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古诗 说褶裙
王 圆
前湖十里,芙蓉到门,皦皦明如练。
波光云映,芦埼鹭下,宛然一片。
湘葩含铅,青房滤粉,素珠成串。
便采莲红女,绛裙千褶,遮叶住,有谁见。
只为社中人散。倚遥空、削成难辨。
赤栏桥子,无端愁把,碧天遮断。
月下飞香,霜前落叶,容华将变。
但秋衣未制,剪来朵朵,不须染茜。
清代经学家、文学家毛奇龄的一首《水龙吟·白莲》,词写湖上莲花之盛,再写莲花清姿,继而落笔采莲红女,烘托起湖光、烟月、小舟、鸥鹭之丹青神韵。
长调咏物,要有整体的布局。或总或分,或实或虚,或探或补,手法颇多,规划得好,才能下笔。这首词,就其创作风格而言,可谓笔法变幻,虚处传神,清远蕴藉,婉转空灵。
但圆圆对“绛裙千褶”一句,颇感兴趣。
绛裙者,红裙也;绛裙千褶者,红色千褶裙也。
千褶裙,特指细裥女裙,以五色轻纱为之,周身折裥。裥多而密,故谓“千褶”,始于五代后唐同光年间。传说,帝君李存勖的一天傍晚,见余霞散绮,似锦如缎,云彩缛丽,云蒸霞蔚,十分绚烂,遂命染织院,以此织“霞样纱”,作“千折裙”分赐宫嫔。
后来,千褶裙传入民间,女子竞作彩裙,遂名“拂拂裙”而普及于宋朝。而宋朝是一个豪放与婉约集成的朝代,也是一个簪花带酒与热血贲放共存的朝代,更是一个风帘翠幕与烟柳画桥共生的朝代……而这样的朝代,催生诗意的服饰——清丽脱俗,风雅灵动。撑上一把油纸伞,就是宋词。
唐朝以肥为美。成语“燕瘦环肥”,说的是汉皇后赵飞燕,体态轻盈,唐玄宗的杨贵妃体态丰满。但到了宋朝,审美又回到汉朝,以瘦为美。因此,千褶裙也就在那时,应运而生。原因是千褶裙作为宋制汉服,百迭千褶,宽宽松松,不用担心自己身上的肉肉是肥是瘦。所以,宋朝的千褶裙,一直流行到明朝,遂又有了“百迭千褶裙”之称。
百迭千褶裙,从样式上看,与马面裙有些相似,只是马面裙前后都有裙门,百迭千褶裙的前面正中有裙门,后面没有裙门。没有后裙门的百迭千褶裙,有一大好处,对身材没有太大的挑剔,只要腰臀落差不是特别大,再选择垂感较好的布料,就一定能穿出精致的感觉。
还有一种百迭千褶裙,褶子整齐,没有裙门。 这种裙子,跟现代的百褶裙有些相似,穿起来顺畅而整齐,看着极其舒适。只是,这种裙子,不适合腰胯特别宽、臀部特别大的姐妹。
再有一种百迭千褶裙,跟褶裙相似,但褶子要比褶裙略深,同样不挑身材。优点是行动方便、不易脏、不拖沓、显腿长,最大的特点就是修身、 端庄,但瘦人显瘦、胖人显胖,与“仙气”二字基本不沾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