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纪念毛主席诞辰127周年
——难忘我和父亲一日两次到纪念堂
文/五月阳
今天是毛泽东主席诞辰127周年纪念日,也是他离开我们44周年难忘日。
岁月如梭我已退休多年步入暮年。此刻回眸当年为他老人家逝世守灵,仍感心情沉重。更难忘他走时的悲痛和陪同老父老母到毛主席纪念堂的两次瞻仰。

那是1999年建国50周年的冬月,我来北京工作五年没能回家探亲。我的父母电话告知说是从湖北来北京看我,不如说是一个老兵在生病后为完成他多年的心愿——到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
让我非常感动的是年近八十的老父老母不顾冬天北国寒冷从南方到北方。在凛冽的寒风中坚持在纪念堂前排长队,非要自行购鲜花来回两次瞻仰毛主席。

那天患过中风腿脚不太利索的父亲身板还算硬朗。一大早就来到天安门广场东侧,排队的人群已是长如蛟龙。我们和大家一样顶着凛冽的寒风等待开馆时间到来。看着远处天安门城楼中间毛主席的巨幅画像,犹如他老人家就在身旁。金水桥伴着华灯与守卫士兵们一起坚守在护国警戒的岗位上。广场上的五星红旗宛如和谐柔润的春风迎风飘扬。人民英雄纪念碑像一把定海神针高耸入云传承着英烈们丰功伟绩。纪念碑两旁的雕刻诠释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前赴后继代代相传优良作风。仿佛为我们的到来送来温暖的问候!

我们随着排队人群一步步跟进,父亲如当年跟着毛主席干革命一样从容不迫地走进纪念堂。走进前堂大厅看见毛主席坐像。父亲忘却了身体的不适,展现一个老军人的风姿,自立站在毛主席的雕像前。深沉地行三鞠躬后用颤抖地双手敬献了鲜花。嘴里喃喃自语念叨着“毛主席我带全家看您来了。您太累了,该坐下好好休息休息啦”!

随着哀乐的响起我随父母缓缓移步到毛主席身边。铮铮铁骨的父亲竟然失声恸哭,满眶热泪情不自禁流了下来。我第一次看见父亲的别样,似乎有许多话要说又哽咽难道。短短的几分钟父亲似乎被眼泪朦住了双眼,还没有看清就随人流走出大厅。返回时他看见长长的排队人影,心有不甘的表示要重新排队再次进入。

这次排队非常碰巧,跟随父亲排队的前后人流中有前次相遇这次又排队瞻仰的好几个人和家庭。他(她)们有的只身前来,有的老伴两人,还有的携儿带女,更有四代同堂的老人和一大家人一起来的。他(她)们都是来自全国各地,自发自费来北京瞻仰毛主席。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就是纪念毛主席。排队闲聊中知道他们大多都是普通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常常口头禅地说吃水不忘挖井人,翻身不忘毛主席。我们过上好日子怎能忘了毛主席!

再次的瞻仰为老父亲完成了一个老兵最大的心愿。我在北京工作二十八年,父亲先后来北京三次。每次都要到纪念堂瞻仰毛主席!每次都是那样的虔诚。如今父亲已过世多年。我永远忘不了第一次陪他老人家前往纪念堂瞻仰毛主席的那年那月那时刻。时刻忘不了他老人家的教的第一首歌“东方红”。更加感恩毛主席带领他们打下的江山。努力为人民服务。感恩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我们子孙后代的幸福生活。

自1977年毛主席逝世一周年纪念堂建成对外开放至今,纪念堂瞻仰毛泽东的人群络绎不绝。发自内心的悼念不仅仅来自祖国四面八方,还有全世界首脑要人和国际友人。无论春夏秋冬纪念堂前排队瞻仰的人群依旧。伟人的音容笑貌和他的丰功伟绩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先烈们一样永垂不朽万古流芳!
毛主席您永远活着我们心中!


作者简介:
杨庆华,笔名:五月阳,1955年5月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革命军人家庭。祖籍湖北省应城市。中共党员,师职大校军衔。1995年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卫生勤务系。1969年11月到部队。先后从事电工、卫生员、护士医生、卫生事业管理助理员、教员、研究员军旅生涯三十八年。长年从事文字工作,喜欢文学艺术。先后在湖北文艺、武汉晚报、战斗报、解放军报、解放军文艺、后勤杂志、人民军医、解放军医院管理、解放军卫勤杂志,北京军休之友、军休通讯发表诗歌散文,科普知识,论文论著新闻报道等作品。现为北京退休军干,2019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区人民代表融媒体发声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