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前顾问戈阳
广东省侨界作家联合会

【戈阳简介】
戈阳(1923~2020 ),原名许少超,笔名洛拉、可尼、戈平、戈阳、蓝牧、叶瑜。广东澄海人。中共党员。毕业于香港中国新闻学院。1935年参加革命,1949年起,历任中共华南分局宣传部“华南文工团”第四大队队长,华南团委机关报《华南青年报》总编辑,共青团“华南团校”教研室主任、工作部、宣传部副部长,广东省文联第一届组织组副组长、广州市记者协会常务理事、广州市第一届人大代表。1959年起,在珠江电影制片厂历任新闻纪录片编导、故事片文学编导、艺术中心副主任,巡视员。1985年离休,享受老红军、省(部)长级医疗待遇。广东作协第二届常务理事,广东影协第一届常务理事。
1984年后,任广东省归国华侨作家联谊会(2018年更名为“广东省侨界作家联合会”)第二、三届常务理事,第四届理事,第五、六、七、八届顾问。
1937年始创作诗歌、散文,先后出版《血仇》《寸心草》《月亮河》《漂泊的云霞》等诗歌、传记和革命回忆录《永恒的怀念》《历史的轨迹》《烙印》等7部文集,编导《五一在广州》《太阳河畔》《雷州青年运河》《丽日南天》等10多部电影纪录片。

一、纪念戈阳
文/黄慧萍
我以为,所有高寿者,都是具有大智慧的。
2019年2月20日,我和时任我会财务的余伟雯代表我会应邀参加戈阳战友和亲友为之举办的96岁生日聚会,首次见到这位高寿的大智慧者。

戈阳(右一)接受张文峰会长手书的生日贺词。左一:我会首届秘书长马明,左二:时任九届秘书长黄慧萍,右二:时任财务余伟雯。
我会创建于1983年10月20日,戈阳1984年10月加入我会。历任第二、三届常务理事,第四届理事,第五、六、七、八届顾问。1985年离休后,戈阳主持的第一件工作,是由我会发起主办的创作华侨题材电影剧本征稿活动并负责组稿,自1985年6月至1986年10月截稿,应征剧本55部,入选剧本五部:《铁汉金钉》、《陈宜禧传》、《陈嘉庚(兴学篇)》、《风雨归程》、《檀木观音》,每部作品约5万字,总字数约28万字。杜埃、秦牧、陈残云、李门、陶金、祝希娟等知名人士出席颁奖活动。
1949年,戈阳任中共华南分局宣传部“华南文工团”第四大队队长。广州解放时,他们随大部队一起进驻广州,开展工作。2019年2月,我会首届秘书长马明先生邀请我会领导参加“华南文工团”的战友们为戈阳举办的庆生活动。当年“华南文工团”的小队员马明告诉我:戈阳队长召集“华南文工团”的战友们每月聚会一次。张文峰会长因故外出无法亲临,欣然题字,并委派我和财务余伟雯作为我会代表出席。
96高龄的戈阳先生,身子骨还挺硬朗的,他耳聪目明,思维敏捷,声音爽朗。我和小余将张文峰会长手书的生日贺词呈送给戈阳老先生,他愉快地接受这份来自省侨作联的礼物。及后,他把这幅字装裱挂在家中。
戈阳先生还邀请我和小余参加其亲友为之举办的庆生晚宴,安排我们俩坐在他身旁。他肯定我会历届理事会的工作成绩,赞同我会修改章程和变更会名。当他儿媳要代他缴纳会费时,他表示应该用他自己的收入来交会费,亲手将2018年和2019年各100元会费及办证费50元交给小余。
戈阳先生赠三部著作给我:回忆录《风雨岁月》、诗集《寸心草》、诗集《月亮河》。老人家握笔稳稳地在书籍扉页上题字赠言,铁画银钩。我现场朗诵《寸心草》中的诗作《舞台》,向他致敬。

他“把心灵的音符坦诚地撒在大地的阳光下,吟唱喜、怒、哀、乐的乐章”(戈阳诗集《月亮河》自序)。他的诗作,是他对待生命对待生活的思考和体会,让我产生共鸣。这几天又翻阅了戈阳送我的书,深深被他的智慧和才华折服。
今年12月13日,张文峰会长转发戈阳讣告给我,嘱我写一篇悼念文章。我说:好。我的心情有点沉重,知道总有一天,老先生会离别而去,但这一天到来时,还是感慨万千。我想,大智慧者戈阳,在生命走到尽头时,无畏无悔无憾无牵挂的吧。
我会秘书处在会员微信群发布了讣告,会员们纷纷表达对戈阳离去的惋惜,祝他一路走好!12月18日上午,我和副秘书长郭锦生代表我会出席戈阳追悼会并致送花圈,与其亲朋好友同袍同事等约百人一起郑重送别老先生。
态度作为心理学名词的解释,是个体对特定对象(人、观念、情感或者事件等)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戈阳对生命对理想对信仰的态度是积极是执着是坚信,对人对事的态度是真诚。
他思考:“人到将近寿终时,总不免对个人的一生,有所回顾、反思,有不堪回首者;有刻骨铭心的感谓者;有因一辈子碌碌无为,无所获,也无所失而心平静气者。然而,不论其属于何种状况,有个问题,必须清晰地回应,那就是,你此生对国家、民族、人类、社会究竟有何作为,有何奉献?对自己的祖宗、后代无愧?!”,他认为:“我们的后人,在前进的年代,应该是勇于维护公理的勇士,而不是一个懦弱的庸人。不可想象,没有理想的生活,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人们要问,你为什么活着,活着干什么?!”
他“没有给子孙遗留什么物质财富,仅积留了一大堆书籍——除了个人的著作,还有些有历史价值的史料。”年过80时,他问自己:“究竟这一生为人民做了些什么有益的事情?”回答是:“没有辜负人民的供养,对得起革命的先辈。”(双引号部分文字,均摘自戈阳回忆录《风雨岁月》)
保尔·柯察金说,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每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悔恨,也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羞耻。戈阳用一生的光风霁月,印证此言。
仅以此文,为戈阳挽。
(2020-12-23)

