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势
颜玉柱
海拔不在其高度
云天流动千古,依然在上
日月行程八万,照旧风雨同舟
三千里弱水所聚集的浪涛
带着源头雪的圣洁,冰的清凉
拍打,冲击,也淘不尽
这座小山滚落的沙粒
一草一木达观天下陡然突兀
一动一静就地造化磅礴气势
河流绕过,险象环生
江水绕过,去挡英雄出路
今生,倘若我
要打马过此,应火烧战船和粮草,先觅玄机
陈啊妮简评:“山势”是一个深层意象中的非理性意境,一个精神乌托邦构架中弥散的宏大思想背景。“云天流动千古/日月行程八万”,诗人勾勒的外部环境大气磅礴,由此导入一系列意象群的思想对接和迸发,“弱水”“沙粒”“一草一木”都是原初思想意识注入,“河流绕过/险象环生”,诗人的“观点”就隐藏在一个个朦胧的意象,对这些意象的“破译”,既是我们理解诗人诗思的过程,同时也是愉快的审美体验。“山势”凸显的主旨是逐步清晰的,诗人造境的语言思辨是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的感觉,一幅栩栩如生的生命时间动态图。“要打马过此”和“先觅玄机”是并无悖论的情感平衡,即“诗出无端,无中生有”的生命心象玄幻直觉。
登三台阁瞭望长江,我只吟西域流经之物
颜玉柱
地上圣洁,出自万里以外
西域是养育雪山与阳光的道场
它们交织的情
如佛,融化为慈悲
如冰雪,融化为净水
我已知,柔软之物经历了百万年
从高原获得胸怀宽阔
跌跌撞撞,过峡谷,过险滩
过暗礁,不会被碰头破血流
悠悠扬扬也不会迷失方向
纤夫背着川江和三峡
裸露身子逆流而上
脚底板,将柔软
用力踩成石头,踩成悬崖
踩成肩背上道道勒痕
踩成鬼门关声声号子和孤魂
既有雄鹰盘旋,又有大雁哀鸣
长江之水呀,我登三台阁
向往远处高处,而你来
留下壮丽景观,却迅疾转身
归隐最低最深处
陈啊妮简评:开篇以“地上圣洁”展开仰视的“西域流经”之颂,对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行使语言的效力,从思想根源起点的“峡谷”“暗礁”“大雁哀鸣”都是迂回曲折的情感涤荡。用这种辽阔的意象承载具象的思想之旅,是诗人思想情感的非理性化处置,在自足独立的词根核心,所有意象的集中孕育,琢磨,结晶,都是为了完成一次灵魂的“迅疾转身”。
路口
颜玉柱
没有世人能绕道走过它
心灵都要在这里供奉一尊神龛
信仰诸神能照耀前程。
黑夜那团野火偏偏忽明忽暗
风水藏在道上
前程比远方的远方更远。
我生来
光着身子打这里经过
朝东或朝西,往南或往北。
必须先学会
去选择季节和风向
选择高坡,抓住草根。
朝阳,向上,爬行
爬一步前进一步,为胎记
找回母亲老去的子宫好原路告老还乡。
如果,路边的树,野草,小花
它们要以落叶过于来对我描述和告白
也就是我所路遇的一些乡愁,一些忧伤。
陈啊妮简评:诗人赋予“路口”具备象征深意是公共属性观照,这就是寻常中的诗意遇见,但在诗人铺垫的“我光着身子打这里经过”就有了语言的生命痕迹和血肉。诗人前段在“路口”表象赋形是中规中矩的照单抓药,而这一种轮回之思的导入中,“找回母亲老去的子宫好原路告老还乡”,到这里文本的思想寂然落入一种朴素的皈依情感,也让词根的步履蹒跚中充满深切的悲悯和通透中的痛感。诗人一步步走入“路口”的思想含蓄而隐喻的暗影中,这是生命体验瞬间穿透的醒悟和照彻,远远高于表层呈现的“我所遇的一些乡愁/一些忧伤”。
人
颜玉柱
说生,便生。说死,便死。
用汉语符号来表述
悠悠五千年遥遥九万里仅仅先撇后捺
就这么简单,就这么贴切。
不像小草
死而又生,生而又死
缠绵于世那么复杂。
生来,睁眼看世界
反而一无所知。
死去,闭眼观人世
倒已晓万物。
我,对我的定义:
应是空气中极其细微的一粒水(精确计量)
一粒水,落下来 ,不会粉身碎骨
能滋润一抔泥土一寸田地才踌躇满志。
陈啊妮简评:开篇的“说生/便生/说死/便死”是诗眼,也是整体文本思想的聚合力量。“人”是复杂生命体,综合了主观性和客观性审视的运笔,在诗人并不迷惑的行文导入一系列“死而又生/生而又死”是深刻的,具有唤醒意识,显然这里不能见花颂花,见草颂草,而“倒已晓万物”在微观存在审视是具有普遍性的。浮生若梦,尘世慈悲,一粒红尘寄来时,一捧黄土滋养残损碎骨,这是圆融理解中诗思的契合,对碰,让文本的核在万物浮沉中“扎根”,让具象的人“人”用虚无承载,这也是诗人赋予诗歌语言最大的思想功效。
高度
颜玉柱
不是所有事物都有它高度
比如,农村房屋和窑厂烟囱
拔地而起。
再比如,天山,喜马拉雅山
还有秦岭
直插云霄。
可往往都见不到它们高度。
而江水经过浦东,虽然去了低处
但它对于高度,向往源远流长。
那些金融大厦生长财富
那些摩天大楼生长阳光
那些土比黄金重
那些地比黄金贵
它们正在日夜生长黄金生长眼神
高度显而易见
当你站立东方明珠塔下
把手伸向天空
就能触摸到三百五十一米
大上海都低于这标点
浦江,仍然往它下游流去……
陈啊妮简评:这里的“高度”无疑是有对立参照思想背景的,“农村房屋”和“喜马拉雅山”都是具备社会活动属性的,而诗人的巧妙之处再于让“高度有了自由意志力”。当“高度”的象征参与了具备社会活动的深度,譬如“金融大厦”“摩天大楼”,“东方明珠”,其实就是触及一种社会性思考,生命体验的划痕,诗人依托“浦江”的横线精神意志力,让“高度”的对立凸显无遗,万物都在用自我的形态,“高度”去融入生活,这是客观意象的主观呈现,其深意旨在刻画内在诗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