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中国乡土文学浅谈
二十世纪初期在内忧外患、民生凋敞的大背景下,当时的中华儿女之士为了寻家救中国的道路而不懈拼搏,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开启了革命救国的道路,同样以鲁迅、胡适为首的一代的文学家也以自己的方式进行着文学救国的探索,发起了新文化运动。在新文化运动的促进下,各种文学思潮兴起,文学源流深切流滴,其中乡土文学的兴起就是这一-时期的一 一个重 要现象。
所謂乡土小说是指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的生活带有浓厚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也可以说“ 乡土小说”指的是20年代初、中期,- 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这批作家有冯文炳(废名)、王鲁彦、台静农、彭家煌、许杰等。
二+世纪中国乡土小说的开山作家当属鲁迅先生,他的一批以鲁镇为北景的小说是乡土小说的一大探索,并取得深远的影响,此后引领- -大批作家关注乡村、关注乡土。乡土小说创作的初衷是以深究中国社会问题为方向的,当时中国社会矛盾突起,国家贫弱,人民疾苦,作家在探索原因的时候,首先把方向定在了中国文化的落后和封建意识的束缚上,所以鲁迅首先提出了开启人智的思想,想要开启人智,必须解放人的思想,使人在思想的净士里自由成长,长出自由的思想。他创作的《故乡》就是这一方向上的有力印证。
知道了乡土文学产生的原因,我们就可以追踪它的发展演变,鲁迅之后的乡土文学创作无非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了长足的发展,-是对乡土的怀念,一是对乡土落后的批判。20世纪的中国农村生产落后,农民生活困苦,根本原因在于意识的落后,而这种落后究其根本是整体社会意识的落后,但是农民是这个落后最直接的“埋单者” ,也是最直接的体现者。所以乡土文学作品一方面对其进行深刻的挖掘,把农村,农民社会底层生态赤裸裸地表露出来,井对其进行深刻地讽刺,批判。但另一方面,乡土文学作家又怀着悲天悯人的文学情怀对他们表现了深切地同情,农人生活不易,无法寻找到出路,但是他们难道天生就应该被苦难环绕和折磨吗?答案是否定的。
在探寻了乡土文学作家的创作心理之后,我们发现乡土文学创作是-个极其磊杂和深沉的过程,它的复杂性和深沉性就体现在作家在创作过程中的心理交织,-则因为关怀而同情,-则因为改变而无情鞭挞,这就能理解为什么鲁迅会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心理状态了。
在对乡土文学产生的契机、演变和作家创作心理有了一个简单的概括之后,我们更应该把眼光放于外部,从文化角度来思考这一现象, 为什么乡土文学会兴起?为什么那么多的文学创作方式可以采用,而会有一大批作家自觉地把眼光投向了乡村和农民、小镇和市民?这是- -偶然地巧合, 还是一种文化力量下引导下的自觉选择?我认为这是一种自觉的选择,选择什么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在于为什么会选择。一个作家创作乡土文学不稀奇,但一大批作家共同创作。这就是一种文学界的社会现象了。
中国是一个乡土文化深厚的国家,二十世纪的中国方才睁眼看世界,一-批先觉的教国者试图从外部来寻找中华民族的出路,他们具有这种自觉性,然而一个民族的改变是需要润物无声的过程的,尤其文化更是如此,一个破封建统治了几千年的国家,一个以农业为经济支撑了几千年甚至更久的民族。想一下子从根上改变它,是不易的。文化是具有情性的,农业文化尤其如此,把根埋在土地里的民族对土地具有着非同寻常的依恋。所以从这一点上看, 乡土作家选择农村和农民作为创作的聚焦点不是偶然的,土地是中国文化的根,要想从根上改变中国,怎么能不去看它的根呢?鲁迅先生不就是体会到这个根的强大了吗?无物之阵、有物之阵的力量就是中国乡土文化的力量。对中国乡土的研究,费孝通先生早已有了系统的论述,回过头来,我们把费先生的观点放置于二十世纪中国乡土文学的创作,便会觉得那是瓜理成章的事情。不同的是,费先生是以一个学者的角度来探究乡土,文学家的角度当然不同而已。
说到中国文化,那么乡土文学创作者同样也是这个文化中的一份子,他们无法摆脱和抹杀生育他们、滋养他们的乡土,尽管对于已经接受了新知识、新思想的他们来说,乡土只是他们的过去,但是他们真的过去了吗?且不论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就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人能完全颠覆过去吗?现在就是未本文由论文联盟htt///wW.M收集整理来的过去,过去就是当时的现在。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说,乡土文学作家本身的文化特性主是复杂的,就是处于一种锐变的过程中,而不是蜕变过后的一种清静状态。他们是矛盾的,他们的创作过程也伴随着这一矛盾,所以他们在创作时既有同情,又有痛恨,但更多的是痛苦。鲁迅会时刻被一种鬼气所笼罩,所以他才能如此的决绝。
二十世纪已经渐渐远去,二十世纪的文学作家也渐渐成为我们的遥想,但是乡土的魅影并未离我们远去。虽然经过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但是中国文化的根还没有变,它依然植于东方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我们应当正视它,尊重它,这样我们才能明白我们身上到腐发生了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