二、灵堂里的父亲、儿子和拐杖
文/郭锦生
儿子在致挽辞。静躺着的父亲
与所有来者一起,静听自己
革命的、忠诚的、慈爱的一生。
静静的灵堂里,儿子的言语
重闪昔日的战火,再响建设的号子,
又一次重复深深的叮咛。
儿子的声音缓慢平静地
从眷恋和痛失严实的包围里透出,
轻抚着父亲冰冷宁静的耳际。
父亲平和地躺着,他通过
挂在灵堂正中的自己微笑的容颜看见,
人们一排排向自己低头站着,熟悉的和
不熟悉的一张张脸孔都表情一致。白花
收集起他们的悲痛、挽留、思念
组成一个个花圈,摆满两旁
作最后的献给他的一排排徽章。
儿子的拐杖斜倚在讲台边聆听主人
对父亲的最后的一言一语。
拐杖是蹒跚岁月的依托,
父亲的叮咛是主人前进的方向。
拐杖在想,看着
儿子有点颤抖的手和微弓的背,
平躺着的父亲的心,是否会
高高地悬在灵堂顶上?
哀乐又奏响,拐杖终于
被主人微抖的手重新拄起,它
一步一顿地
领着主人走在队伍的最前面。
当主人再次向父亲鞠躬,为静躺着的
父亲献上最后一支花,它忠诚地
为主人颤抖的手提供支点,如锚、如桩。
哀乐声中,一个个身影
向静躺着的父亲鞠躬献花,组成了
一条深冬里拐杖带领的默默回转的河流。
鲜花涌起的浪花,乘托着安详的父亲。
分别在收拾包袱,时光在催促,
拐杖支着主人站在去留的门口。
日月在轮转。命运在偷窥,
它暗暗地决定让拐杖继续
好好支撑它的主人走父亲曾走的方向;
如儿子所愿,让所有来者
继续顺利行走于四面八方。
拐杖认为,命运会如此记录行事的。
因为它又看见,灵堂正中高挂着的
父亲的容颜正在看着所有人含笑。

附:戈阳诗作
一、舞台
面积很小,很小
却装进了一个世界
我是个演员却从不登台
五彩的光照把生命浸染
概括一切人的爱
诉说所有人的恨
相近的惆怅
不同的迷惘
一次次徘徊
一个个指望
在生活的河流上
闯突、撞击……
似乎明白又不明白
幕刚刚降落
又走进生活的大海
伸开双手
重新捕捉许许多多的未来
二、月亮河
月亮河,美丽的河
在远天漫步,轻飘,流淌
当风雨远去,万里无云
我期待月亮的河
尽管它是那么迷惘、朦胧
悠悠而至,瞬间而过
轻纱的云,编织的河
默默地流淌,淡淡薄薄
月亮河,宁静,柔美的宇宙
月亮河,没有飞鸟和花朵
没有惊天动地的巨波
只有蔚蓝的故事和谐的歌
月亮河,叙述心灵的思索
向远方奔流、荡漾、漂泊
三、尊严
战争、流血、我没有哭
丑恶的笑、使我流泪
取宠的誓言往往隐藏险恶
这是对人类尊严的最大污辱
四、挽留
回忆把青春挽留
满足瞬间的浅笑
用稀疏的牙齿咀嚼
对不曾虚度的一生无悔

广东省侨界作家联合会(原名广东省归国华侨作家联谊会)于1983年10月20日成立,是我国最早成立的侨界作家群众团体。我省著名老作家陈残云、秦牧、杜埃、郑达、于逢等等是该会早期的中堅力量。先后与泰囯、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及香港(地区)华文作家(学者)进行过互访或文学交流。不定期开展华侨题材电影、电视剧本和华侨题材短篇小说征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30多年来,作联会员共出版著作1000多部(种)。国内外发行的《侨星》杂志出版了120多期。目前作联共有会员三百余人。成立了小說、诗詞、散文、報告文學、儿童文学、文学評論等专业委員會;并成立了书画院和艺朮团。
主编:张文峰 主编助理、执行编辑:郭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