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绍平
一直想写一篇关于母亲的文章。奈何自己才疏学浅,没有文化,总是欲写又搁笔。怕笔端的轻担不起记忆的重,怕自己笨拙之笔,写不尽深深的母爱之情。
我的母亲出生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末,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小时候的母亲是很聪明的,也很爱学习,尤其是记忆力特别好。但那时候家里很穷,连极少的学费也拿不起,再加上外公有重男轻女的思想,母亲很小就辍学了。
母亲记忆力很好,尽管只上了两年学堂,但仍然记住了很多篇课文,直到现在仍然能背诵。如,《小白菜》
小白菜,真可爱。
大家一起来栽种,
看谁工作最勤快?
哥哥翻好地,
姐姐把秧栽,
我和弟弟忙浇水,
忙把篱笆围起来,
不让鸡鸭牛羊来破坏,
常常浇水拨草除虫害,
小白菜长得真可爱!
还有课文《识字真好》。
不识字,真困难。
不会写,不会算,
亲人千里来了信,
看来看去不会念。
识了字,真正好,
能写信,会看报
国家大事能知道,
生产技术能提高,
利用熟字记生字,
生字就能记得牢!
辍学在家的母亲,每天放牛割草拾柴火。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母亲很小就学会了洗衣做饭,纺花织布。地里活,家里活样样都干。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大建设时期,母亲那年十八岁,响应国家大建设的号召,到洛宁县故县乡修建水库,那时候的母亲风华正茂,意气风发投入到社会主义大建设之中,每天天不亮就开始上工了,和伙伴们一起挑土装车,直到把水库建成。
从洛宁回来之后,又上南山去烧炭,每天砍伐树木,运送树木到挖好的土坑内,烧出了火红的优质的好炭。在冬天下雪的时候,供人们取暖。祖国的大建设一日千里,看不完数不尽胜利的消息。她们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青年人,为祖国的大建设事业,奉献了自己火红的青春。
母亲结婚以后,由于父亲是民办教师,天天在学校里教书,家里活地里活都落在母亲一人身上。后来,又有了我们兄弟姊妹六个孩子。家里的负担更重了。由于家里劳力少,年年分的粮食都不够吃。
母亲只好在春天捋洋槐花,杨树叶。杨树叶在水里焯一下,用刀在案板上切碎,撒上盐,做下饭菜。白色的洋槐花用极少的面粉拌一下,上笼蒸,蒸熟以后,用蒜汁浇一下就开吃了,在饥饿的时候,竞觉得是难得的美味。
深秋的时候,母亲会采摘很多红薯叶,吃不完的时候,母亲会把红薯叶晒干,用塑料袋装起来,留着冬天吃。冬天做面条饭,要长很多红薯叶菜,下很少的面条。粮食不够吃,由于母亲的勤劳节俭,我们也勉强能够哄饱肚子,度过了那艰苦的岁月。
生产队解散以后,责任田包产到户。父亲整天在学校教书,母亲更是学会了男人们才干的农活。像犁地耙地,母亲为了这个家受苦受累,任劳任怨。忘不了母亲割麦时累弯的腰身,忘不了母亲锄地时洒下的汗水。正像一首诗里写得那样。锄禾: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母亲不但农活干的好,还心灵手巧。会剪窗花。用纸剪的各种花儿栩栩如生。那时候,姑娘们爱穿绣花鞋,三乡五里的人都来找母亲剪花样,母亲总是热心地给他们剪好花样,有愿意学习剪花的,母亲也总是不厌其烦地教她们。
如今母亲八十多岁了,身体也不是很好。祝愿母亲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最后以孟效的《游子吟》作为本文的结束。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