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有个汾阳市,属吕梁市。汾阳市有个杏花村。说到杏花,便想到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杏花本身就是诗意之花,唐人咏杏花的诗不计其数。偏偏这个杏花村不仅有杏花之烂漫,而且有美酒之醇香。这里自南北朝便开始产酒,名为“汾酒”。汾酒之著名,除了酒品优良,还沾了唐代诗人杜牧的光,因为他作过一首诗《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借他的这首《清明》诗,成为“汾酒”的免费代言人。可是他大概连一滴汾酒也没沾过。这实在是个历史的误会。
其实杜牧诗中的杏花村,并非山西汾阳之杏花村,而是安徽贵池市之杏花村。贵池,唐代设州,辖今安徽池州、青阳、东至等地。巧的是,安徽贵池市杏花村也以产酒著名。杜牧曾作过池州地方官。《江南通志》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有“清明”诗,即指此。因而杜牧诗中所写的“杏花村”,与山西汾阳的杏花村风马牛不相及。但是传播就是这样,只看效果,有时候错误反会放大传播效应。对于消费者来说,只要记住这个品牌名就够了。
关于汾阳的历史误会,还不仅于此。历史上还有一个汾阳。春秋时,晋地有汾阳邑,因地处汾曲(汾河)之阳而得名。治所在今山西静乐县西。春秋时,公子夷吾争夺君位,为获得大将里克的支持,给里克开了个空头支票——写信“封里克于汾阳”,就是指现在的阳曲、静乐一代。西汉初,封靳彊为侯国,其地也在这个汾阳。后来设置汾阳县。东汉时废,改汾阳县改为阳曲县,即现在太原市阳曲县。隋文帝时,因皇帝姓杨,杨、阳同音,杨坚认为阳曲这个名不吉利,就改阳曲为阳直。后来又改为汾阳县,还是移治静乐,所辖范围包括现在的静乐、阳曲、盂县等。不久,又废汾阳县。唐初,复置汾阳县,后并入阳直县,即现在的阳曲县。
而现在吕梁市的汾阳县,设县于秦代,不过当时不叫汾阳,而是称兹氏县。晋代改滋氏县为隰城县,唐代改隰城县为西河县,明代始改为汾阳县。也是因为地处汾河之阳而得名。
由此可知,汾阳一名,在明代以前,指的是治于山西静乐的汾阳;明代以后,则是指现在吕梁市的汾阳。
两个汾阳,如果不知其源流和衍变,很容易混淆。例如被封为“汾阳郡王”的郭子仪,就被很多人认定为现在吕梁市的汾阳县人,而且那里还有“郭子仪故居”的旅游景点,这就有点搞笑了。
郭姓原为虢,虢叔是周武王的叔父,其封地先后为西虢(今陕西宝鸡东)、东虢(今河南荥阳北)、北虢(今山西平陆),东、西虢尽灭后,另封虢叔之孙虢序于山西太原北的阳曲,仍封公爵,号郭公。因这里时称汾阳,故汾阳为郭氏之郡望。后来,汾阳郭氏一支流入陕西华阴县,郭子仪的先祖、隋大将军蒲城公郭荣,就是从太原人迁居华州的。因此郭子仪以汾阳为郡望,这也是他被封为“汾阳郡王”的原因。当然这个汾阳只能是曾治于静乐的汾阳,而不可能是现在吕梁的汾阳。![]()
郭子仪被封“汾阳郡王”后,郭氏族便以“汾阳”为堂号。其后,“汾阳”成为郭氏家族的表记,是郭氏姓氏的渊源。中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郭沫若,祖居四川省乐山,其故居门庭有匾额:“汾阳世第”。这是向子孙表明郭氏之血脉源流。五十年代,郭沫若也曾说过“郭姓始祖在汾阳”。问题是,郭沫若先生认定的汾阳是哪个汾阳呢?我们注意一下他说这句话时的背景就明白了,原来他是在参观杏花村汾酒厂时说的“郭姓始祖在汾阳”。而且,郭沫若先生还为汾酒厂书写了书法作品——杜牧《清明》诗。名诗、名人、名书,可是为汾酒做了个大广告。只是郭沫若先生不仅误将此汾阳当彼汾阳,还误把此杏花当彼杏花了。当然,以郭沫若先生的学识,我宁愿相信,他当时是汾酒喝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