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洛宁著名乡土历史学者周流宗先生以挖掘、宣传洛宁历史文化为己任,不辞劳苦,佳作迭来。近期,拜读了周先生的《千年古刹——王范普通寺》一文,该文详实介绍了王范普通寺的历史源流,中间引用了古碑、墓志为证,考证严谨,文风朴实,不失一篇有历史价值的上乘之作。因周文中所述墓志出于我家院落,又经我送出,印象颇深,不禁引起了我40年前的一段往忆。
我家祖籍城郊乡王协村,祖父系黄埔15期毕业的抗战起义军官。1950年家乡土改时,祖父尚在湖北天门中南干校学习。祖遗产东、西6间厢房被均出三间,只剩下西厢房3间,在族人的见证下,南屋分给了参加抗美援朝的二爷一家,北屋分给了三爷一家,不足9平方的中间,分给曾祖母做养老房,待曾祖母下世后,留给长孙(即我的父亲)。偌大的一家就这么点房子。无奈,二爷从朝鲜回来后,一家远走新疆定居。我祖父1960年在西安下放返乡,两个姑姑一个叔叔,走了4口,又回来5口, 住房紧张,可想而知。曾祖母多年在村中租房居住。故我的长兄、大姐在王协出生后,因成份不好的我家就迁到王范东街外婆家居住.。
我家是王范街的"客家人",初到王范曾租住崔家房屋,后又借居堂舅家房子居住。入户王东六队时间长了,好心的乡邻曾劝说我家向生产队要一处宅基地,父母因家庭经济状况拮据,也不敢张口。后来,眼看队里的宅基地愈来愈少,父母下定决心争取批一孔院子。从县里当干部的舅爷那里要来一张宅基地审批表,晚上队里开社员会议,快散会时队长向社员们说要给我家批一处宅子,问群众们有意见吗?见没人吭声,“这就算定了!”就这样,我家分得位于县轴承厂南墙外的一处院子。恰好,院子里有3间土坯厂房,经队代表商定,以500元的价格卖给了我家。稍加修葺,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家了!但吃水还须到东门口担水吃。

1980年,轴承厂答应让我们这些王东村6组的住户从厂里扯水管。父亲叫来中学时代的同学高建福伯伯(当时在县自来水厂工作)给我家装水管,高伯伯用白灰撒了两条线,大约3长米,让我父亲先挖管道,挖好了他再来接水管。初挖的时候,还算顺利,挖到40厘米深时,碰到了砖块,接着再挖出现洞穴,当时引水管没有别的进路,只好再挖,遇到了白灰砂浆砌的砖体,砖像解放前的老方砖,当时感觉这应是一座墓窑,随后,又向下挖有2米多深时,发现里边埋有一口缸,缸内装有一具枯骨,缸底还有一块墓铭,一只生锈的铜铃,方砖有五六百块,除此别无他物。当时,有许多附近的群众围观,以为是一座富有的古墓,我家会从此暴富,当看到这块高0.55米,宽0.38米,文13行,行22字,记王范普通寺王原智灯和尚学禅事,义湛书,稷山扬亭刻,清康熙四十五年立的墓志时,才知道这是一位穷和尚墓,再看墓内的几件葬品,也都兴味索然。父亲用一纸箱将了岸禅师的遗骨盛放里面,安放到今京宁南路西雷家湾崖边的一孔废弃窑洞内,并用香帛进行祷告。我家挖掘了岸禅师行石实塔志一事,由父亲的挚友梅松茂伯伯告诉了任博文先生,他们二人到我家实地观看了墓志并进行详细记录。由此,此墓志的信息便收录在《洛宁县志》石刻碑碣一篇内。当时县文管会的负责人为我的堂伯父王兴起先生,提出要以人民币15元的价格收购此墓志,我家没有同意。
2000年父亲病故,在西安工作的大姑同一寺院的僧人谈起我家院内的和尚墓一事,僧人说:如有佛家的遗物可送到附近寺院最好。恰此时王范信众欲在闯王坡下建一寺院,为说明王范佛教历史的久远,我欲捐献此碑。后联系到王范东街热心建寺居士阮中堂,用架子车将此碑从我家拉走。县文管会又曾联系我询问该墓志的保管情况,我再一次找到阮时,他已患病不能言语,不久后病故。从此,墓志不知去向。

2016年,上闯王坡埋人,到新修的极乐禅寺观看,在院内发现此墓志碑,宛如故人重逢,感慨不已。古云:"佛渡有缘之人",碑碣不失,安放佛家,我也不用为此牵肠挂肚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王范普通寺的了解逐步加深。普通寺距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是我县建寺时间最早且规模最大的寺院之一。坐落于王范街东渐盘桥西,东门外即今王范粮库院内,距寨墙有三丈远,中间隔着城壕。面积有十几亩大,呈簸箕型。分前后两个院落。有北殿6间,西殿6间,东殿6间,主殿分好几层。在明清之际直到民国时期,僧人众多,香火旺盛。每逢三月,春暖花开,有庙会五天,三台大戏,人山人海。从周边卢氏、灵宝、陕州、渑池、宜阳、洛阳等地前来做生意的有上百家。清至民初,又在其南建李家家庙,东南建有山陕会馆。
佛教在我国历史悠久,每家寺院都有官家登记的寺田和寺产,受到官方保护。王范普通寺亦如此,在其东南购有土地,作为历代僧人的墓地,即今县粮食局东,延寿河步行街以西,轴承厂南一带是寺里的墓地和塔林。寺里为得道的高僧还要建造墓塔。千年古刹,悠悠历史,不知建有多少墓塔,如保存至今也可与少林寺塔林媲美。我家附近据说曾有3座墓塔,上世纪60年代,墓塔尚存半截,我家发现了岸禅师墓后,又在我家东邻发现了“清国了岸禅师墓塔”石刻。在早些年,群众在此附近挖出过好多缸和许多老砖。社员们也曾为砖块发生过争执。坐化缸,又称和尚棺,缸葬是和尚坐化的一种独特方式,一般指得道高僧圆寂后,盘坐在一个特制的陶缸之中,并在遗体四周放下木炭、石灰、香料等物品,用来除湿防腐,再密封缸体一起安葬。这些事情都说明王范普通寺塔林的悠久历史。
江山依旧,人事已非,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我们应感谢历史的创造者,是他们的辛苦付出,创造的历史财富,才聚成了巍巍中华文明;我们同样应该感谢这些传承历史的行者,他们的功绩使历史得到延续,文化得到传承,民族文化自信得到恢弘。周流宗先生不就是这样一位行者吗?潜心千年古刹——王范普通寺的考证,为百年沧桑的王范街,为厚重的古永宁历史文化延续,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善事,其深远意义和研究价值,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显现出来,我们亦同样感谢他的睿智和辛勤付出。

作者简介:王嘉飞,王范人,祖籍城郊王协村,黄埔抗战老兵后裔。洛宁县卫健委职工,爱好文学书法,曾有作品在《新洛宁》、《县域经济》、《书城》、《牡丹》杂志上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