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运兴的教子经
文/潘安兴
🌹《三字经》云:“子不教,父之过。”教育儿子,是做父亲的神圣职责。古往今来,那些成功的人士,都把调教孩子作为一项事业,去延续农耕文明的香火。
🌹潘运兴,我们湾里的一个普通农民,却深谙此道,除尽力养育子女,还重点放在以德育人上。“玉不琢,不成器。”在他看来,教比养更重要,关乎子女的未来。他毕生笃行着这一使命,完成这一坐标的塑造。
🌹他的祖父曾经是大侠,有高超的武艺,一身正气,好打抱不平。清民交替之际,押货行走于鄂豫光黄之间,声名遐迩。
🌹他有兄弟五个:老大运祥,老二运模,老三运珍,他排行老四,老五运隆。五虎上将,齐齐刷刷的一排,家庭人丁兴旺。
🌹民国时期,战乱频繁。乡村实行保甲制度,征兵二丁抽一。他们兄弟五个,除老幺运隆年龄小,上面四个哥哥都当过兵。 当时的保长是张家湾的张国清,甲长是保清的父亲仁和(仁字与运字是同辈)
🌹当甲长。
🌹被抽去当壮丁,在生死未卜的战场,一上前线,谁不胆颤心惊?老四也是一样。他说:初次当兵,心里害怕得要命。战斗打响了,炮火子弹纷飞,刺刀见红,一场你死我活的拼搏,横下一条心,也就什么都不怕了。反正是一条命,你不干倒对方,就被对手打倒在地,长眠沙场了。想到这里,也就无所畏惧,冲锋陷阵,一股勇气的鏖战,伴随着号角,豁出去了。

🌹国共一决高下的会战在徐埠,即淮海战役。他所在的国民党工程兵部队,兵败被俘,由共产党的解放军进行改编。一部分人愿意留下,接受改编后,继续投入渡江战役。要求回家者,发给路费。他选择了回家务农,还是做一个庄稼汉。
🌹从1924年冬到1949年冬,他已经25岁,在农村,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该成家立业了。回到潘家湾,完成自己的使命,人生的必经旅程。接下来就是一个个孩子的降生,沉甸甸的担子压在肩上。当父亲的喜悦与责任,支撑着义无反顾地奋力前行。
🌹贫困家庭,没有钱读书,是旧中国的普遍现象。但却不影响他书写大地的耕耘文章,自幼聪明好学,悟性极好的他,在当兵前,就跟着大人们栽秧割谷,学着犁田打耙,奠定初级基础。回家以后,更加用心钻研农业栽培技术。没几年,就成了种田好手,样样精通了。
🌹老话说:三年学个手艺人,一生难学到个种田佬。以勤奋与聪颖弯路超越,在农业这个综合学科里,承传着上辈人的经验,结合自己的实际,熟练地掌握了传统的农耕,一跃而起,成为远近闻名的种田好手。干农活样样精通,四邻八乡的庄稼汉无不佩服,频伸拇指夸奖。农忙时节,还有不少人聘请他去现场指导呢!
🌹他是一个热心快肠的人,有求必应。只要有人请他帮忙,从不打独顿,随叫随到。坦率耿直的性格,又朴实善良,特别乐于助人,赢得了周围村湾的好评,“老四”斐然的名声,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闻名遐迩。信任度是一种资源,从互助组到合作社,大家还推举他当生产队长呢!
🌹恰好,碰上了解放初期的扫盲运动。运群先生在祠堂办了扫除文盲夜校。他第一个参加了学习,如饥似渴识字、写字,摆脱当睁眼瞎的苦恼。那时,纸笔都非常紧缺,就用树枝、石片在地上练习写字。闲下来时,一笔一划地写呀,写呀!经过一段时间,初步认识、能写两千字左右,脱了文盲,初通文墨了。

