门来聊天闲玩儿了!”

走进胡同里,我们看到村里有一些宽大的新瓦房,院子里也干干净净的,十分雅致。老支书指着其中一户,做了详细的介绍:这户属于低保户,以前住的房子是几十年的老屋,十分破旧,属于危房了。上级要帮助他改造,他想不开,无论怎么做工作,他坚决不同意。无奈之下,我多次找他门上相劝,费尽了口舌,总算答应下来。后来住上新房了,感觉相当满意,还专门提着一瓶好酒来感谢我。我说:“酒再好你也拿回去,我不会喝你酒的,只要你有这份心意就行啦!”

“还有一些没人住的老宅子,闲置没用,满院子杂草丛生,我就引导大活儿把旧房拆除了,把宅院土地充分利用起来,可以种些庄稼,也可以搞点养殖。”老支书指着一块空地说,“你看这户,别看只有半亩地,今年种的玉米棒子,可是大丰收哩!”我们留心才发现,确实村里的旧宅院少了,平整的空地多了,有种棉花的,有种花生的,有种大豆的,还有种高粱的……庄稼种进了院落里。

渐渐地,我们一行转到了村外。村外一片片茂密的杨树林,秋叶正随风飘落。沿着一条马路前行,大家一边慢走,一边听老支书如数家珍般的介绍:这几年,为了发展经济,改变落后面貌奔小康,村民们响应党的号召,克服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开挖了多少条沟渠,修建了多少座桥梁,种植了多少树木。“你们瞧,这是我村有名的生猪养殖场,今年养猪效益好,收入十几万呢!”老支书站在一处场房门口说。大家听了,都交口称赞。
回到村委办公室座谈时,我建议说:“咱村在老支书的带领下,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应该在媒体宣传报道一下才好!”老支书赶紧摆摆手,说:“其实,俺村只是改变了破旧村貌,改变了村民的落后思想,也没什么大的工作亮点,没法和咱县里的先进村相比。我呢,也没做出什么成就来,只是做了一些普普通通的事情,又怕麻烦,怕折腾,最怕出头露面,还是算了吧!”

听了老支书的这番话,大家先是一阵沉默,接着是热烈的掌声。这位老支书,一心做点事,问心无所愧,看淡名和利,笑对夕阳红。为人为官若此,也算是一种难得的人生境界了!
老支书,老黄牛,好样的!

作者:张光山

作者简介:张光山,又名迟大峰,曾用笔名鄃城秀才、平淡人等。大学文化,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人。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自幼酷爱文学,擅长写作,有散文与诗合集《乡村的记忆》《风起的时候》《笑与泪的痕迹》《青涩的红苹果》,长篇小说《俺泉爷这辈子》,散文集《梦回童年爱》等,有诗歌、小说在报刊、杂志和电子平台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