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图联
民赋金丸喜鹊食,
皇封柿树傲霜侯。
(上比民间故事:收柿时应留一些不收供喜鹊过冬充饥,而喜鹊又吃果树上之虫,使柿子再获丰收;下比朱元璋荥阳封柿树傲霜侯之故事。)
附:两则民间故事
故事一:柿子树
一对夫妇在海上为一老板养鱼,讲好了老板每月开给这对夫妇五千元的工资,月底发放, 伙食自理。
老板在海上总共养了五百箱鱼。这对夫妇就划着小船给鱼喂食一次,中午就在小船上休息,下午太阳落山时再喂一次,劳动强度不算太大,倒也且轻松惬意。老板也不经常来视察,只是月初,月中,月末来送送鱼饲料,看看鱼的长势情况,顺带着给这对夫妇带点蔬菜肉食。
转眼两年过了,老板养的这批鱼共卖出了四十万元的高价。老板高兴之余,拿出了一万元奖励这对夫妇,让这对夫妇回老家探亲一段时间,往来的车旅费由他负责。
老板的妻子感到难以理喻,明明说好了每月五千元的工资,你每月又是送菜买电话卡的,还搞年终奖励,报销车旅费,是不是脑子进水,钱多了花不完了?
老板微笑着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在一个小山村里,每到冬天,村民们都会把树上的柿子摘下来,一个不留。有一年冬天,天特别冷,下了很大的雪,几百只找不到食物的喜鹊一夜之间都被冻死了。
第二年春天,柿子树重新吐绿发芽,开花结果了。但就在这时,一种不知名的毛虫突然泛滥成灾。柿子刚刚长到指甲大小,就都被毛虫吃光了。那年秋天,这些果园没有收获到一个柿子。
直到这时,人们才想起了那些喜鹊,如果有喜鹊在,就不会发生虫灾了。从那以后,每年秋天收获柿子时,人们都会留下一些柿子,做为喜鹊过冬的食物。留在树上的柿子吸引了很多喜鹊到这里度过冬天,喜鹊仿佛也会感恩,春天也不飞走,整天忙着捕捉果树上的虫子,从而保证了这一年柿子的丰收。
“你说留下点柿子喂喜鹊,你说傻不傻?”
妻子听了,恍然大悟,枝顶留下果实,其实是让别人也能分享自己的收获的同时,更好地安心工作,让员工明白也有他的一份功劳。
在收获的季节里,别忘了留一些“柿子”在树上,这些留下的果实往往就是给自己留下了生机与希望
故事二:
荥阳柿树被朱元璋封为傲霜侯
元末,安徽一代旱灾严重,皇觉寺收不上租粮和香火钱,方丈借口将在那里出家当和尚的朱元璋赶出了寺院。
朱元璋走投无路,只好背井离乡,一路要饭来到河南,准备到荥阳洞林寺逃难。当他到荥阳地界时,己饿得两眼昏花,举步维艰。他挣扎着来到一片柿树林里,此时已过霜降,红彤彤的柿子像小灯笼似的挂满树梢,朱元璋高喊几声:“树林里有人吗?”他见寂无人声,便拣了几个熟透的柿子吃,真是又甜又解渴又充饥,不知不觉吃了个肚圆。
临走时又拣了十几个,又对老柿树作了个揖说:“多谢柿树大哥救了我的命,日后我朱元璋如能得帝,定封柿老兄为‘傲霜侯’。”谁知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只听背后有人说道:“那敢情好,到时小老儿一定替柿树去讨封。”朱元璋赶快拜谢老人,老人看他在此地举目无亲,于是又送给他干粮、饮水,朱元璋很感谢,1368年,朱元璋金陵称帝,那位老汉果然进京讨封,朱元璋也不食前言,下了圣旨,封老汉为奉旨官,随钦差大臣到荥阳,加封那棵老柿树为“傲霜侯”,从此荥阳的柿子美誉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