🌹炊烟袅袅,呼唤回家。一落座,便拿着小石头在地上写起“地书”来。儿子看到,也闹着涂鸦。他突生灵感,便捏着幼嫩的小手,一边讲一边写,俨然成了私塾先生。家庭的课堂,由此拉开了序幕。
🌹明清以来,乡村时兴唱楚剧,演皮影戏、打鼓说书。原始的农耕文明,熏陶着着一代代的村落乡民。而这些民间文艺作品中的主人公关羽、尉迟恭、岳飞的形象,在老百姓中是正义英雄的化身,教育后人精忠报国,侠骨柔情敢打抱不平,是普通人物心中的偶像。身边那些从善如流平民豪杰,更是难得的乡土教材。在当兵的时候,连营长官也有这方面的爱好,请来草台班子演出,为兄弟添趣热闹一番。
🌹他把这些民间口头文学,储存在大脑的记忆,和肚子倒给自己的孩子,让他们吸收传统文化的底蕴。在不经意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孩子们听着听着,不觉入了迷,还吵着要他开讲呢!家庭沐浴在传统文化中,孩子们明辨是非,什么是善恶,什么是忠奸。不做坏人、恶人;要做正人君子、不做奸侫小人。一股正气的大树在心田萌芽。
🌹老话说:杨树苗从小要扶正。遵循着祖训,忠厚传家的根本,他对子女恩威并重,绝不溺爱,也是对他行一生负责任。
🌹小男孩难免有调皮捣蛋的时候,这是天性使然。只要本质好,不走歪路,不涉偷盗赌抢,堂堂正正做人,小细节在成长中及时发现问题,进行调教匡正。
🌹湾里的细伢们玩,惹毛了难免会扭打在一起,口头不自觉地溜出了脏话。他发现了,立马将自己的孩子扯到旁边,照着屁股狠狠地打几下,教训一下。再打架回去当堂跪磋板,骂人掴耳光,下不为例。他笃信“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古训,更恪守家庭不出不屑子孙的底线。

🌹对五个子女舔犊之情的疼爱,贯穿在省吃俭用的日常生活中。在家庭经济极端困难的时候,他宁可自己少吃少穿,也不让孩子们饿着冻着,打好身体基础,一切为了孩子的明天。
🌹进入学龄阶段的孩子,他除干农活外,只要在家,就陪孩子们做家庭作业。坐在旁边,检查他们的一笔一划,是否认真合格,达到一丝不苟,像个样,脸上才露出了笑容。
🌹一个普通农民,却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他把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追求子女们达到品学兼优,德才兼备,成为社会有用的人。为此,他不殚劳苦,监督他们的一言一行,严防言行失范。那怕是细微末节,也在管控于未然之中。“儿大爷难做”,从小就要根正苗壮,一片苦心,过来人才能领会。家庭不出次品、废品,不让人指脊梁骨,这是起码的要求。
🌹他用自己的行为,示范影响着儿女们:立于天地之间,不做亏心事,不亏待亲朋好友,受到良心的谴责。他们走出家庭后,塑造一个品牌,一张名片,一个家庭的整体形象。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他还带领湾里乡亲们上河南光山、罗山、息县、驻马店做生意。路上总是照顾体弱者,遇上谁三病两痛,他都帮忙看医拿药,悉心解决突发问题,做到“风雨同舟,同甘共苦”。
🌹一场自然灾害的降临,在1959年发生。三年连续的饥荒,生死考验着人的出路。为了摆脱这种困境,为家庭生存的苦苦挣扎,他一个人只身来到江西福安县一个国营林场。

