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 | 儿童读经| 教育理念| 家长园地

有人说:读经就像吃饭一样,不是吃得越多越好,本来只能吃几两或一斤,却要吃十斤二十斤,是不行的。他说读经需科学、系统,像先生这样提倡大量读经是会把人读傻的。诸位如何看此问题?
王财贵教授:
这是思考的混乱所产生的问题,不是真问题,是假问题。真问题可以解答,假问题不能回答,也不必回答,只能指出问题的毛病。
第一,读经和吃饭本来就有很大的不同。例如有人能读到经,有人不能。但不能说有人可以吃饭,有人可以不吃饭。有人可以读十本二十本经,有人只读一本两本,甚至连一本也没读到。但不能说有人可以一顿饭吃十碗二十碗,有人可以一碗不吃。又,读经可以开智慧,智慧高下可以相差千万倍,但吃饭只是维持身体机能,身体机能相差不远。所以,读经读愈多愈好,但吃饭不是吃愈多愈好。又,读经最好在十三岁之前,十三岁读完,一辈子就用不完,愈用愈多。但吃饭不能吃到十三岁就不吃,如果不吃会饿死。
二,说本来只能吃几两,却要吃十斤,当然是不行的。因为人的胃是“生理的”,而心智不是“生理的”,乃是“灵性的”。如果一个孩子一天读一个小时,只能背一百字,增加为八个小时,便可能背五百字,愈背愈聪明。但一个人每天三餐,不能叫他增为八倍二十四餐。更不能说吃愈多愈健康。
三,所谓科学,是“实事求是”。如果教育应这样做,就这样做,则是合乎科学的系统的。当今我们如果没能证明教育应这样做,他也没能证明教育不应这样做。最少他不能证明当前的其它教育是“科学”的。这种人只会用流行的辞语向人贴标签,其实,什么是科学,或者到底自己是不是已经科学了,都不知道,就想来唬人,实在是很不科学的态度。
四,我们只看到大量读经的孩子愈读愈聪明,至少是大部分愈聪明。又,何况我们推广读经,都在民间,大家是是自愿的。如果有人读傻了,相信那孩子的父母可没比这个人笨,孩子读傻了,还继续。所以奉劝此人,自己把自己的孩子管好,别人家的孩子自有别人管着呢。别以为自己比其它人都聪明。当然,如果真发现有朋友的孩子读傻了,出于朋友的热情,应该快劝那朋友不要让孩子读经了,看看是朋友被他劝退了,还是朋友举读经之好把他劝进了。
五,在此自由民主的社会中,人间是公平的,谁也骗不了谁。最后,只是怎样的道理合乎人性,就被接受。
六,其实,我或者可以为这位老师说出他真正的问题。如果他说:“有的孩子比较聪明,有的孩子比较笨,聪明和笨的孩子,其同等时间的读经量应不一样。”这么说,则是有道理的。但这种道理谁不知道呢?何必用这样曲折的话来反对大量读经呢?
教育的严重失败,这种头脑混乱的现象是普遍的,唯有让下一代多些学问,人间才不会太乱。
附:朱熹“读便是学”
书只贵读,读多自然晓。今即思量得,写在纸上底,也不济事,终非我有,只贵乎读。这箇不知如何,自然心与气合,舒畅发越,自是记得牢。纵饶熟看过,心里思量过,也不如读。读来读去,少间晓不得底,自然晓得;已晓得者,越有滋味。若是读不熟,都没这般滋味。而今未说读得注,且只熟读正经,行住坐卧,心常在此,自然晓得。尝思之,读便是学。夫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便是读。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意。若读而不思,又不知其意味;思而不读,纵使晓得,终是卼臲[wù niè]不安。一似倩得人来守屋相似,不是自家人,终不属自家使唤。若读得熟,而又思得精,自然心与理一,永远不忘。某旧苦记文字不得,后来只是读。今之记得者,皆读之功也。老苏只取孟子论语韩子与诸圣人之书,安坐而读之者七八年,后来做出许多文字如此好。他资质固不可及,然亦须着如此读。只是他读时,便只要模写他言语,做文章。若移此心与这样资质去讲究义理。那里得来!是知书只贵熟读,别无方法。
读书之法:读一遍了,又思量一遍;思量一遍,又读一遍。读诵者,所以助其思量,常教此心在上面流转。若只是口里读,心里不思量,看如何也记不子细。又云:“今缘文字印本多,人不着心读。汉时诸儒以经相授者,只是暗诵,所以记得牢,故其所引书句,多有错字。如孟子所引诗书亦多错,以其无本,但记得耳。”(《朱子读书法》)