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政篇第二
如果说《学而篇》是总论,概述了孔子仁学的基本内容和对学问修养的基本要求,那么,从第二篇《为政》开始,就讲仁学的具体内容和实践了。这一篇共24章,围绕“为政以德”的主题,论述了“为政以德”的政治原理、为政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要求以及为政的基本原则等问题,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哲学思想。
“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原文2.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开篇就提出了“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确立了本篇的主题。这几句话,字面意思非常易懂,就是说,统治者依靠自身的道德感召力来治理天下,就会象北极星那样,安居在自己的位置上,其他星辰都会围绕在它的周围。即:只要统治者以德治理天下事务,天下人就会象众星拱北辰一样紧随在统治者的周围,服从统治。

这些教导,在现在许多人的潜意识中感到很陈旧乏味,甚至会觉得迂腐幼稚,觉得只是一个美好的“画饼”,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有的人甚至会问:什么是德?意思是“德”这个东西这么抽象,实在不好用。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又确实离不开“德”,尤其是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总是免不了要说这个人的道德如何如何,对伟人和崇敬的人,往往说其道德如何高尚,对腐败堕落的官员和自己鄙视的人,又往往说其道德品质如何的恶劣,不管怎么,“德”都是衡量一个人品质的标准,这又是我们进入了两难的境地:一方面觉得“德”无形无影,以德治国无所适从,另一方面又实实在在的感觉到“德”在左右着一个人的行为,治国安民难以离开。这恐怕就是几千年来,德治、法治之争喋喋不休,谁也说服不了谁的原因所在。
那么,究竟什么是“德”?孔子为什么要主张“为政以德”呢?
“德”,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古人的解释是:“德者得也”,意指好的行为结果和作用,与我们现在汉语所说的“道德”一词在严格意义上讲是不完全相同的。春秋以前,“道德”两个字是很少连用的,道是道,德是德。“道”从“走”,意义抽象,时而指道路,可引申为原则之类,时而又指“天道”,即规律、法则等;有时指形而上哪个“本体”,有时又指形而下的“实体”,我们可以泛泛的理解成一切事物运行的规则,或者做人做事遵循的原则、治国安邦奉行的政治路线等等。哪么“德”呢?从“心”,依我的理解,似乎可以解释为:“心中的意愿(动机)所产生的行为结果”。也正因此,在以后的文化发展中,“道德”两字就很自然的连用在了一起,“道”就代表了“所走的路线、做人做事的原则”,“德”就是依“道”所修行的结果。是故,在传统的文化观念中,有“道”的人不一定就有“德”,而有“德”的人则一定有“道”。有的人有思想却不一定能有德业成果,只能说明其有“道”。既有道又有德,如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等,方才称为有“道德”,因为他们有德业。所以,“道德”这一原本为动宾搭配的词组最终演变为表示一个人品质的名词。现在我们评价一个人,说其“德行”如何,其实就是指其道德修养。如果其做人做事的原则错了,价值观错了,就意味着人生的道路走歪了,做人做事就自然没有好的结果,其德行就是卑劣的了!所以,孔子在下一章中说:
【原文2.2】子曰: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诗》是西周到春秋几百年间,流传在各诸侯国的民间诗歌,孔子对这些民间诗歌进行了整理,筛选出其中三百首编辑成册,这就是流传下来的《诗经》。孔子认为,这三百首诗,好就好在真实的反映了社会现实和百姓真实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表达了对“真善美”的追求和美好愿望,代表了上古以来中华传统的文化精神,这个精神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无邪”,即:思想纯正,没有邪念。《论语》在这里用孔子这一段话,意在说明两个问题,一是说,人是有思想的,只有思想纯正,才能引导人走上正路。二是一切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其实质都是思想问题。为政者治国安邦平天下同样也是一个思想问题,只要思想纯正,没有私心邪念,就能处理好一切政务事务,这就是孔子道德政治的核心,点明了本篇的主题。
其实,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几千年来培育出了综合的人文品格和精神,使得我们的政治、哲学、文学、历史学等社会科学融为一体,很难截然分开。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几乎找不到单纯的哲学家、单纯的文学家、诗人及史学家,当然更找不到单纯的政治家!大凡有作为的大政治家,都是大思想家、文学家,大都有诗人的情怀,包涵着文学家的激情和哲学家的思辨,无论是文学巨著还是历史宏著,都既有文学的美,又寓涵着丰富而深刻的哲理,任何一部文学巨著,任何一首流传千古的诗词,都能在用文学艺术的眼光赏析的同时,领悟出其中寓涵的生活哲理、人情世故等等东西,任何一部历史宏箸,都能站在文学的角度去欣赏,给人以美的感受。不信,你仔细体会“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以及毛泽东的《沁园春.雪》、鲁迅的“地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才成了路”等等脍炙人口的诗文,哪一个不寓涵着深刻的哲理?曹操、岳飞、韩愈、王安石等唐宋八大家、王阳明、曾国藩以及毛泽东等等各个时期的大政治家哪一位算不上是杰出的文学家或者诗人?这就是中华文化的特色!这种独特的文化培育出了中国人独特的人才观,这就是“思无邪”——既要思想纯正,又要温柔敦厚!《论语》以此点题,其实质就是对为政者的人品及个人修养提出了要求。

史永峰,笔名冷梦良,公安民警。眼晴不大,却还好眯起来看世间万象;一介武夫,读过几本古今圣贤,就附庸风雅,陶醉于红尘风声雨声,发书生之感慨,在报刊和新媒体上偶有片言只语;发表过《试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等几篇论文,也获得过一些奖项,出版有专著《论语通俗解读》和一个杂文散文集小册子《阿Q重返人间》,参与过人民日报出版社的图书编写,担任过光明日报出版社的特约编辑。现为陕西省孔子学会会员、中国孔子基金会宝鸡孔子学堂客座讲师、宝鸡市孔子研究会副秘书长,宝鸡市传统文化促进会会员、讲师团讲师,宝鸡市作协会员、宝鸡市文学创作学会副秘书长、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平生追求“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夫子之训。
微信:syf36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