🌹几经辗转,长途跋涉,好不容易才到了目的地。在陌生的地方,披荆斩棘,“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异常艰难的环境,他没有退缩,一往无前地开辟前行的道路。默默无闻的干活,源源不断输送给家庭的温暖。让孩子活下来,是他的基本目的。他没日没夜的劳作,多挣点钱,多寄点粮票给家里,让家里升腾着篝火的希望,梦寐以求在他心里燃起。
🌹超常的付出,出色的表现,得到上下的一致认可,被选拔为伐林队长。对于这一成绩,他并没有停滞,而是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作好表率。与伐林兄弟们同患难,情同手足,亲密无间在团队中,有着难以割舍的友谊。
🌹越是艰苦的地方,越要去;越是危险的地方,越要上。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日子,陪同领导视察的路上,突然,山上堆积的滚木,由于雨水的浸渗,绳索腐蚀崩断。顿时飞滚而下,一棵伐木就有上千斤,冲下来的力量可想而知。
🌹一瞬间,就落到了身边,泞泥路滑,砸下来就要打倒一群人。见此情形,他迅速推开同事,高呼“快跑”!大家脱离了危险,几棵滚木从他身上碾过……
🌹呼啸的救护车,把他送到了吉安市医院,进行抢救,腿被砸断,一个多星期的昏迷不醒。在重症监护室里,不知道是命大,还是医术高明,总算摆脱了死神。
🌹在医院住了几个月,好几个地方粉碎性骨折,脾脏也受到了重创。经过治疗,才初步康复,恢复了元气。走路却还是一跛一瘸的,行动起来依然不方便。

🌹林业干不了,出路何在?为了不给国家添负担,他主动申请回自己老家种田,带着家人,重归久违的故土。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国营林场职工,又转身为农业生产队的社员,他并没有颓废。回到潘家湾的他,依然勤扒苦做,起早贪黑,带领一家人,栉风沐雨在蹉跎岁月中。
🌹在生产队的集体劳动中,他从不偷机耍滑,踏踏实实地干活,最早出工,最晚收工,中间从未抽隙躲懒。队长在与队长不在都是一样,规规矩矩,耍小聪明他做不到。孩子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潜移默化地引导他们的行为规范。
🌹“不用扬鞭自奋蹄”,他的“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的精神,更是儿女们心中的榜样。即使是晚年,也没有停止劳作,去享清福。总爱在田间细摸,干自己喜欢的农活。农业体制改革以后,那家忙不过来,他都会去帮一把,尽一份心。

🌹他实践着自己的教子经,在普通平凡中诠释着伟大坚持。回头一看,他的心血没有向费,子孙们都做得不错,上985、211院校的佼佼者,可以告慰他今生无憾,流风遗韵,如一条河,弦歌不辍。
🌹家庭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是下一轮子女成人成才。一个人最大的成功是什么?就是子女在德才超越前人。“祖上有德,从我做起”,做父母的,为子女树立正面的典型。浙江的钱氏家族1000多年间,迭出顶尖人才。现代的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钱穆就是中国血统家族的代表。
🌹教子有方,潘运兴在乡村普通家庭,也树立了标杆,带给湾里好风气。让事实说明,又何尝不值得我们思索呢?
🌹每个家庭都是一面镜子,照见过去,照见未来。我们时刻在反省自己,还有哪些方面做得不够。“亡羊补牢 ,犹未迟也”。觉悟越早越好。读潘运兴,也是一堂课。看看谁领悟深,领悟透。

🌹(本文得到潘奠和、潘四和、潘奠忠的帮助,提供相关资料,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2020年12月25日于黄陂前川街桃花村曹家湾35号潘安兴电话☎️:13397133752

作者潘安兴老师简介
潘安兴,本名潘兴家,自号木兰山樵。西陵布衣,普陀知客。一九四九年十月生,湖北黄陂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文化程度,高级政工师。当年老三届,经历上山下乡,招工进厂、下岗打工。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华诗词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辞赋学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报告文学学会理事。黄陂辞赋学会会长,黄陂诗词学会副会长,黄陂二程研究会理事。《钰山赋》曾获全国征文二等奖。主编有《木兰山诗词集》,著有《龙腾华夏千秋一统赋》、《中华大家庭赋》、《人间万象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